王娟
现实题材的戏剧作品在展现时代风貌、现代人精神风貌上独具优势,作为一名喜爱儿童剧创作的编剧,我想从自己创作的几部儿童剧入手,谈一谈自己对现实题材儿童剧创作的思考。
深入生活,寻找好题材
儿童剧创作和其他的戏剧创作不同,因为它面对的观众群体是儿童,所以无论故事的讲述方式、要表达的观点、写作视角等都要考虑到儿童这一观剧群体,并要符合儿童剧这一艺术载体。写好儿童剧,首先要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去挖掘素材、甄选题材。
儿童剧《荡起双桨》是我目前来说,在剧作上相对成熟的一部作品。它讲述的是在微山湖上一所船校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这所船校是真实存在的,我搜集过很多关于船校的素材,还去船校采风采访,近距离地接触到了那里的老师和学生,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创作“原石”。尽管所有的戏剧都离不开编剧的编剧技巧,但能找到“原石”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可能是打动你的某个点,有可能是能激发你创作冲动的一个事件、一个人物原型,也有可能就是这个戏的戏核。在采风中,我找到了很多“原石”,比如学校里有位执教三十多年的老校长,他曾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跳水救船校,他的事迹很触动我,我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这个角色,而跳水救人这个事件在经过反复构思和重新构织之后成了戏的高潮;比如学校里近几年来了几位年轻人,和他们交流给了我灵感,也让我的女一号有了最初的模型;还有学校里的一位身有残疾的孩子,能够克服身心的各种问题,成绩优异,帮助他人等等;甚至还有广阔而美丽的微山湖,以及微山湖上吹过的风,带给我很多遐想,后来剧中体现的一支老笛子和贯穿全剧的笛声,其实都来源于此。
深入生活不仅仅是去采风,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静心体悟过的每一段时光都是深入生活的过程。《荡起双桨》中有一个有意思的事件,孩子们不喜欢上作文课,说一上作文课就犯困,新老师就让他们趴在桌子上好好地睡一觉,等睡醒了把做的梦写下来,那就是一篇有趣的作文。其实这是发生在我童年时期的真实事件,刚刚大学毕业接管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就是用这种方式让我们开始对写作有了最初的好感。我在剧本中把做梦写作文这个事件与每个孩子的性格关联起来,赋予了这个事件更多的作用和内涵。写到这里,其实我真的很感激童年时期的那位老师,他的充满爱的教育,可以影响我的一生。
写儿童剧不能没有爱,带着爱去深入生活,去亲近孩子们的生活,用一个成年人的思考把“原石”进行打磨,艺术化地呈现。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成全了看到的风景,而是看到的风景成全了我们,成全了一部好戏。正如这个戏想要表达的那样,老师和学生彼此为桨、教学相长,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独立思考,提炼好题旨
创作是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寻找到好的题材,只是万里長征的第一步。提炼好题旨才是戏成功与否的关键。我认为独立的思考是提炼好题旨的不二法宝。当大量的素材摆在面前,甚至还有让你感动不已的人或事件,我们的心会是热的,是激动的,这很好,我们需要这种创作的热情。但接下来要自我降温,要理性地去思考、去判断、去筛选、去提炼。师生题材的儿童剧不在少数,如果我写船校,我怎么写师生的故事呢?基于在采风中得到的启发,加上再三的思考,我决定写一个年轻女教师来船校的故事。我也提炼出了“师生互为人生的桨”的主旨,老师带给孩子知识和更高的眼界的同时,孩子们也让老师勇敢地面对了童年创伤、走出了童年阴影。这种“相互的付出和收获”的表达,让这部写船校、写中国教育的戏相较于那些仅在孩子或仅在老师的层面进行的创作而显得更为饱满、丰富,也进一步探讨了现代人对于教育、对于师生关系的新思考。
在这里还不得不提到我的另一部儿童剧《加油,不完美小孩》。尽管这个戏是我的舞台处女作,首演至今已有8年,但这个戏在题旨的提炼上还是有特点的,可以说,直到今天它要表达的思想仍不过时,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仍然有启发意义。它写的是一个小孩厌烦了老考第一、老当班长,也恨透了没有人想和他做朋友,叛逆中的他就特想做个“不完美小孩”,还制定了一个“不完美小孩计划”,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他没有成为想变成的“不完美小孩”,却误打误撞地拥有了一个朋友,这个“完美小孩”和班里的最“不完美孩子”成为了好朋友,拥有了一段真挚的友谊。其实很多时候,完美是大人赋予孩子的标签,不完美才是一个孩子最本真的样子。不要盲目地追求完美,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因为不完美才更可爱、更真实。这是我想要表达的: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就够了。
好的题旨让人眼前一亮,把题旨进行充分的表达需要是“针脚密实”的剧作,这需要熟练的编剧技巧。
潜心学习,构架好故事
创作是讲究技法的,编剧技巧其实也是编剧理性思维的重要体现。灵感要有、灵气要有,技法更要有。它能更好地帮你构架故事、表达思考。
我喜欢自己编剧的《荡起双桨》,还有在《剧本》上发表的儿童剧《飘扬吧,五星红旗》,都是因为在创作了很多儿童剧之后,在这两个剧中,我大胆灵活运用了编剧技巧去准确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即我的题旨。
构架故事是每一个编剧都要面对的问题,讲好故事其实是编剧技巧的考验。就像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让观众听得津津有味。素材有了、题旨有了,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呢?不同的编剧会用不同的方式。我的方式是,从高潮戏看统一性,所有的戏剧情节、故事走向都要为高潮戏服务。
《飘扬吧,五星红旗》的高潮戏是一心想当升旗手的小男孩以优异的成绩在选拔中胜出,但教官却宣布他为替补队员,男孩不解、恼怒、大哭之后,暴风雨来了,可国旗还没有收起,国旗的绳索被大风吹的打结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平时最会解结的他战胜了自己的情绪,加入了与同学们并肩作战的队伍,这件事让他意识到无论是升旗手,还是替补队员,都是为了护好旗、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有了思想上的成长。这个戏一共四场,高潮戏是第四场,前三场都是为了它服务的。最后一场戏之所以震撼,就是因为前三场戏写得扎实、写的方向是对的。
编剧技巧是一门大功课,除了书本上的各种技巧,其实随着编剧的成熟,真正“个人化”的编剧技巧才开始诞生并与自己的剧作逐步融合。所以,作为一名编剧,我觉得应该用毕生的创作去“进修”这门功课。
静下心来,落到实处
每个人都有惰性,作为编剧最要克服。我们需要思考,积淀。但“眼高手低”这种通病,病根就在于想的太多、写的太少。其实,多写、常写是非常有益的。从大纲到分场、到初稿,再到第二稿、第三稿直到定稿,写的过程、改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找到并准确表达题旨的过程。这些年我写了一些剧本,有的立上了舞台,有的放进了抽屉,但是我自己能感觉到随着每个剧本的诞生、修改,我自己有了点滴进步。
写儿童剧更要静心,因为我们是写给孩子的。一个浮躁的儿童剧编剧,怎么会为孩子们创造出真正的精神养分呢?在写儿童剧《寻孟奇缘》的时候,有一场戏是小孟轲正在破旧的房屋里读书,外面下起大雨,屋里下着小雨,雨水甚至打湿了他手中的书简,孟轲很气恼,但母亲放下手中的竹梭(织布用具),在滴雨的地方摆上碗碟,让孟轲静下心来仔细听,果然,孟轲竟和母亲一样听到了一首大自然的最美的歌,他伴着这“歌声”大声诵读起来。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这是孟母用“听雨”告知孟轲的道理,但这个细节是我静下心来构思的。静下心来,可以置身繁杂世事仍保持清醒,保持热忱,不辜负愿意用爱书写故事的初心。
生活无处不戏剧,寻找到身边的创作宝藏,并把它认真地打磨雕刻,是每一个编剧应该主动去做的事情。寻找宝藏的过程,是编剧成长的过程,难免艰难苦涩,难免身置荆棘,难免孤独无助,但漫漫长途终会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宝藏终会寻得。
(作者单位:山东省戏剧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