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戏曲编剧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报告

2020-10-21 05:26周爱华
人文天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戏曲文学人才

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代表,凝聚了近千年的民众智慧和民族审美。目前国内对戏曲艺术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戏曲舞台的呈现,对戏曲人才培养的研究则相对匮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和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为了应对戏曲剧本创作人才短缺的现状,必须从培养专业编剧开始。在开办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高校中,进行专门戏曲文学培养的高校为数不多,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成立有相关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在当前戏曲剧本创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就整个社会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戏曲编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与日俱增,戏曲编剧师资的匮乏也非常明显。

戏曲编剧人才培养是社会急需,而开办此专业的高校又非常稀少,是一个被严重忽视的专业,在学科专业结构及设置、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研究内容又相对缺乏,因此如何做好本专业建设,为戏曲剧本创作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范本和借鉴,是一个急需得到关注的课题。

一、戏曲编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就全国目前状况来看,戏曲剧本创作人才匮乏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山东省来说,我们的戏曲编剧更是屈指可数,这种状况必将影响整个戏曲艺术的发展。戏曲艺术的建设说到底是戏曲人才的建设,在这其中,戏曲编剧人才的培养更有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做好戏曲文学专业方向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戏曲文学专业方向,须目标明确,结合专业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和办学条件,加强新增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开办戏曲文学除依托高校办学资源优势,抓好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还需要与戏曲院团建立密切关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同步进行,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要,着力培养一支戏曲理论基础扎实、创作能力强而且适应面广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良好的就业渠道,同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目前正是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时机,探讨提高戏曲编剧人才培养质量、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实现开门办学,专业共建,已经成为时代的必需。要完成这项工作,必须尽快走出校门,深入调研并付诸实施。通过对国内相关高校的调研走访,可以从办学定位、办学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吸收该专业建设的办学特色和宝贵经验;通过对省内专业院团、研究院所的调研,可以从社会需求方面探讨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科研训练、艺术实践、实习观摩等专业发展规划,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展戏曲文学专业的发展空间,通过和文联、剧协、各级艺术研究院所的交流合作,搭建戏曲作品和戏曲理论的共享和研讨平台。另外,还可以在剧本创作、作品排演、对外宣传、科学研究等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实现提高戏曲编剧人才培养质量,使戏曲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缓解社会用人之需,另一方面可以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服务山东和国家文化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戏曲编剧人才培养的前期调研、方法和目标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联络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相关专业,根据院团、专业的要求,深入研究戏曲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一方面将戏曲文学和其他专业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將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采用追踪调查的跟进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最终毕业去向,形成一个完整的调研体系,这对戏曲文学专业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首先通过实际调研、资料收集,深入走访高校相关专业,准确了解现有教学情况,对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戏曲编剧人才形成全局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戏曲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所要涉及的具体问题,如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形成科学的论证,并据此制定合理的计划。

其次,准确调查戏曲文学专业的人才走向,了解剧种剧团院所的具体情况,找准学生的创作侧重点,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为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范本。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认真总结戏曲文学专业在编剧人才培养方面应把握的重点和难点,并将此作为课程开设依据,将调研成果切实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再次,通过追踪调查,建立山东省内戏曲编剧方面的“人才库”,对现有的资深编剧、青年编剧以及后备队伍有一个相对准确的统计,并和这些人员建立固定联系,有效地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帮助提升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布相应的阶段性报告,分别对当前戏曲文学专业开设情况、戏曲文学人才毕业去向、戏曲编剧的社会需求等问题进行准确论证,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包括升学深造)等方面,研究戏曲文学专业方向建设的可行性途径。青年戏曲编剧往往创作机会少,成熟比较慢,可以提早以创作实践的方式进行干预,为青年人才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为该专业储备人才,促进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三、戏曲编剧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近年来活跃在全国各地青年编剧人员现状来看,一部分属于编剧专业出身,但是也有一部分并不是专门学习编剧专业,而是文学类专业,也有演员兼职或者转行做编剧,这种现象还不在少数。虽然通过高校开设戏曲文学专业并不是培养戏曲编剧的唯一途径,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丝毫不受影响。戏曲是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戏曲编剧应熟知戏曲创作规律和艺术特征,戏曲念白需要有节奏感,唱词需要合辙押韵,而且需要熟悉舞台,其编写难度要大于话剧、影视。因此要充分考虑此因素,在课程设计中要保证一定量的表演和音乐课程。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写道:“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心口相维,询其好说不好说,中听不中听,此其所以判然之故也。笠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此其所以观听咸宜也。”①如果没有一定的剧场、剧种和舞台的体验和积累,很难做到“以口代优人”。

对于戏曲编剧来说,文学的积累可以保证剧本的文学性,遣词造句传情达意;而对剧场实践的积累和感受则可以保证剧本不背离戏曲性,使其具有鲜明的剧场性、剧种性。江苏青年编剧罗周的成功即是典型一例。罗周有十年复旦大学的文学学习和研究背景,到江苏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以后,又跟随著名剧作家张弘先生学习,张弘先生曾经每周从南京到上海为复旦学子讲授“中国戏曲·昆曲”通识课,罗周既是他的助教,也是他的学生。经过文学和戏曲的双重培训,罗周终于厚积薄发,以超強的创作力在工作十年间写了七十多部戏曲作品,成为“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最年轻的获得者,而且连续获得两次。对于罗周来说,文学和戏曲的双重培训和积累,为其后来创作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犹如鸟之双翼,二者缺一不可。

分析罗周成功的原因,虽然她不是编剧专业出身,但是文学博士的专业文字基础是一般编剧专业学生难以达到的,而且她后期与戏曲的密切接触又弥补了另一方面的不足,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的戏曲文学专业教育。如何真正成为戏曲的行家里手,把握其内在创作规律;如何提升文学修养和语言文字基础,让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需要在培养方案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有所行动。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要切实提高编剧培养质量,就要改革目前传统戏曲教育的“师承”模式,健全专业建设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格局,充分体现戏曲高等教育的科学性、高效性。要打破过去相对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观摩教学比例,探索更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更高的人文素养。为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学校要面向国内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和省内专业院团、研究院所进行调研,得到详实、具体的一手资料,为教学改革研究打下基础。同时,面向不同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每年定量为选定的人员建档立卡,关注他们走向社会后的专业发展状况,他们创作的数量、质量,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倒推其在校期间的培养质量,然后针对其原有培养方案进行查漏补缺。

当前的戏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境遇,剧团要排戏,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优秀剧本短缺。培养专业戏曲编剧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开设戏曲文学专业,科学培养戏曲编剧,是当前戏曲教育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高水平戏曲编剧人才,不仅能使戏曲艺术的高等教育更加科学、规范、系统,也能为戏曲艺术的长远发展提供切实的人才支持。

注释:

①[清]李渔:《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作者简介:周爱华,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

猜你喜欢
戏曲文学人才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戏曲从哪里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传统戏曲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文学小说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