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冰
著名導演陈薪伊在排练中曾经跟我们说过,演员,要真实地生活在舞台上。表演,就是演交流、演适应。自从2001年大学毕业至今,把戏剧表演工作当作事业的我,也依然把能够在舞台上真实地交流,当作我塑造人物、完成戏剧创作的终极目标。今天,借此文章,浅谈一下在过去20年的舞台创作中,自己对真实的舞台交流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感悟,试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和探讨。
作为话剧演员,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舞台上深刻地投入到角色中,酣畅淋漓地感受着舞台魅力的时候。但在创作初期,往往有时候,这种感觉会突然丢失了,找不到了。甚至,还有一种感受就是,自己感受到了,但却没有引起观众的共鸣,没有让观众感受到舞台此刻你所塑造的人物带给他们的即时的感受。这种感觉是痛苦的,到底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的总结就是,在舞台上没有真实的交流,不能产生观演关系中真实的互动,没有把一个真实的人物,生动地、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上。所以,20年的舞台表演创作,让我对于“真实的舞台交流”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表演艺术,是一门真实交流的艺术!
交流,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真实地存在着。与家人的交流、与社会的交流、与氛围的交流等等。而在舞台上,戏剧的各个因素也无时无刻不在互动着、交流着。如何把生活中无意识的真实的感受和交流运用到舞台上,这就成为了一门艺术。当我回想起,在舞台上呈现的一系列有机的、生动的而又充满灵动气息的瞬间的时候,我就真切地体会到,真实的交流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性。
第一,真实的表演,取决于真实的交流。
在曾经的创作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感受,就是,在排练的过程中,总是感觉不舒服。有时候也会跟对手说,“咱俩的戏,没搭上!”这里指的没搭上就是我所认为的没有真实地交流上。演员与演员之间,应该是真实地感受彼此的,包括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我认为,交流和感受是舞台表演的基础,没有交流,就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表演、表演状态,这是极其没有生命力的舞台呈现。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曾说过,“戏剧的技巧,是交流的技巧。没有交流,戏剧便丧失了生命力。”而往往有些时候,在自己没有理解角色、没有全身心投入到人物中、没有找到这个人物形象的种子的时候,就会把自以为的普遍的行为逻辑和表演技巧运用出来。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相互“看着”,却没有真正的“看见”,更不用提角色与角色之间灵魂深处的互动,所以呈现出来的,就是极其不真实的在表演状态。甚至有些时候,在有台词的部分,仿佛是角色本身,可一旦对手开始说话,就停止了角色的生活,不去关注对手,然后,轮到自己角色说话的时候,再用排练中已经形成的模式抑扬顿挫地说着台词。所以,这根本没有跟对手真实地交流起来。俗话说就是,“自己演自己的。” 作为一个真实地生活在舞台上的演员,身上所有的细胞都应该是活跃的、打开的,时时刻刻地感受着对手给予自己的一丝一毫的刺激,从这些刺激中,又激发出不一样的感受。所以,这些年来的创作经验告诉自己,认认真真地听对手的每一句台词,听进去了,顺着角色的行为逻辑,自己的台词也就出来了。这样真实的反应,才能产生真实的交流,才能塑造出真实的富有生命力的角色。
2018年,我们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创作了年度原创大戏《凡人大事》,剧中讲述了男主人公张少鹏,一个大学体育老师,年轻时与乒乓球世锦赛冠军的失之交臂成了他的心结,在妻子施瑶的爱与陪伴下,日子也算过得安逸。然而,一次久别重逢的同学聚会,本应把酒言欢,却由于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身份地位,进而产生了一系列价值、情感的人生碰撞,也在身份的差异、旁人的议论、价值的分歧上越走越远。在剧中,我扮演女主人公施瑶,而男主人公张少鹏的扮演者也正是我的先生,生活中的夫妻扮演着舞台上的夫妻。按常理来说,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也是由生活而来,生活中真实夫妻关系的存在,把它运用到舞台上,不是得心应手吗?然而在排练的时候,却因为这样的人物关系,发生了小小的波折和有趣的故事。剧中的人物性格和生活中的我们毕竟是有差别的,在排练的时候,我们反而因为这种差别变得不自然起来,似乎也不能真实地交流了,因为心中有杂念。后来在排练之余,我和先生不停地沟通,一致认为,我们彼此应该先以最快的速度把握住人物,抓住规定情境,认真地生活在规定情境和人物里,只有真实地存在于剧情里,人物之间才能真实地交流起来,人物之间的行为逻辑才会是角色的逻辑,而不是生活中我们夫妻之间的逻辑。所以,最终《凡人大事》完美的舞台呈现也更加印证了,真实的表演,取决于真实的交流。只有在舞台上真实地交流起来,才能给观众带来真实的表演。
第二,真实的交流,可以更真实地把握表演节奏。
“思考判断”,是我们在大学学习表演时期所需要掌握的内容。人们在思考判断的过程中,内心充满着思想活动,随即就产生了内心独白。在表演的过程中,组织好内心独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思考判断。但是现实中,真实的思考判断,有时是长时间的,有时却是一瞬间的过程。作为演员,我们都明白应该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因为这三个要素可以产生思维、引起判断、发生有机的行动。但往往有些时候,因为没有真实地交流,就会有意识地在交流中掺杂了表演的成分,把整个思考判断的过程全部演给观众看。但恰恰是因为如此,一切都成为虚假的,这种主观意识上的表演,是不真实的,观众会觉得莫名其妙,也会导致和剧中的逻辑不一致,致使整部戏变得拖沓冗长、没有节奏。
其实,生活中的交流并没有那么多明确的思考判断,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的思维是不间断的,我们的思想与对手的语言是同步的。而且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的交流传递是真实的、有机的。在生活中,我们不会在心底默念内心独白,那是因为,所有的内心独白都是随着对方的言行而自然生成的。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不用过多地表现什么、渲染什么,只要牢记从生活逻辑出发进行创作,拥有真实的判断态度,根据规定情境,符合人物逻辑的去组织自己的行动线,就可以让舞台上的“生活”真正的生活起来。真实的交流了,表演的节奏也就准确了。
在平日的演出或排练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手说,“你今天那儿怎么停了那么久?为什么不接词?”;导演说,“今天戏太拖了,完全没有节奏了,你不听对手的词吗?你在那儿等什么?”等等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因为没有在舞台上真实的交流,扰乱了整个表演节奏,往往这些时候,演员内心是不充实的、空虚的,观众也会觉得虚假、不真实。所以,通过这些,也足以说明真实的交流对舞台节奏的把控有多么的重要。
结语
戏剧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一次次不同的创作、演出,是一次次全新的体会,因为在每一次的创作演出中,都会在真实的舞台交流的前提下,迸发出崭新的火花。所以,我认为,真实的交流是演员的基础;真实的交流是角色间互动的基础;真实的交流是戏剧生命的基础;真实交流的艺术成就了表演艺术。
参考文献:
[1][美]乌塔哈根·哈斯克尔弗·兰克尔著.尊重表演艺术[M].胡因梦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01).
[2]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02).
(作者单位: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