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然
【摘要】120多年前的奇耻大辱,是时间难以洗刷的。战争早已结束,但战争留下的伤痕却历历在目。这里,我们对这段历史做一个简要回顾和梳理,反思“天朝大国令国人蒙羞地输掉这场战争”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甲午战争;失败
120多年前的奇耻大辱,是时间难以洗刷的。战争早已结束,但战争留下的伤痕却历历在目。这里,我们对这段历史做一个简要回顾和梳理,反思“天朝大国令国人蒙羞地输掉这场战争”的原因。
一、没有顽强的求胜意志
早在1887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并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核心任务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由此递进,最终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八纮一宇”。而甲午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前三步的重要环节。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上书天皇,力主“进行东洋攻略,使国内人心转而外”。从1890年起,日本政府每年用去60%的财政收入全力发展海军,而明治天皇与文武百官更是自掏腰包支援海军建设。
当日本高层都在不择手段誓要兴兵之际,清政府内部却深陷主战、主和两大派系的对立。这种混乱的内部决策局面严重妨碍了清廷在战前的布局。譬如,李鸿章将希望寄托于外国列强势力的调停上,光绪帝曾命李鸿章传谕驻朝清军将领叶志超“先择进退两便之地,扼要移扎,以期迅赴戎机,毋致延误”。但两次下令都没有得到切实反馈,李鸿章则始终消极备战,延误战机。直至战败之后,主战主和两派则相互推卸战败的责任。
二、盲目的骄傲自大
比较一下战前几年双方海军实力的变化。1890年,北洋水师舰船总吨位27000t,日本海军舰船总吨位17000t。仅仅4年之后的1894年,双方实力便发生了根本扭转:北洋水师舰船总吨位仍然是27000t,而日本海军的舰船总吨位则达到了72000t。
仅从简单的海军舰船吨位数据上来看,北洋水师的失败便在情理之中。虽然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清朝便率先开始创办近代海军,也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铁甲舰,海军实力一度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但清政府的骄傲自大导致了自身实力的停滞不前,也为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从北洋水师1888年正式建军至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北洋水师从未再添置过任何船只,舰船的火炮等硬件设施的更新也十分不到位,就连枪械炮弹也很少添置。慈禧太后又不断克扣海军军费来修建颐和园为自己庆生,以致在黄海海战中,军舰上火爆弹药出现大量“哑弹伪弹”,贻误战机。
而相较慈禧太后的做法,日本明治天皇就显得太过英明了,带头压缩宫廷开支,为本国海军建设捐钱。就在清政府松懈之际,日本海军大批购进西方先进战舰,装备了新型大口径海炮和速射炮。这样一来,日本在军事实力上便形成压倒性优势,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不可撼动的基础。
三、缺乏优秀的一线指挥官
如果是实力、装备上的悬殊差距让清政府在海面上吃了败仗,那地面作战为什么仍不敌日军?清政府陆军装备并不逊色日军,江南制造厂生产的毛瑟步枪甚至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火炮主要是从欧美列强手中购进,又是本土作战,怎会如此一败涂地?其原因主要在于军官的战术和作战指挥上。
参加甲午战争的日军旅团级以上的军官有一半曾在欧美留学考察过,深知如何利用火炮与步兵协调作战,给清军以致命的打击。而清军将领缺乏正规的现代化军事教育,且不愿丢开已用惯的旧战法和老经验,在战术的运用上往往机械呆板,缺乏最起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进攻中,清军仍沿袭冷兵器时代集团冲锋的作战方法,一拥而上,往往从几千公尺外的远距离便开始射击,而日军则以密集火力在近距离给清军以迎头痛击,造成极大的杀伤,这也是在战争中清军将士伤亡巨大的主要原因。
清军将火炮配属于各部队,没有完整的集团化炮兵队伍,无法集中发挥强大的威力,而相较清军,“倭炮不拘多寡,用则一处齐发”。清军又完全不懂步炮协作的作战理念,炮兵总是安插在第一线步兵的阵地之内。因此,火炮便成为了显著目标,在战斗中屡次被日军破坏,这种例子在平壤、鸭绿江等战役中屡见不鲜。
正可谓“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没有优秀的一线指挥官注定了清军在战斗中不敌日军,最终战败。
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半途而废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洋务学堂摒弃了儒家经典为主的中式传统课程,教学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但是洋务派出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并没有完全背离封建教育,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学堂仍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同时科举制度依然存在,读书做官思想根深蒂固,由于学洋务不能取仕,所以洋务学堂招生数量有限,许多人不屑于进洋务学堂,有些洋务学堂出身的学生最终还是走上了科举考功名的老路,由此可见科举为害之深。而相较之下,日本在教育方面遥遥领先于中国。
甲午战争后,日本从清政府手中榨取了2.6亿两白银的赔款,折合近3.9亿日元(当时日元购买力大约是现今日元购买力的16000倍),这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收入的3倍,比日本政府年收入的5倍还多。如此一笔巨款注入了日本的经济体系后,犹如为日本的发展注入了一剂肾上腺激素,将日本国力又推上了一个巅峰。而日本政府从赔款中至少抽取了4000万日元大力发展教育,就相当于日本政府年收入的50%。这一大笔资金对日本的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日本的教育开始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