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
摘 要:随着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资助工作维度的不断延伸,高职院校深入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升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团体心理辅导在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开展效果,探究完善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贫困生 高职院校 资助育人
引言
因家庭经济条件及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自尊心强、人际交往敏感等心理问题,表现出不信任他人、不善于表达、不喜欢与他人合作等行为特点,部分学生还存在多疑仇富、情感冷漠、不懂感恩等问题。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提升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也已成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采取团队形式开展,运用合适的辅导策略,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了解自我、接纳自我从而提升自信;学会运用新的视角看待他人,采取新的方式与他人的相处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一种辅导方式。它在改善学生心理问题与提升学生人格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本文将根據开展与应用情况,从完善实施措施上,研究如何有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促其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发挥最大功效。
一、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通过对贫困生完成团体心理辅导后所提交的体会心得进行统计、分析后,本文作者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在资助育人工作方面对贫困生产生以下几点积极作用。
1.提升自我认知水平
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贫困生认识自我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学生可以借助自我发现与探索方面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感受自我。贫困生能在团体辅导所提供的安全、信任、尊重、理解的氛围下,真实主动表达自己、袒露内心,从而直面并接纳自身不足,学会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进而增强自信心。
2.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所提供的团体模拟情境能够较为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的集体环境。在专业指导老师的辅导下,贫困生能够更全面、更彻底的感受团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他人、了解他人;通过团队成员的积极反馈,学会信任他人,降低防备心理;通过团体协作,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最终,通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加强社会适应能力。
3.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贫困生学会如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团队所展现出来的向心力、互助力以及包容力,会让贫困生产生强烈的被接纳感和被支持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从而减轻甚至消除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通过这样的体验,也能帮助贫困生将团体辅导当中所获得的情绪调控能力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4.提升感恩认知水平
由于自尊心强、交际敏感、不善表达等原因,贫困生大多不主动表现自己,较少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请求他人帮助,从而形成贫困生较少获得他人关注、缺乏社会支持的局面。这也使得部分贫困生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良认知,认为没有人关心、在意他,以至于认为他人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没必要甚至不应该感谢他人,感恩社会。团体心理辅导能为贫困生提供深入了解自己与团队成员的机会且重视情感体验,能让贫困生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与他人,也能为贫困生带来来自他人的关心、帮助、理解与重视,帮助贫困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学会感谢身边的平凡人,感恩身边的平凡事,从而纠正学生对感恩的不良认知,促进学生培养感恩意识,付诸感恩行为。
二、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会对贫困生专项团体心理辅导产生排斥心理
贫困生普遍存在着较强的自尊心。他们一方面需要贫困生的身份来获得经济资助,一方面又很想摆脱贫困生身份,因为这群人是和普通学生不一样的一类人。所以,当贫他们听到学校组织贫困生进行专项团体心理辅导员时,贫困生会表现出排斥反感。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被贴上了另类的标签。及时勉强参与,积极性和配合度也不会很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团体辅导的效果。
2.统一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在满足贫困生个体需求上表现较弱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同贫困生其心理问题也存在个体的差异,他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会有所不同,有的需要解决认知障碍,有的需要解决人际交往障碍,有的需要解决情绪调节与控制问题,有的则需要解决感恩意识缺乏的问题。完全一样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不能完全满足不同贫困生的个体需求,从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团体心理辅导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团体心理辅导师资队伍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以及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老师组成。大部分老师只是经过了短期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并不具备心理学相关教育背景。
三、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完善措施
1.在团队组建上遵循同质性与异质性相结合原则
为了清除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提高积极性,首先,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在命名上一定要去“贫困生”化,将活动目标定义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追求积极人生。其次,在设置活动对象时可以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都纳入辅导范围。最后,在团队组建上,初期的自我认知阶段以同质性为主,即将家庭经济条件相类似的学生编排在同一组;在后期行为改变阶段以异质性为主,即将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学生编排在同一组。
2.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设置不同类型的活动方案
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根据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展。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在设置活动时按照解决心理问题的主次设置不同类型的实施方案,如自我认知重建型活动方案、人际沟通交往型活动方案、情绪管理调节型活动方案、感恩意识培养型活动方案。
3.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辅导教师的实践培训,通过多次观摩实践、反思总结,提高教师的辅导能力。二是培养一批学生辅导助理,在老师组织团体辅导时协助老师观察、记录学生的反应与状态。
结语
团体心理辅导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与人格素养的培养上有着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应积极应用贫困生心理辅导,发挥其在资助育人工作的中功效,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超,杜清,梁娟.团体辅导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才智,2018(05):55.
[2]汪依桃,韦慧慧.贫困生感恩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J].校园心理,2017,15(06):41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