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理论下高职生职业心理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2020-10-21 03:42:20梁卉费水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契约学习动机

梁卉,费水蓉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肇庆 526040)

1 心理契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取向市场化和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在面临毕业这个坎的时候表现出越发迷茫、 越发无奈的状态,201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843 万, 与此同时,国内应届生平均期望薪资8431 元/月, 就业难的原因不再只是竞争人数多, 高校毕业生的高水平职业需求也是重要缘由。 提升就业率,提高学生竞争力,是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也很清楚地明白,解决就业难这个困境,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该研究从心理契约的理论视角, 探讨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心理契约是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交叉的研究领域, 目前国内外对心理契约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员工或组织层面,较少涉及高校教学管理。

任何组织都是由各种契约构成的一个集合体。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形态,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成文或不成文的契约, 对学生各方面的行为进行着全方位的管理。 常见的举措有依据学校各种奖励制度和校纪校规的文本契约形式,一方面对学生偏离学校培养目标的行为加以约束, 如违反课堂秩序的采取扣分、警告、处分、退学等惩戒措施;另一方面则有效地激励着学生努力学习, 提高学习动机,如加分、嘉奖等奖励措施。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主要都以显性的文本契约来界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责权关系, 但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与其复杂的内、外在需要密切相关,所以现实无论制定多么完备的规章制度, 都不可能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产生有效影响。 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为学业成绩不理想,自控能力较弱,重实践轻理论,内源性学习动机有待加强, 文本契约的作用机制更多是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维持教学正常推进,但对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却软弱无力。从该校的优秀教师、最受欢迎教师的案例中, 学生反馈大多是从教师的教学中获益良多,增强了学习能动性,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与学生能够建立起紧密的联动, 教师润物细无声般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隐性影响, 如教师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在课堂上的讲授生动易懂,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等, 能更为有效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内在性学习需要, 把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强化学生的内源性学习动机。显性的文本契约与隐性的心理契约这两类契约在高校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各自特有的优势,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曹威麟、段晓群、郭江平,2007)。

2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下构建该校高职生职业心理素养的教学实践

2.1 该校高职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目标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对就业教育进行全程化教学探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模块,四项实践”的教学模式,这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费水蓉、梁卉,2018)。 基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理念, 该校高职生在大学3年间接受不同的学习模块,并构建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心理素养。

大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其职业心理素养培养目标的重点在于明确个人的职业需求和唤醒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高职学院虽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不能等同于学生对该专业的热爱和了解。很多学生都是带着摇摆不定的心态和状态进入到该专业学习,部分专业的认知来自理论课堂和实验实训室,专业认知受限造成个人需求与职业需求脱节脱轨, 没有清晰的学业和职业规划路径。大二的创业教育课程,其职业心理素养培养目标在于打造个人核心的职业品质和提升创新应对能力。大三的求职过程指导课程,其职业心理素养培养目标在于形成职业道德, 做好情绪与意志的调控, 及时做好身份和心理转换, 带动工作积极性,以应对求职和职场中的各种挑战。

2.2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下构建该校高职生职业心理素养的教学实践举措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来实现该校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目标,分心理契约构建和心理契约履行两个阶段(曹威麟、段晓群、郭江平,2007)。师生构建契约化过程,是借助含蓄的心理暗示技能和手段来交流和调整各自心理期望。而该次教学实践的重点在于心理契约履行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干预行为, 激活学生的内源性学习动机,诱发自主学习行为,从而构建职业心理素养。

该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分别对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大三的求职过程指导课引入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2018 级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入职业人物访谈项目,以小组合作形式,根据所学专业或感兴趣的专业,制定一个职业目标,寻找一位该职业的从业者或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访谈;制定访谈提纲,通过访谈加深职业认知,明确个人职业需求,最终将访谈过程整理成视频或报告书。 学生在执行项目过程中将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如何物色对口的职业人物,尤其是目标岗位的企业在职人员,锻炼学生整理利用职业资源的能力;二是经过访谈后, 整合目前的个人专业学习实际和目标岗位的用人需求,明确个人的职业需求,制定较为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在2016 级的求职指导课程授课过程中,同时举办了兴业银行深圳分行2016 级求职面试大赛,以课赛融合的理念为学生打造实战教学, 将课堂讲授的面试技巧应用于比赛中,同时还能获得名企的实习工作机会,保证了过程的挑战性和成果的成就感, 让学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做好情绪和意志的调控, 并逐步转变心态和身份,认识到职业道德和职业诚信的重要性。 见图1。

图1 构建职业心理素养的教学实践模型

3 效果分析与改进

3.1 实施效果分析

3.1.1 心理契约理论对该校高职生职业心理素养培养的正面促进作用

2018 级的职业访谈项目和2016 级的求职面试大赛都是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所进行的职业心理素养培育举措,都是基于该校学生学情以体验化、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内源性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行为, 最终逐步养成职业心理素质。 例如,2018 级很多学生在做职业访谈项目时呈现出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偏向, 不单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基于自己的兴趣、职业性格和价值观来制定职业目标和选取访谈对象, 真正诱发出自我职业需求探索的自主行为,明确正视职业需求。而在2016 级全年级范围进行求职面试大赛的选拔,以课程为桥梁,连接企业与学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职业需求, 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检验和获得名企青睐的动机, 在比赛过程中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的相关求职技能,如撰写简历、职业仪容仪表、个人和小组面试技巧等,建立起职业自信,同时也提高教学成效。

3.1.2 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道德仍有待提高

2018 级开展的职业人物访谈项目中,有部分学生在访谈过程中过于机械化提问,没有进行深度访谈、追问, 难以挖掘有职业指导意义的内容, 对自我职业需求、职业目标的认知探索有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教学实践措施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源性学习动机,诱发的学习自主性行为不足, 最终未能建立起收到足够重视的职业规划意识。 薄弱的职业规划意识在学生大三求职的时候体现为踌躇不前,职业诚信低下。

2016 级求职面试大赛的选拔,一开始有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对加入兴业银行极高的意愿, 可当兴业银行进行动员大会,欲与学生落实就业意向时,很多学生却犹豫不决、态度反复,使得银行最终的录用人数不甚理想。 此现象一方面表明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学生目标不定,对前途迷茫,总是持以观望态度,因此表现出入职就业的意愿反复。尽管我们早已在大一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 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大学三年的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计划不清晰,造成求职就业时眼高手低,对企业的高要求却步不前。这非常发人深思,也反映出该校职业心理素养任重道远的培养之路。

3.2 改善提升——构建全程化课赛融通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求职面试大赛只能体现出学生较好的求职技巧和发展潜能,但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能力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企业还需花大量的功夫进行培训培养。结合兴业银行的岗位要求,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线索的全程化合作模式,如在大学一年级举行职业规划比赛,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明确个人职业目标;在大学二年级举办创新创业类比赛,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强化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在大三举行求职面试类比赛,增加职业危机感。在大学三年的不同阶段进行校企合作、课赛融通的教学方式,能符合企业用人实际的针对性、全程化的培养,最终为企业输送具备高职业素养的人才资源。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契约学习动机
饮食契约
智族GQ(2023年10期)2023-11-02 08:34:16
一纸契约保权益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50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44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44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54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地理教学(2015年19期)2016-01-06 12:00:46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