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低年级培智学生音乐教育康复的策略探究

2020-10-20 18:00蔡雨
速读·中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培智学生新课标

蔡雨

摘  要:贯彻新课标的新观念、新要求,结合低年级培智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遵循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相结合的发展观,在培智唱游与律动教学的内容和环节中渗透康复理念,探讨康复训练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整合有利于学生康复和发展的课程、资源,变成一种正强化刺激来增强培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帮助其补偿缺陷,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育康复;唱游与律动;培智学生

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唱游与律动课程标准》(2016)(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及教学建议中提出:唱游与律动课程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功能限制的改善,要渗透康复的理念,通过强调音乐的律动性与节奏性、音高进行的空间性、歌词演唱的节奏性与语言性等,促进对学生空间感、语言能力及肢体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修复和改善,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为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提供帮助。新《课程标准》“渗透康复”“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的提出,给予课程实践重要的参考与启发,对培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笔者在本校的低年级培智唱游与律动教学中进行了音乐教育康复的实践,探究可行的策略。

一、革新观念,巧用整合,增强音乐教育康复的成效

教育康复是残疾儿童全面康复的基本途径。音乐教育康复即在教学实践中将音乐教育与教育康复相结合,在采用一般教育方法的同时,结合受损机体的特殊性采用适当的特殊方法达到改善目的的“教康结合”的途径。培智学生接受和喜爱音乐实践活动,易于激发其投入课堂的兴趣。唱游与律动是对培智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容易达到“音乐以外”的康复目标。音乐教学具有隐性教育和抽象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把它形象化、游戏化、情景化,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音乐游戏、打击节奏和律动训练,引导培智学生乐在其中,调动学生多感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开发培智学生的潜能,如开启智慧、促进认知、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其身心发展。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同时,促进其表现力、自信心,增强与他人沟通、交往、合作的能力,幫助其愿意积极融入社会。无论是单独的音乐学科教学,还是渗透整合其他学科教学,其康复效果都是容易彰显的。

(一)教育整合原则

康复训练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将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教学内容整合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学生多次的重复的实践,使认知、语言、动作和音乐能力等各方面得到改善提升,提高教育干预的效能。培智教学活动要充分照顾到学生发展程度滞后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形象化、具体化、参与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活动与康复训练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以学习手指操“小白吃汉堡”一课为例,学生通过手指操的练习,既学习了二拍子的节奏,训练了语言语速,又增进了手指精细动作,体现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理念。由此可见,在培智教学中进行课程整合的探索是可行的,也是有基础的。

(二)主辅结合原则

在发展某一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或训练中,力求渗透其他能力训练,主、辅项目有机结合,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个体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以学习律动《你好》一课为例,主要教学目标是模仿学习拍手、拍肩、握手等律动动作,在动作熟练时要求学生与同伴合作律动,从中促进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就课程实施的整体而言,还可以在完成某一学科教育训练任务的同时,为其他学科的教育训练作铺垫或强化巩固,实现学科整合。如在《变变看》的音乐律动教学中,用身体模仿大象的大和小老鼠的小,为生活数学课程的大、小数概念实现了强化巩固的作用。

(三)多元评估原则

音乐教育康复的评价坚持多元评价,发现学生优势与缺陷,避免单一评价模式的局限性。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康复评估与教育评估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多维度考察学生肢体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音乐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发展状况。

二、革新教育价值取向,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并重

新《课程标准》调整了培智教育的价值取向,改变了原来单纯注重缺陷补偿,转而强调学生的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并重。以此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不同学生的潜在优势并以多种方式开发学生潜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但每个人在各个智能方面的潜力各不相同,每种智能也有自身独特的发展顺序;每个人智能组合形式不同,也就决定了每个人都有相对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这给培智音乐教育康复的实施带来了启示。

我校低年级培智三年级有两个班,共有20名智障生,属于中、重度类型,有自闭症、唐氏综合症、脑瘫、智力障碍学生。大部分学生伴随语言、动作、智力等多重障碍,程度不一,有的学生伴有明显的情绪、沟通问题。首先,在集体教育中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分层,设计层次教育康复目标。在教学实施时,遵循培智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能力水平,按音乐素质能力目标(即音乐听辨、旋律感受力、节奏感、表现能力等)和非音乐素质能力目标(如专注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情绪情感、表现欲望、自信心、合作等)制定高、中、低教育康复目标。其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善于发掘其优势发展潜能,设计有针对性个别教育康复目标。运用音乐、律动、舞蹈、表演,创设平台发展优化学生的优势潜能,将内隐与外显学习有机结合,享受艺术之美,改善缺陷,达到教育与康复的目的。

三、革新课程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保障音乐教育康复实施

低年级培智学生类型较多,有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唐氏综合症等,其中有有语言的和无语言的,还有需要肢体辅助的学生。根据低年级培智学生特点和学科、康复训练需要,对音乐教学资源进行收集、设计、优化,前拓后展、适度补充,形成厚重的教师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完善建立培智音乐教学资源库,保障教育康复的实施。

(一)奥尔夫音乐教材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音乐结构简单、重复,乐句变化明显,音乐教材体现了音乐表现的综合性,将歌曲、律动、语言、演奏、表演等结合在一起,注重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要求学生通过心、头、口、手、脚,以至全身去投入实际的唱、奏、跳、演来学习和掌握音乐,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认知、感知、情绪、大肌肉运动、精细活动能力等。适合进行多维性的康复练习,适合类型、层次较多的培智学生的集体、个别康复教学和训练。

(二)幼儿园的律动音乐和手指游戏

幼儿园各年龄班律动音乐、手指操教材适用培智学生,遵循其认知发展特点,习得音乐能力同时帮助发展大脑、肢体的协调能力。

幼儿园律动训练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基本动作:走、跑、跳、拍手、点头、摆臂及其他身体动作。②模仿动作:各种动物形象的模仿动作,如马跑、羊走、牛走、鸟飞、兔跳、鸡走、鸭行、鱼游等等;各种劳动的模仿动作:扫地、浇花、拉锯、开火车、开汽车等;自然现象的象征性模仿动作;小树长大、花儿开放、刮风、下雨、雪花飘等;日常生活及其他的模仿动作:洗脸、洗手、刷牙、梳头、穿衣、弹琴、吹号、打鼓等。③身体各部分的和谐结合:头、手、肩膀、脚等身体各部分是进行体态律动训练的工具。手指:是身体最轻巧、灵活的部位,可以用它来表示快的节奏,其灵活性可以影响脑部思维发育。头:头的律动也可以表达各种节奏。可以做点头、摆动、转头、顿头等活动。脚:脚是最会表达节奏、节拍的工具,因此可以用脚表示各种节奏,并可加上游戏或舞蹈动作。脚趾:脚趾也是训练音乐反应的工具,可以在音乐伴奏下打节拍。将上述身体各部分在单独训练的基础上再使身体各部和谐地结合起来活动。

(三)地方特色的童谣和儿歌

收集并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童谣、儿歌作为音乐教材,用学生熟悉的方言,生活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兴趣,丰富课程,传承地方音乐文化。

如:阳江童谣《打掌仔》

打掌仔,卖咸虾,

咸虾香,卖老姜,

老姜辣,卖曱甴,

曱甴骚,卖酒糟,

酒糟甜,卖禾镰,

禾镰利,一刀割紧阿婆那个大豉鼻。

四、革新教育方法,唱游、律动与康复训练结合,促进教育康复成效

教育康复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和补偿能力,使受损害的机体功能達到最好的发展水平,尽其最大可能参与社会。那么如何在唱游与律动教学中渗透教育康复并获得效果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针对学生现有能力进行了一系列与康复训练相融合的尝试和探索。

(一)与认知训练相融合

1.开展游戏化音乐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这是培智学生十分喜爱的形式。奥尔夫音乐乐曲的形式一般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节奏明显,曲式简单、重复,旋律有规律,易吸引学生注意,乐于倾听。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奥尔夫音乐乐曲速度、音长、音高的变化设计音乐游戏,训练培智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力、自制力。如《指五官》音乐游戏中,要求学生根据乐曲音长短的时长来指认五官。在反复的视听刺激后,注意力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学生逐渐学会在音长变化时及时变换另一五官的指认,自身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得到提高。

2.注重实物替代物和音乐图谱的运用。把抽象的乐谱、节奏型和歌词形象化,帮助培智学生记忆,增强记忆力。如在进行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教学中,利用彩色纸杯排列出相应的节奏型,一个彩色纸杯为一拍,反复练习后发现学生能清楚地记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并能正确地用声势或打击乐器拍打出来。

(二)与沟通训练相融合

1.重视口型发音训练。个别培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障碍是由于口型、发音不正确,说话吃力,不清晰,不完整。教学实践中可演唱模仿小动物叫声的歌曲,“嘎嘎嘎”“呱呱呱”“叽叽叽”……;或指导学生用单个语气词哼唱歌曲旋律,“啦”“哈”“吧”……;或以游戏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口型纠正训练。如针对说话发音方式不正确的自闭症学生,设计了《吹泡泡》的音乐游戏,吸引其模仿吹泡泡的嘴型进行口腔发声训练,从一开始的抗拒逐渐到愿意接受,慢慢提高语音的清晰度。

2.锻炼语言表达流畅性。选用平稳、简单的儿歌、古诗和熟悉的地方童谣,结合打击乐器,有节奏地诵读,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如本学期选用一些朗朗上口的地方童谣进行节奏教学,用方言进行诵读,幽默生动,易学易记。

3.培育情感表达能力。培智学生情感发展滞后,不太会与人合作、沟通。在教学中,开展师生对唱、生生对唱或师生律动、生生律动,有目的地提供一个学习社会行为的环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礼貌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其融入群体。还能帮助无语言的学生习得多一种表达方式。

(三)与运动训练融合

1.注重动作协调性训练。律动、打击乐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的肢体动作协调。大部分培智学生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开展打击乐演奏训练,使用各种乐器大小、形状、功能的不同,需要学生做出抓、握、摇等动作,才能使乐器发出不同的声响。学习乐器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手部协调能力。

2.实施多感官刺激训练。通过配乐身体律动操对培智学生听觉、视觉、运动觉、触觉进行大量多重的感觉刺激,使其在走、跑、跳、蹲的协调能力得到拓展,还能帮助认知身体各部位概念,补偿了对空间认知、方位认知、大小肌肉动作等的功能发展。如音乐律动《小手拍拍》教学中,鼓励学生按照音乐节奏愉悦轻松地完成小手“伸”“挥”“转”“握”、小脚“走”“抬”“踮”“跑”“蹦”等动作的运动,增强肢体机能。

3.开展精细动作训练。通过有趣生动的手指操锻炼培智学生的精细动作,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提升手指的力量和灵活性,帮助其增强握笔、使用筷子等能力,减少辅助。

在培智音乐教学进行渗透教育康复的探究过程中发现,教师的投入与引导、良好的情绪与有效的方法对培智学生的影响也颇大。唱游与律动活动的愉悦感,对培智学生会产生极强的参与愿望和配合心理。对大多数培智学生而言,参与唱游与律动活动是快乐的,由此带来的好处就是不良行为的明显减少。因此,教师要学会巧妙地把各种愉快的唱游与律动活动,整合到有利于学生康复和发展的课程、资源,变成一种正强化刺激来增强培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帮助其补偿缺陷,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张馨,张文禄.音乐元素与特殊儿童教育干预[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沈剑娜.《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唱游与律动课程标准》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2018(3):36—38.

[3]陈云英.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常莉旭. 试论培智学校音乐教育和康复训练的有机结合[D]. 河北省正定县特殊教育学校, 2018.

猜你喜欢
培智学生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浅论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特教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培智学生暴力行为及预防措施
论培智学生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
如何使弱智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培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