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少梅
【摘要】 初中阶段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对于初中学生构建健全人格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故而,初中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就要深刻认识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策略推进德育教育工作,优化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从而切实使初中学生始终处于向前、向上发展的良性趋势中。
【关键词】 初中 德育教育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5-038-01
德育教育工作是初中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其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思想水平。因此,初中教师就要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让学生能够积极探索德育方面的知识,从而让初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有共性的同时凸显个性,真正为学生将来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奠定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一、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差异化教育手段
部分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仍然沿用传统的、统一的、固定的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活动,设定同一标准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长此以往,初中学生不但会对德育教育学习产生错误认知,甚至会对教师的管理和教学产生抵触、反感、排斥等不良情绪,这既会影响学生的良性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德育教育工作的推进。因此,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差异表现,制定不同的推进目标,让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习惯和道德水平,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最终实现班级整体性提高的目的。
二、落实阶段性的激励政策
进入八年级阶段的学生已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其能够在多元化、丰富化的信息中迅速获取符合自身发展和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的内容,并进行深究。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就可充分将这一优势应用到德育教育活动中,落实物质和荣誉的激励政策,让学生能够在更直观、更实际、更立体的阶段性制度中获得更强的规范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而形成核心素养。
比如,班主任可定期开展阶段性的优秀学员表彰大会。在表彰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相应的标准和制度,并将阶段性的荣誉与“持续性行为”结合,从而构建出短期激励制度和长期激励制度。如:“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公益活动”、“维持班级公共区域的卫生”、“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困难”等等。在制度的执行期间,学生某一次达到某一項标准后,教师可以给予短期的荣誉标识和相应的奖励,并鼓励该学生将自己的所感、所想以文字报告的形式分享给班级学生。同时,班级某位同学持续性达到某项标准后,教师则可将学生积累的荣誉标识更换为荣誉勋章,并奖励学生相对优质的奖励,如:“国内外经典读物”、“使用的钢笔”、“漂亮的收纳盒”等等。在表彰活动进行时,教师要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引导未达标准的学生向受表彰的同学学习,但不以消极负面的态度评判未达标准学生的具体情况,更不进行负面评价。此外,教师在评判学生是否达到标准或给予奖励和表扬时,要秉承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而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向良性发展的方向靠近,让每一位学生受到优秀思想和行为的熏陶和影响,进一步推动班级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通过这样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良性竞争中获取独特且个性的德育信息,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其与同学的优势转化为符合学习和发展需求的长处,从而在短期的激励中推动自身正向发展,逐步实现长期目标,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自主学习意识和热情是激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展示个人魅力、提升个人素养最好的老师,而良好的氛围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关键载体。故而,初中班主任就要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高质量化、高效率化发展,进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推进的目的。
比如,教师可将“一日班主任”活动融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在“班级德育管理工作”开始前,教师要先引导第二天参与德育管理工作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并将该计划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则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工作计划中的遗漏部分或偏差部分为线索,与学生展开二次讨论。学生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教师要给予其指导和鼓励,但非必要时,教师不对学生的德育管理行为做出过分干涉。在该学生的“一日班主任”体验工作结束后,教师要引导班级同学针对该日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并以婉转的文字方式提出其中所需要完善和调整的内容,教师则统计每日学生的分数,得分数较高的同学则可延长一日管理工作,以此使学生的德育自律性得以更积极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为整个班级营造出良好的德育学习氛围。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能够真正将德育学习与个人发展建立紧密联系,并更高效地接受未来的德育教育内容,从而使自身的德育素质和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推动德育教育工作正向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阶段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教育措施,是推动初中德育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手段。教师在开展初中德育教育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和实际情况应用个性化的教育手段,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对德育教育保有浓厚的兴趣,只有教师切实注重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才能够真正与之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进而推动和引导学生快速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陈心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实践分析[J].新校园(中旬),2017(02:180).
[2]张来桢.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