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
关键词:“慎独”;道德修养;情感体验;德性培养
“慎独”思想历经长期成长演变,其蕴含的道德教育内涵与形式对现代高校德育工作是极其有借鉴价值的,形成了极其深刻的蕴涵与比较完备的框架,把它应用到高校德育上必然会带来很好的成效。
体验是学生在感知客体时,把它与客体相结合,以获取对客体的主观认识。具体而言,就是让自己参与到其他角色,把自己放到不同情境,亲身感受和体验他人的心境、感情与态度。道德教育要对主体加强感情教育,特别是体验式感情教育,因为只有经过道德主体的亲自感受,才能发扬人的主体性,才能达到人与人的互动与交流,才能获得真实的感情。敬重感是人对于高于自身者所形成的尊重,以及面对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所带来的畏惧感,这种敬重感使人形成对人类、世界、生命的敬畏,从而激发出恭敬、帮助、谦虚、友爱等道德感情。可以将情感体验看做是体验在感情上的表现,是个体对他人的态度、感情所形成的感情共鸣,应着重培育学生的敬重感、荣辱感、感恩认知与移情技能。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主体切实内化道德,其基本表现是:道德主体通过情感体验而达到内外互动、提高感受的强度,进而增强对道德的感知;情感体验能够让道德主体取得一种感情积累,可以让人形成相对平稳的主观倾向,有利于推动道德的强化;情感体验所形成的感情迁移可以使人的感情从一种对象延伸到另一种与之相联系的对象,从一类范围延伸到另一类相关的范围,让人的感情不断充实与提高,从而推动道德的提升。荣辱感可以让人们分清是非曲直,做到弃恶从善,从而激起人的正直、公平、自尊等道德感情。
主体的生活实践是主体道德形成的真实原因,道德教育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会提高人的道德经验与道德推理本领,才能推动人的成长。社会现实是道德生长的本源,个体生存是道德促成的动力,假如只有社会体验而没有个体生存,道德就是无味的。学生在现实体验中因为诸多原因经常会出现知与行不统一的情况,一般分为下面几种具体类型:高知低行,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较高,而道德实践本领较差;知而不行,就是拥有道德认识而不去实践;行而不知,就是在外力强推下做出某些道德举动,但没有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上,因而,不具备持久性;知行相悖,即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而做出与之背离的道德举动。所以,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要以真实的践行为基础,与现实的践行相结合,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性,以达到其對真实的重视以及对生命的探索。
艺术熏陶指的是利用音乐、舞姿、绘画、文字、散文、影视等文艺作品的鉴赏活动、品评活动与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状态中接受影响与感化。增强艺术熏陶能够激发道德思考,道德思考不仅是一种伦理层次上的德育形式,更是一种实践的道德教育行动。人与人、个人和他人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对某个特定情境达到感情上的触动。增强艺术熏陶能够激发道德思考,为人们提供品德养料与智慧陶冶,培养其德性情愫。艺术熏陶存在于美育的一种层面,是一种乐中学的形式,带给人们艺术美的鉴赏,促进人的思考力与创造性,从而熏陶人们的道德品行,修炼人的道德世界,形成优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想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考,是一种道德反思,但我们注重思考,并不是企图用虚幻的想象代替现实充裕多姿的道德世界,而是力图提升德育的智慧力量,它重视人的思考技能和道德责任感。只有经过道德思考,才能让人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
人必须善于思考,才会拥有智慧,才会超越自身,跨越现实,达到更崇高的道德理想,进而体会人的道德真理与幸福至善。就像笛卡尔所讲的,“我思故我在”,表明经过沉思即思考能让人追寻本我,追寻生命的价值与趣味。思考并不等于回忆过去,它是未来可期的一种方法,是开创美好生活的道路。增强艺术熏陶能够为学生补充道德养料与智慧熏陶,提升他们的想象力。而传统道德教育的缺陷在于抹杀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失去了思考,也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责任,也就失去了义务,所以,高校在德育历程中,要提供给学生宽广的想象余地,给学生一种可以想象的真实生活,让他们灵魂得到平静,进而去想象人生的意义与趣味。
总之本篇文章阐发了“慎独”思想带给高校德育教育的启发。首先解说了现今的的高校德育工作某些程度上存在“人学空场”现象,以工具价值掩盖了人的成长的根本价值,具备接受主义倾向而忽略了人的跨越性培养,注重道德他律却忽略了道德自律。接着介绍了应用“慎独”重新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理念,从接受走向超越,从器物走向人本身,从他律达到自律。最后介绍了应用“慎独”更新调整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重视道德修养,发扬学生的自主性,提高道德自律;关注现实实践、提升感情体验;重视、满足人们的超越性需求,培育品质高洁的人。
参考文献
[1]周江平,刘素娜.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研报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4):45-47.
[2]彭思雅,李江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德育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15 (03) .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