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专企融合”的管理架构及运行机制研究

2020-10-09 11:15张杰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校企合作

张杰

摘 要 “专企融合”是从专业与企业合作层面建立的一种校企合作组织形式。“专企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专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专企融合”一般以三级学院组织形式存在,二级学院则作为三级学院的责任部门,总体负责三级学院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专企融合”校企合作模式运行中,要成立院务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规章制度,校企双方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关键词 专企融合;校企合作;三级学院;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3-0011-05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指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当前高职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校企合作层次浅、合作程度不够深入,难以形成双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存在偏差,教育链与产业链尚未有机连接等问题。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专业建设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在产教融合视角下进一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专企融合”模式的内涵与架构

(一)“专企融合”模式的内涵

企业是产业主体,学校是教育主体,产教融合内在蕴含着深化校企合作的要求,而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又决定着产教融合的成效[1]。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国际上被称作“合作教育”[2],校企合作的含义为“高校与企业之间为了更好地发挥两者之间的优势,而进行的互动过程”。因此,校企合作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互动双赢,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3]。

“专企融合”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模式,“专”指专业,“企”指主流企业,“专企融合”即是一个专业与一个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建立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从而达成深层次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专企融合”缔结合作组织通常以三级学院的形式来实现。现有的校企合作通常在学校或二级院系层面来与企业开展合作,而“专企融合”则从专业层面选择对口企业“联姻”,专企紧密合作共建三级学院,则更易精准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二)“专企融合”模式架构

“专企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载体是专业和企业共建的三级学院。三级学院管理组织框架如图1所示。

高职院校的一般架构为学校下设二级学院(系),二级学院(系)一般由多个专业组成。“专企融合”共建学院之所以定位为三级学院,首先专业是隶属于二级院(系)的,专业与当地的主流企业组建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的管理权隶属于二级院(系)。其次,三级学院的设置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校企双方紧密与深入的校企合作,能产生较好的合作效果: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实现精准对口的专业人才输入;对于学校专业而言,则推进了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提升了专业教学质量。因此,“专企融合”一般以三级学院组织形式存在,二级学院则作为三级学院的责任部门,总体负责三级学院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二、“专企融合”模式的主要特点

“专企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是校企深度合作新型组织,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文化共融为切入,以师资共建为核心,以课程共定、教学共管、基地共建为依托,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4]。“专企融合”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一专业”+“一企业”

“一专业”+“一企业”,即一个专业与一个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缔结校企合作组织,形成“专企融合”校企合作模式,这是“专企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典型特点之一。为什么要强调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首先,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在区域内处于主要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对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专业选择主导产业的企业合作,是高职教育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其次,选择主流企业,而非一般的中小企业,主要原因在于:主流企业有一定的发展规模,能经得起市场经济大潮考验,不易被淘汰;主流企业代表着新兴技术和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前沿技术,对学校专业建设起到引领作用;主流企业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按主流企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的人才,也能满足其他企业的用人需求,有利于提升专业对口就业率。

(二)校企深度合作

“专企融合”模式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专企融合”中的融合可以理解为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实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校企合作双方的各种资源要素互相转化、互相支撑,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全新生态体系。通俗来讲,“专企融合”的三级学院,既是学校的一个“专业”,也是企业的一个“部门”。

校企深度合作的途径之一是创建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各方价值诉求,寻找利益共同点,以需求对接促成价值交换;另一方面,完善价值交换的顶层设计,搭建价值交换平台,形成建立在利益共同体上的各方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5]。这个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的载体就是“专企融合”的三级学院。校企双方人员参与、校企双方资源投入到三級学院,由于双方目标愿景趋同,共同规划专业建设,共同实施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容易获得预期的收益,对专业而言有企业参与的深度合作容易取得专业建设相关成果,这样能充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作用。

所谓的校企深度合作,有别于一般意义上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如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班、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合作。“专企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是全口径、全过程的合作。所谓全口径,即与该企业的合作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形式、多个维度的合作,如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制订;实现校企教师、员工“双向流动”,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建设实训场地;共同开展培训、认证等社会服务;共同合作课题研究、企业技术研发等。所谓全过程,即与企业的合作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双方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前期、中期和后期全过程,如前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订等,中期的双方师资参与和教学组织安排等,后期的学生实习和就业等,校企双方都会开展深度合作。

三、“专企融合”模式的运行机制

(一)成立院务委员会

企业运行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背景与学校不同,必须要有高效务实的协调方式和方法。“专企融合”三级学院要组建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由校企双方成员构成,讨论与决策三级学院的重点事务和发展方向。通过院务委员会这个机构,体现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定位,保障了校企双方的利益[6]。院务委员会主要作用是在校企共同体这个框架内做好共同管理和共同建设,分析三级学院当前的工作重点、存在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做好三级学院的工作规划,并落实相关责任与任务。院务委员会定期举行院务委员会议,会议地点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企业。会议发起方可以是校企双方的任何一方,院务委员会会议原则上每个学年至少召开一次。

二级学院和三级学院的院务委员会是什么关系呢?以某高职院校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该二级学院负责人依据需要可以参与院务委员会,充实三级学院的管理队伍,在召开院务委员会时可及时分享学校和二级学院的相关信息,有利于院务会议讨论充分,有利于讨论的决定有效执行。二级学院对院务委员会有指导和督促作用,即对院务委员会讨论的结论和执行过程起指导作用,对会议结果的达成起到监督作用。整个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通过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的三级学院管理模式,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在共同愿景下共同开展建设任务,推行专业负责人与项目经理、教师与师傅对接联系,有效促进校企双方的融合。

(二)建立校企合作规章制度

“专企融合”要顺利推进,需要企业与学校专业协商制订出符合产教融合深度推进的保障机制。

1.校企合作协议

校企双方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专企融合”利益实体,协议的主体是学校与企业,在协议中明确组织机构名称、双方合作内容、双方责权、合作期限等。为了保证专业与企业合作的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协议需要学校法人与企业法人签订,在学校和企业层面达成合作协议。

2.院务委员会章程

根据校企签订的协议,制订院务委员会章程,明确院务委员会地位:院务委员会是二级学院和企业共同领导下的三级学院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三级学院办学过程中有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产学合作、课程开发、办学经费、定制培养、学生对口就业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和决策,院务委员会依据章程开展活动。

3.三级学院相关管理制度

建立三级学院的相关管理办法,约定专业、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双专业负责人管理办法》《双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管理办法》《专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校企社会服务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师傅)管理办法》《学徒生管理办法》等。

(三)校企双方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专企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以协议和制度约束双方行为,规范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权利与义务,校企双方融合各方资源,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专企融合”的努力方向就是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生产项目引领专业教学,让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标准一致,让学校培养标准紧密契合企业人才需要,最终学校能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也降低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从而形成校企合作良性互动。

现代学徒制是将工作岗位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将学生和学徒两个身份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施的首要条件是要有紧密的校企合作基础。“专企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为现代学徒制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为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可能。

2.共建实训基地,融入企业文化

专业企业双方投入资金或设备等,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某高职院校软件学院(三级学院)为例,该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建设实训环境,有利于开展与实际生产相适应的教学,学生在校内进行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与测试工作,并将企业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体系要求作为考核的评价和内容。贴近企业实际的生产性实训,能够让学生感受企业一线生产情景,提升教学质量。

專企共建的实训基地除了用于实训教学外,还可以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如,为学校周边的企业、学校、政府提供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为区域内企业、其他职业院校提供培训服务。除企业生产工作以外,实训基地应融入企业文化,要体现合作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合作企业的价值与追求,将企业的文化引入专业实训环境,引领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

3.共建师资团队,实现双师共育

依托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利于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以某高职院校航空工业学院(三级学院)为例,该学院聘请合作企业专家担任专业负责人,实现校企双专业负责人制度;聘请合作企业技术能手为课程负责人,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合作企业工程师常驻校内,讲授课程、指导实践,深度参与专业组教学和研究;合作企业设立“零”号车间和“零”号工位,严格按照“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明确“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制定“出师”和“入职”的达标要求。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企业能够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学校教师通过到合作企业培训、下企业锻炼、联合申报课题等方式,提高了技术研发能力。通过企业的深度参与,打造了一支“专企融合”的双师团队,实现了企业受益、学生成才、学校发展三者共赢。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校企合作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油田企业清洁生产初探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