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娟
【内容摘要】古诗词教学是高中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如何从平时的兴趣培养入手,让学生更加热爱古诗词,本文从兴趣阅读、创新课堂、情景写作三方面进行探讨,努力让古诗词走近、走入学生心灵。
【关键词】古诗词 于丹 意象专题 贬谪诗词 写作
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一文中,比较了中国诗和外国诗的区别,说到中国诗在内容上的特点是富有“暗示性”,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确实,中华文化博观约取,古人丰富的情感当被时间沉淀,经岁月磨洗而最终以珍珠般晶莹美丽的诗词呈现时,它们便成为了文明之结晶,中华之瑰宝。而中国人的性情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诗词的涵养和熏陶。我们谁没有在童年时背诵过古诗词,美丽诗意的种子自幼便被根植于心中,“诗书文章朗朗读,琴韵奏响绕梁堂”;而在此后的成长中,当我们遇到不幸和挫折,我们也会从古诗词中寻找慰藉与力量。
一路芳香,一路诗意,学生步入高中后,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系统化,更加精细化。从必修一课本中古风浓郁的《诗经》学习开始,沿着时间的河流而行,穿过战乱频仍的东汉,步入辉煌气象的大唐,走进经济繁荣的宋代,孩子们在诗词的画廊流连忘返,他们触摸了诗人们跳动的血脉,跟曲折的历史擦肩而过,一边频频回顾,一边顾盼生姿。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的我,在辅助孩子学习阅读古诗词时,我特意挑选了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为什么要挑选这本书作为他们学习诗词的辅助读物呢?首先是因为自己特别的喜欢于丹老师,从他气定神闲、信手拈来地解读《论语》开始,我便关注了这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师。从儒家经典到昆曲艺术,从中国到世界,于丹老师用她的智慧去引领大众回归中国文化之根,“道不远人”,她用她连珠的妙语温暖的启迪和劝导现代人的心灵。其次,于丹老师的语言表达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她的诗词解读是有温度的,喜则暖,悲则冷,诗词直逼心灵,所以读她的文字真正有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感觉,而文字的准确运用与表达则是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语文技能。第三点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这本书的讲述角度契合于高中生阅读诗词的方式。《重温最美古诗词》共分为八大板块,分别是:春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照、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长虹、诗酒流连。高中语文复习古诗词时,我们也会按照题材的不同将古诗词分门别类,这是传统教学的设计思路,而本书的分类却是从意象的角度进行的,更加符合于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意象是传递诗情、诗意、诗境的载体,是有形可触之物,于丹老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直达我们心灵的深处。“我们谁没有春来秋往的涤荡?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青?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岁月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诗词学习的数量是有限的,但解读的角度是多样的,我们应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让诗词和学生建立更精确的联系点。
我在细致阅读了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后,受她启发,我给自己的诗词教学增加了一些新鲜的元素,除了常规的单首诗词教学以外,我还设置了一些古诗词的教学专题,我把诗词分成了自然情结、家国之思、忧患意识、家国情怀、贬谪之思等专题。这里我以刚给学生上的一篇课文为例来谈谈,必修3、4两册中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些诗词虽然作者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也有很大差别,但它们也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诗词人都是仕途不顺,遭遇被贬,这是中国儒家官场文化中的特有现象,而且此类诗词质量较高,数量较多。由此我精心组织了一节《人生不幸诗家幸——贬谪诗词阅读》的课,我先以刘禹锡的《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两首诗的趣味故事揭开贬谪诗词的面纱,然后追本溯源谈论贬谪诗词出现的政治历史原因和其特殊性,接着让学生们就自己熟悉的贬谪诗词进行情感的分类,大致有壮志难酬之怅、忠而被貶之愤、生不逢时之叹、羁旅行役之苦、怀乡念国之思、寄情山水之乐等情感。接下来我又以练促学,用理论指导实际,让学生将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两首诗歌就情感和手法进行对比鉴赏。最后学生们齐背苏轼《赤壁赋》的第四段,感受苏轼被贬黄州后内心的自我超越和达观精神,贬谪诗人们的人生是不幸,他们被迫从京城走向了偏远的江湖,走向了精神的蛮荒地,但他们的创作却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新天地,实现了诗意的突围。
课堂上的展现远不是学习的终点,通过课上的激发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课下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这样学习才算真正地被引向了深入。我通过设计专题为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鉴赏诗歌的思路,进而由此展开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探究,得到了认识上的提升,这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第一章是有关季节的,叫做“春风飞扬”,在书中我们听到于丹老师说“中国人的诗情,总是在早春时节活泼泼醒来,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为了对春景、春思有更深的体悟,我还有意让学生仿写诗词,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自己写诗词,才能更加明白诗词的格律要求、诗词的情感厚度、诗词的语言凝练之美。恰逢四月初学校组织学生去江浙进行研学行,烟雨朦胧的西子湖畔、文墨飘香的绍兴兰亭、宏伟壮观的G20峰会场、底蕴厚重的浙江大学都是此次研学的必经之地,我提前布置了作业,让学生以《望海潮》为题创作词作一首,他们对此充满新鲜感和热情,这里摘抄两首学生作品一起分享。
《望海潮》
五朝帝都,神州腹地,龙城自古繁华。柳溪青砖,九桥相望,陆离灯火人家。春色漾城邑,花影曳滨河,万物融洽。千年龙脉,人杰地灵,竞风华。
镜湖宝塔相狎,有山外青山,石桥繁华。笙箫戏佛,扁舟闲泊,芙蓉醉舞吴娃。遥山近水连,飞鸟拨天弦,烟笼薄纱。请君援笔摹写,寄去北客夸。
《望海潮》
明珠西子,江浙余杭,千年古韵悠扬。鱼米水乡,锦绣华服,人间仙境天堂。曲院赏风荷,柳浪闻莺啼,西湖游廊。钱塘江潮,浪涌风卷,天下扬。
今番画舫重游,赏苏堤春晓,平湖浪花。岳王旧祠,柏翠松青,亘古丹心高挂。峰会架金桥,丝路展宏图,远天红霞。同祝今日钱塘,盛世更繁华。
今天的社会忙碌快捷,读诗词更或创作诗词似乎都成为了高档商场展柜中的奢侈品,诗词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那么诗词阅读还有意义吗?我想林语堂先生《吾国与吾民》中的一段话很有启示作用。他说:“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于这个辛勤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悲伤、屈从、克制等感情,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正是滋养我们性灵的良物,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必需品,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做一个有诗歌梦想的幸福人,这是我的使命,我要和学生一起去传承古人的智慧和情怀,用诗词的魅力点亮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 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M]. 湖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