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网络休闲方式养成教育探析

2020-09-22 20:50贺希廖莎夏媛媛徐楚叶杜金霖
读天下 2020年20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留守儿童

贺希 廖莎 夏媛媛 徐楚叶 杜金霖

摘 要: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互联网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休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在为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网络成瘾、影响健康、社交退缩、人格扭曲等。文章以网络休闲方式为研究视角,以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不健康网络休闲方式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不健康网络休闲方式的危害,深入分析了危害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健康网络休闲方式的养成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网络休闲方式;养成教育;休闲教育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重塑了大众的休闲娱乐形态,《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基于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长时间使用网络休闲的留守儿童比例要高于非留守儿童:“每天玩4~5小时”分别是18.8%和8.8%,“每天玩6小时以上”分别是18.8%和8.2%。青少年网络休闲的质量主要与监管性这一因素有关,对于闲暇时间较充足、家长监管不到位的留守儿童来说,互联网更易对其闲暇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初中留守儿童作为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引导他们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优质资源,形成正确的闲暇观念,养成健康的网络休闲方式,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有利于其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成长于农村,对乡村的了解程度深,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更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阻隔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力量,引导其构建健康网络休闲方式,帮助其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农村个体家庭的和谐稳定,也对乡村振兴和扶贫开发大局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健康网络休闲方式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一、 当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不健康网络休闲方式的危害

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手机媒体的使用可以满足人们认知、情感、个人整合、社会整合和舒缓压力的需要,但青少年在网络休闲过程中易出现互联网的问题性使用,形成偏差行为,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网络成瘾”,即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个人的心理状态(包括精神和情感)受损,影响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中学生数字媒体成瘾程度的深浅将直接影响其学习认知障碍形成,而学习认知障碍具体表现为行为反应抑制方面的缺陷,如“很容易厌烦”和“对延迟奖励有反感”,这些缺陷会使得青少年无法产生恰当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来抵制内心和环境的干扰,进而缺乏对网络的自控能力。因此,互联网的问题性使用导致学习认知能力的退化,学习认知能力的退化又将进一步推进了互联网的问题性使用,二者互为因果,形成负反馈,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功能障碍,不利于青少年可持续发展。

数字媒体的高黏度使用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和人格发展两方面。从人际交往方面看,首先,交流手段技术化易导致留守儿童因不自信而在熟悉的环境中压抑自己表现欲的羞怯心理,从而导致人际沟通质量不高,亲子关系易疏离等问题;其次,交往内容社会化对现实同伴交流有一定负面影响,易造成现实人际交往正向情感体验的减少和现实交往能力的降低,导致社交退缩。从人格发展方面看,自我同一性尚未发展完善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在网络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理想创造出一个与现实自我存在某些差距的网络虚拟“自我”后,虚拟人格往往进入潜意识的层次与现实人格并存,导致角色混乱,有时还会发生人格扭曲,甚至产生双重人格。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也潜移默化地剥离青少年的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使他们逐渐对现实生活产生疏远感、淡漠感甚至不信任感,从而更倾向于选择虚拟世界中的虚拟生活而自我封闭,导致性格孤僻、自闭,形成封闭性的人格,进一步加剧社交退缩,形成恶性循环。此外,青少年的网络虚拟行为对其现实行为有极大的干扰作用,有时甚至会诱导青少年走向暴力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照射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使人出现诸如头痛、头昏、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相关研究显示,60%的同学认为手机娱乐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坏处是消耗精力,视力下降,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监管,更易出现上述情况。

二、 当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不健康网络休闲方式的成因

从行为心理学视角来看,处在社会大环境下,任何一种行为的发生都不只是单因子的“刺激一反应”过程,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不健康网络休闲方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期初期,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自制力与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到互联网的消极影响。艾里克森的观点表明,青少年的自我认知更多来自周围他者的观点与对待,尤其是同伴群体的直接影响,而留守青少年父母陪伴的缺失会使其对同伴依恋进一步加深。此外,从美国学者鲍尔洛基奇对个人依赖媒介建构社会现实程度的研究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小、生活环境封闭、缺乏家长指导,个人经验少,距离讯息远的特点会使他们比非留守的儿童或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

(二)网络休闲方式的副作用

网络休闲是借助互联网在网络虚拟信息空間进行的新型休闲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功能多元、形式灵活等特点,但其自身的虚拟性和易沉溺性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在成为青少年“亲密伙伴”的同时,也正变成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潘多拉魔盒。然而在网络休闲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有关防控网络休闲负面影响的程序、机制却未能及时跟进,绿色网络文化的建构远未深入人心,防沉迷系统的实际推进效果不佳。

(三)家庭网络休闲养成教育的缺失

休闲教育往往启蒙于家庭,父母参与休闲活动的程度、参与的时间以及家庭资源会形成休闲教育的基础,这种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但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家长不注重闲暇教育,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子女的心理成长,不能树立平等、良性的沟通意识,甚至有剥夺子女休闲时间的情况。同时,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的监护呈现弱化甚至缺失状态,对子女的网络休闲行为的关注流于表面,只关注子女使用手机的时长和频率,对其内容和质量并不了解,更无法发挥好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的作用和价值。

(四)学校网络休闲养成教育的落后

学校是网络休闲教育的主阵地,目前基础教育课程中有一定的网络休闲教育内容,但网络休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滞后。且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师本身的媒介素养堪忧,无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休闲观念。学校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禁止学生使用电子产品,这对互联网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并不现实,学校也无法对学生校外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管理。另外,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学校无暇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亦不重视学生“软基础”(如学生的兴趣、能力、习惯和品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网络休闲社会大环境的混乱

从物质基础上来看,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仍然是产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经济水平、工作制度等客观原因,无法对子女进行直接关爱与教育。且农村的公共空间已经开始萎缩,可供留守儿童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也在不断地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留守儿童的闲暇时间无处安放的问题。

从精神需求上来看,一直以来,“休闲=懒惰”的休闲观念以“家风家训”的形式代代相传,并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休闲观念的偏差,导致全社会休闲生活普遍缺少内涵与层次,休闲质量较低。泛娱乐化浪潮的来袭使得人们的娱乐阈值不断升高,其休闲异化现象更加明显,过分依赖网络媒体、盲目追逐休闲潮流以及休闲生活的物质化、奢侈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网络休闲自然也走向了空虚化和低俗化。

三、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健康网络休闲方式养成教育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造成“新力量”时,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培养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养成健康的休闲方式需要发挥学生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四位一体”的协作教育模式。

(一)促进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健康网络休闲知行统一

1. 树立科学网络休闲观念

人们在网络上使用闲余时间时经常忽略“休闲”与“娱乐”的区别,两者都是注意力从工作(学业)上的转移,但较之使人心思麻木的娱乐,休闲更注重人们创造精力的恢复与更新。所以,只有纠正了对休闲的错误认识,才能促进休闲效果的达成与休闲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充分发挥各种媒体资源优势,自觉接受网络休闲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网络休闲观念,有效指导网络休闲行为,并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求网络休闲方式与传统休闲方式之间的平衡。

2. 努力拓展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指经由人类实践创造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主动对生活世界进行拓展,通过各种体验和亲历的过程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促使自身素质的内在发展与完善,这是养成健康休闲习惯的必经之路。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应积极投入到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去,提高同伴交往的水平和质量,学习更科学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方法。

(二)构建科学的家庭网络休闲养成教育模式

1. 更新教育理念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的网络休闲教育呈现出低水平甚至缺位的现状,家长应认识到网络休闲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家长应正视网络休闲,不能一味禁止子女进行网络休闲,应完善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第二,父母需对子女的网络休闲行为进行常态化监管,主动关注,及时了解,及时解决子女在网络休闲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家庭休闲教育处于真空地带。第三,家长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树立正确的网络休闲观念,以身作则、言行统一。

2. 改进教育方法

初中生正处于因身心发展不平衡而易导致越轨行为的“青春期危机”阶段,父母须注意正确引导。首先,家长要更新教育引导方式,要善于利用亲子平台等技术手段远程监控子女网络休闲的时长、内容、质量等,当发现子女有不健康的网络休闲行为时,要与之平等沟通,引导监督孩子进行纠正。其次,家长要建立与学校主动沟通交流的新模式,从被告知转变为主动了解。同时,面对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方向和内容保持一致。再次,家長要坚持网络休闲方式养成教育的长期性和一贯性,要民主地制定家庭公约并严格执行,对于子女不健康的网络休闲行为,要形成“发现—纠正—监督—验证—再发现—再纠正”的循环,保证教育效果。

(三)搭建农村学校网络休闲养成教育平台

1. 丰实课程内容

教育工作者不应一味贬低网络休闲方式,需科学理性对待学生的网络休闲行为。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独立的、专业的休闲教育课程,有策略地对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以提高孩子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置艺术鉴赏与审美教育等隐性课程,丰富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此外,学校要注意缩短课程更新的周期,完善休闲教育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加强校园休闲设施建设

在农村学校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的大背景下,许多农村小学仍存在活动设施场所开放程度不高、覆盖面狭窄等问题,学校管理人员应认真反思,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加入,实现实践活动多样化和系统化,营造健康有益的校园休闲氛围。此外,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判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来源的能力,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评价及治疗体系,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健康休闲习惯养成助力护航。

(四)推进健康网络休闲方式养成教育环境建设

1. 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社会网络文化建设应从网络文化产品的产生入手,实行源头把关、严格审核、过程监控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儿童准入机制和监管机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主旋律。

2.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一方面,要加大实名制的推广范围和力度,为治理网络违法犯罪提供数据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娱乐内容分级制度,落实责任主体,加大移动互联网娱乐内容审查监管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可引导教育部门开设“网络警察”等相关专业,高效培养现代化网络执法人才,保障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切实维护青少年的网络健康。

3. 发挥网络舆论的引导监督功能

首先,网络产品开发从业者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制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的基础上,关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这类特殊群体。如:开发通过地理位置判定、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筛选甄别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用户,并自动切换至青少年模式的新机制;另外,将网络防沉迷系统和全面的网络实名制配合起来运用,即强行规定一个身份证号码只能在同一款游戏中注册唯一账号,亦可以为防沉迷系统实施的实效性提供保障。其次,有关部门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宣传正确网络休闲观念。应充分发掘利用名人偶像教育资源,发挥公众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青少年正确网络休闲。最后,其他网络用户要在约束自我的基础上,关注并监督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为青少年绿色健康网络休闲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天元.社交媒体对农村青少年学业影响分析:以关中平原X村的经验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8(9):70-77+30.

[2]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37.

[3]BEARD K W, WOLF E M. 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J]. Cyberpsychol Behav,2001,4(3):377-383.

[4]阿富瑶.中学生数字媒体成瘾对其学习认知障碍形成的影响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8.

[5]姚梦萍,李燚,陈欣.影响羞怯的心理因素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4(2):63-65.

[6]王凡.青少年网络人格培育中的动力结构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3.

[7]刘剑,刘胜枝.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娱乐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北京、河北、哈尔滨三省市1500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J].中国青年研究,2015(12):5-11+22.

[8]谢安琪.走近农村留守儿童的网络世界[D].杭州:浙江大学,2019.

[9]赵萌萌.大学生网络休闲异化现象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8.

[10]张旭东,孙宏艳,赵霞.从“90后”到“00后”: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7(2):98-107.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刘娜.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8.

[13]王玮.家庭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校外延伸[J].中国校外教育,2020(1):3+6.

[14]徐计之.郑州市初中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D].郑州:郑州大学,2019.

[15]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段婉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4.

[17]王琼,肖桃,刘慧瀛,等.父母拒绝与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6):749-758.

[18]汪海华.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和展望[J].心理月刊,2019,14(18):52.

[19]宋科友.四川省苍溪县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贺希,廖莎,夏媛媛,徐楚叶,杜金霖,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留守儿童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