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形,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对展开相应的思考与探索,《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高中教育
一、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高中新课程提倡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习方法,体验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遵循高中新课程理念,在设计上突出“知识问题系列化,问题情境生成化,解决问题自主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处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二、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里的《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高考中的常考點。此部分内容与科研、生产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前面对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三大平衡理论的探讨,再来学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即沉淀溶解平衡),学生会较轻松的掌握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并完成平衡理论体系的完整建构。
三、 学生情况分析
(一)认知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已经具有溶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心理特征
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充满期待。
四、 创新之处
(一)创设情景
以“Ag+和Cl-的反应真的能进行到底吗”素材为主线,从中挖掘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情景贴近学生的知识构架,能够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有助于知识的衔接和扩展。
(二)在思维冲突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完成本节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从实验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与原有知识不断冲突、交叉、深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应用知识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三)使用教材的灵活性
为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的合理应用,挖掘有利于学生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教材的作用,使学生重视教材、阅读教材。
(四)突出化学与生活的相关性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不再是以知识为主体的“为了学而学”,而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为了用而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生活因化学而精彩,化学在生活中闪光”的理解。
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初步理解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能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描述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
2. 能初步运用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NaCl与AgNO3的反应,引导学生对反应彻底的理解及离子的完全沉淀的认识。
2. NaCl与AgNO3的反应的物质处理实验引导学生对分离的操作及为什么这样做,合其学生学会科学严谨的态度。
3. 对分离的操作物质处理打破难溶物的理解,“先破而后立”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建立溶解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六、 教学环节
作者简介:
成绍航,贵州省遵义市,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