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素养是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大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技能。文章以课程思政为视角,在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提炼信息素养中的能力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爱国情怀。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素养;课堂思政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
具体来说,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
1.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等。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包括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
2. 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信息知识不但可以使人的知识结构改变,而且能够激活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使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
3.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证,是信息素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人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信息能力教育,是要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4.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種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正式迈入2.0时代,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将对实现教育强国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推动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高校课程思政是对大学生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国际环境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给高校思想理论的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的作用,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贯彻到高校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中,既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举措,也是提升当前高校思政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更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在课程思政中融入信息素养的培育,它的必要性在于: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面临的挑战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每天能够接触到海量信息,不同政治立场、文化观点、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以及各种暴力、色情、虚假信息鱼龙混杂,这极大地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国家现在提出打造课程思政,是因为高校思政政治体系是大学生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引领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发展的方向。所以,客观上要求高校教师在专业课中始终贯穿课程思政,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增强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在信息时代所应具有的政治敏锐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课堂思政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价值体现在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志。所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使大学生在面对大量复杂信息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政治素质,这不但给高校课堂思政提出了新挑战,也为高校课堂思政带来了新机遇。信息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大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多渠道、高效率地获取各种相关信息。当前,依赖于互联网存有的微信、微博、论坛等各式各样的载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最重要的学习、交流方式。所以,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能够准确把握筛选需要的信息,对信息实行创造性使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问题。而我们现在提出打造课堂思政,其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理应发挥其价值和作用。为了最大化地实现高校课堂思政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积极把握时代特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引领大学生理性思考和批判对待网络中纷杂的信息,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认知观,推动大学生实现合乎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雷.“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9(11).
[2]胡英俊.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培育途径研究[J].陕西教育,2013.
[3]郑珊珊.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12).
作者简介:
马凌,湖北省襄阳市,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