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疫情期间,线上课堂是学生继续学习与成长非常便利有效的途径,其中手工创作课程一直备受学生们的喜爱,在某些方面它的学习效果甚至优于线下教学,同时它更易于分层教学,也给学生带来各方面很大的自由度,学生在此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教学;线上课堂
手工创作在新课标中归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体会到造型的乐趣;手工作品因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娱乐功能、使用功能或者装饰功能),学生也体会到其中的成就感。因而该领域一直备受各年级学生的喜爱,尤其是一年级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手工创作已被公认为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活动。但在现有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手工创作课程只占其中一部分,对于一年级学生,课程量还是有所欠缺。同时在开展线上课堂中发现,学生对于手工制作学习领域的学习效果在很多方面要优于绘画表现的相关领域,而手工制作的线上教学的模式也在某些方面优于线下教学模式,于是尝试增加手工创作在线上课堂中的课程量,具体从以下三大方面做分析说明:
一、 手工创作课程
(一)课程内容
在线上课堂的前期,引导学生学习了岭南版一年级美术下册课程,在时间充裕情况下,将一年级上册没学完的以及二年级上册部分手工课程也在此做了相对系统的安排,例如学习了《漂亮的小彩灯》《民间玩具》等的制作(见图1)。在学生的热情提议下,新增了课外课程,如制作吹气小球、帽子和传话筒等。
(二)教学模式
基于一年级学生操作电脑或手机的能力有限,文字阅读能力有限,为避免需要家长从旁协助,最终采用视频播放方式。也为了便于学生对学习视频的选择与重播,采取视频分段推送的教学模式。例如制作《小彩灯》时,我一共给学生推送了3个不同小彩灯的制作视频,同学们在看完所有视频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对某种制作方法开展视频自学。
(三)材料的运用
在线下课堂开展手工课,我们遇到的麻烦是,学生经常忘带制作的材料与工具,但学生在家上网课,很大程度避免了该问题,因为他们可以在家找到任何可替代的材料或工具,哪怕在疫情期间有学生不便外出购买,这也正是一个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非常好的机会。过程中他们会主动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会识别曾经被忽略掉的生活废旧小物品,并开始主动选择废物再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真正体会到变废为宝的乐趣与成就感。
二、 教师层面
(一)备课
1. 分层教学
基于线上学习的优势,在备课中,我更注重分层教学。例如在《民间玩具》一课,同学们在了解了我们传统民间玩具后,我按照制作的难易度为他们推送了竹蜻蜓、排箫和竹节人的制作视频。学生则会根据自身能力、兴趣与时间选择合适的视频开展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学习时间非常充足,他们把三个玩具都制作出来了。
2. 教學资源
线上课堂的手工制作教程视频的来源主要为两个途径:自行录制与搜集网上精品资源,尤其是后者。搜集的App主要有抖音和西瓜视频,这两者各有优缺点:抖音的学习视频时间短,便于学生初步浏览以快速选择要喜欢的制作视频,并且每个步骤更为直观,但视频播放速度过快,导致个别学生跟不上节奏;西瓜视频的资源则更丰富,每个步骤和注意事项都很清晰,速度适合所有学生,但每个视频播放长度都几分钟以上,不便于学生快速初步浏览所有的学习视频。但不管是抖音或是西瓜视频中的资源,都是各种民间能人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内容还是录制方法,都非常优质与具有吸引力,甚至很多时候比教师自己录制的视频更好。
(二)课堂辅导
在线下课堂中开展手工课,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不同,在同样的学习方法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同时学会,此时“小老师”会是个很重要的角色。虽然很多小老师都很愿意帮助后进生,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耽误他们自己继续创作的时间。而线上课堂,后进生可以先选择学习简单的制作方法,等回到学校后,可以在课间时间向其他同学学习其他制作方法。
甚至有不少家长自身也喜欢做手工,在家里他们也很愿意解答孩子在学习高难度制作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可谓是“一对一”式单人辅导,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有了一定的亲子活动空间。
当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大部分学生遇到老师没有提前预知到的某个制作步骤的问题,这时我需要立马录视频操作讲解,但课堂时间极有限,加之同时给10个班级授课,这种问题的解决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把所有可能的状况都解决好。
(三)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示与评价过程:
1. 课堂点评
制作速度快的学生会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作品,我会及时对其做出点评,其他同学也会学习他制作中的优点和避免同类问题的出现;
2. Q群相册的点评
会对每位学生作品作文字点评,同时大家也能一同欣赏到所有同学的作品;
3. 每周推文
每周会将优秀学生作品通过学校推文的方式,推送给每个班级学生欣赏。
三、 学生层面
(一)自由度增加,自主性更高
在家进行线上课堂的手工创作学习,各方面都能有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例如,
1. 创作内容的自由
由于采取了分层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程度甚至是喜好选择难易度合适的方法创作出喜欢的手工作品。
2. 学习量的自由
例如有学生很喜欢本课内容,他们会在这节课大量创作作品,而我的作业要求是选择一种方法学习创作,有的学生则会将我发的所有不同的学习视频都学习并制作出作品,甚至有的会创作出十几个不同的样式(见图2)。
3. 创作时间的自由
在学校上手工课,时间紧迫经常会有学生一节课无法完成作品,甚至老师需要分开两堂课来完成,这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很多麻烦。但在家里学生可以选择完整的不紧迫的时间完成即可,轻松创作完后还有时间可以玩玩这个手工作品,乐趣更大。
正因为这些自由度的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随时提高,在此能感受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手工创作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手脑协调能力、创作力与想象力,还有审美能力。在以下能力的提升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1. 發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采用的材料、工具也不同,他们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纸玩偶真好玩》一课,一般学生会制作出适合手指大小的手指套,但也有个别学生选择的纸张过大,无法成为指套,于是他们利用发散思维,将其变成了小皇冠或者给它添加四肢变成一个小人偶。
2. 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美
在材料上,我故意不提前告诉学生要购买什么制作材料,很多时候他们会在上课后才发现自己没有学习视频中提到的材料或工具。网课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学生有过抱怨,于是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找找看你周围都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代替呢?久而久之,在不断地鼓励与引导下,学生也开始喜欢探寻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品,对其组合与美化来创作出手工作品,真切感受到“废物再利用”的趣味与价值。如有学生采用了气泡包装纸创作出一幅拼贴画,利用了纸杯本身的装饰元素,变成了小风车的花纹。在这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发现生活中的美与感受美的能力。
(三)加强家庭成员的情感沟通
创作手工作品,它可以是一项独立活动,也可以是团队活动,甚至有可能变成亲子活动。有学生也跟我说,他跟妈妈一起做了十几个千纸鹤!有不少学生也愿意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起学习手工制作。基于不少作品具备一定的娱乐性,学生也喜欢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家人,例如他们会一起玩传话筒。
(四)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源。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发明出很多有趣的高科技玩具,导致新一代的儿童忽视了手工制作的趣味性,包括我们传统的民间玩具也在逐渐消亡。在《民间玩具》一课中,学生了解与制作出我国丰富有趣的民间玩具,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手工创作的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的,例如有些家长认为手工课不重要可以不上,把精力集中在语数英科目即可。但开学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学生会在课后主动向已经上过网课的同学请教制作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继伟.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如何找寻生活因素[J].中学生报,2020.
作者简介:
司徒碧婵,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