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策略指导

2020-09-22 09:57李秋红
读天下 2020年24期
关键词:观察生活实验探究预习

摘 要:文章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兴趣成绩不理想的现状,探索自主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获取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培养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科学知识,动手实验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程改革;预习;观察生活;实验探究

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需要我们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如“变维持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变“一次求学”为“终身学习”。所有这一切教学理论的新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期间“学会学习”,以便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 策略选择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初一第一学期结束后,我发现学生科学成绩很不理想,比其他各科都差,于是我们进行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竟然有35%的同学不喜欢上科学课,而不喜欢上科学课的人中接近50%的同学是认为科学难学,连听课都有困难。有30%的同学是对科学知识没兴趣而不想上科学课。在我上课时确实发现在讲到生物和地理知识时,同学们的兴趣还挺大的,但讲到物理和化学这些难度较大的、不是常见的科学现象时,他们就不愿意听了。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有30%的同学有确定学习目标,11%的同学有课前预习,10%的同学回家能做课内和课外的小实验,13%的同学留意身边的科学现象,只有12%的同学课后能经常想到一些问题问老师。从以上的调查来看,我们的学生学习太被动,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大,几乎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我们老师要想方设法,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 自主学习的策略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是和被动学习相对而言的。专家们认为自主学习应体现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方面。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最终的目标。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它是对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这一过程的形成与主体自身的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三、 具体做法

(一)把预习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先行尝试的活动

在平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我把粗读(划分层次,领会课文大意)、细读(画出或写出重点和疑难问题)、补(复习本节用到的而自己又遗忘了的旧知识)、做(动手做课本提到的简单实验,亲自探究)、查(①通过课外书或上网查问相关的资料。②尝试练习,自我检查预习效果。)这5个环节作为预习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我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

1. 培养学生对课文进行分层,把握重点内容的能力

我们科学课本的第一节都有好几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就是一个层次的内容,所以教学生先抓住几个标题来看,就很容易把一节书的内容进行分层并知道每层所要讲的内容了。比如在讲《神奇的激素》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将课文分层,并讲出每层主要内容。一位在班里面成绩排位倒数的同学就能说出本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第二层是胰岛素与血糖含量;第三层是内分泌腺和激素。在要求学生把每一层次的重点内容具体地描述时,中等水平以下的同学有点难以表达,后来经过老师多次的示范,学生学着讲,老师再加以补充和改进,大部分的学生基本能把每一层次内容具体地描述出来。例如,让学生说出“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这一层次的具体内容时,学生能说出这一层次的重点内容有两个,一是几个科学家通过做实验研究植物的向光性问题发现了生长素。二是生长素的作用。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动脑筋,提问题,从无疑到有疑。经过一番思索,疑问得到解决,于是从有疑到无疑。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因此,我在学生预习中,让学生充分寻找有疑惑的地方,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上《神奇的激素》这一课时,我跟学生一起分析完重點内容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存在的一些疑问,有两位同学问的问题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一个是“生长素是否只有胚芽尖端才有?”这个问题是我预设准备问学生的。另一个是“为什么生长素多了又会抑制植物的生长?”这个问题我也答不出,只有上网查或请教专家了。在他们再也提不出问题时,我作为外行对本节的学习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让跟我一起学习的学生一起来思考,如:“温特实验中,胚芽为什么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是向光这边多还是背光这边多?”“琼脂是什么?为什么用琼脂来做实验?而不用其他的物质?”“生长素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赤霉素对植物的作用与生长素有什么不同?”学生顿时产生了一些触动,老师居然还能提出这么多疑问!自己居然还有这么多问题不懂!在我的长期训练下,学生们对提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常为能提出一个好问题或让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而感到骄傲。

3. 指导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查一些参考书或上网查有关的资料,还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利用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当他们能解决出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帮别人解决问题后,他们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带来的无比快乐和一次次战胜困难后的自信满怀。

(二)从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

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主要在于科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把课本知识与生活例子结合,经常能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满足感,同时激发他们永不休止的求知欲。在学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这一节后,我布置学生到生活的每一处(厨房、运动场、文具盒等)去寻找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例子。第二天上科学课,看到学生兴奋地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也为他们这种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而感动,我想教学的最高目标应该就是学生学习后的情感价值观的体现。在讲《大气的压强》这一节时,学生也特别感到兴奋,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现象是因为大气压强的存在而产生的。课前我布置他们做课本的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上课时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代表演示给同学们看。结果,发现几个平时不爱学习的同学竟然争着上台表演呢!同学们太爱做实验了。在学习《电路探秘》这一章时,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动手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当他们探究出结果,听到他们整个小组的欢呼声时,你可以想象到他们内心是多么的激动,充满着无尽的喜悦和成功感。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老师的作用应该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这种学习情景,作為学生发展潜能的桥梁,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四、 自主学习的成绩与收获

经过一年地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明显的收获是学生在学习态度,听课方法,学习技术,独立性和毅力等七个方面比策略指导初期有明显的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经常有同学问我一些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科学现象,他们开始不满足课本里的知识了,经常从课外书里看到一些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来问我。有时我跟他们在讨论中,他们很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几乎分不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了。学生有了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也不断地上升,特别是初二(1)班,平均分在初一期末排名第九,而这个学期期末在年级排名第二。进步好大。可见,正确的策略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一年的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我自己对自主学习策略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给予学生“鱼”,不如教会学生“渔”。学生获得较大进步的同时,我也获得教学上的成功感。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作为教师应当把爱心献给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

作者简介:

李秋红,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福田区上沙中学。

猜你喜欢
观察生活实验探究预习
语文,怎样才能吸引你?
如何改变山区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现状
浅谈小学数学日记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试论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