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启示

2020-09-22 10:10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研究生学科

周 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化、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联结起来的教学程序和方式,涉及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配套管理评估制度、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选拔、培养过程和教育评价等各方面。如哈佛大学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哥伦比亚大学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跨学科融合培养模式以及密西根州立大学(MSU)基于师生互动的实验室教学模式等。

1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共性经验

麻省理工学院(MIT)是全球工程教育、工科人才培养的典范,2018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全美最佳工程教育项目和最佳工程学院中均名列榜首。MIT的改革实践是“新工程教育转型”(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NEET)(2017-2020),其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整合式创新思维,以系统反思工程教育为目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变革,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科学思维和人本思维。MIT所属各学院几乎都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4个学科领域(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STEM),开设的跨学科课程都体现了STEM 学科融合的思想。21 世纪以来,MIT之所以能发展成为顶尖的世界一流大学,与其独特创新、系统完善的 STEM 培养模式密不可分,其跨学科整合模式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参考的范本。

1.1 实用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与科学培养过程有机融合

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指导下,基于大学自身特色,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质量规格。世界一流大学都将如何培养人作为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被视为教育创新之地的MIT,在创建伊始就确立了“既会动脑,又会动手”(Mind and Hand)的教育理念,并致力于通过实践解决基础科学与人才培养问题。MIT高度重视引进先进媒体教学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始终坚持为学生提供严谨的学术研究氛围、强烈探究科学研究热情的激励措施和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寻求广泛合作中共同面对世界未来发展的挑战。学校的使命就是让学生获得创造未来的能力。MIT的学校使命、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始终围绕培养过程是整个培养活动的主要和关键环节,并有机地融为一体。MIT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开始,就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各学院及各部门的制度标准,如招生对象、申请流程、学位标准、导师遴选和指导制度等。

1.2 高层次、宽领域的多元化培养导向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业所需的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日益增多,研究生培养呈现出学术导向、专业导向和整合导向等多样化特征。在学术导向中,一流大学强调研究生要学习到学术中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高深的理论知识,并强调学术中所需要技能的重要性,包括研究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沟通能力。对专业导向而言,在不降低专业理论知识重要性的情况下,更重视非学术领域工作中的实用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强调应具有工作中技术性、专业性的实践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整合导向中,高度注重学术导向与专业导向的有机结合,通过聘请全职学术型教师,并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建立联系,将学术与专业文化整合起来。Clifton F. Conrad等认为由于知识是相互联系、动态演变(dynamic)和不可分割的,因而理论和实践不应分为知识的两个方面,而是有机的统一。

1.3 培养过程与各环节要素的系统完备性

MIT不把各院系涉及的科学、工程和技术内容,视为互相割裂的内容,而是看作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研究生课程分为 General course(一般课程)和Higher level subjects(高级课程),用于不同目的需要,其教学目标、培养过程与质量管理系统科学完备,各要素包括知识、素质、技能、创新精神、入学标准、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制度、论文评阅和学位授予实现无缝有效衔接(见图1)。

图1 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要素

1.4 注重通识与跨学科教育,实施全方位跨学科培养

MIT以培养服务世界和造福人类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办学宗旨,为吸引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同世界各国开展教育合作,分享其成功的办学经验,实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灵活富有弹性、自由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MIT认为21世纪中期,物联网、机器人体系、可持续能源体系、智慧城市、生化医疗、大数据等科技发展将组成新机器与新工程体系。较传统体系而言,新体系呈现出整合性、复杂性和连通性等特点。因此,工程教育需要跨越传统领域,培养交叉领域人才。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将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哈佛大学实行文理兼顾、通识并行的教育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校长科南特在二战期间的第一次改革中,将通识课划分为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三大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改革中,校长德里克.博克等将三大领域课程重新划为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自然科学和社会分析;从2002年以后的第三次改革中,校长劳伦斯.萨默斯等在《通识教育特别工作报告中》,建立了新的课程结构,将所有课程结构划分为人文学科、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四类,这些改革举措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大学教育质量水平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内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关注度不断提高,对一流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也日益增多。国内研究生教育尚未实现与国际接轨,存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可研究借鉴哈佛、MIT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1 根据大学定位和研究生层次类别,确立差异化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日益被视为在信息社会中丰富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一种重要途径。MIT以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和独特多样的培养目标成为全球科技工程教育的典范,并始终以服务国家和促进经济科技发展为宗旨,确立明确、多元和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之相比,国内有的高校制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学生缺乏对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锻炼,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以及毕业生实际工作脱节,导致培养能力弱化。为此,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培养需打破学科壁垒,将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为创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实施差异化培养策略,如国内科技类大学的学术性博士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素质,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应用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较强的科学技术背景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高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创业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2 加强特色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设置,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培养模式

国内院校应借鉴MIT跨越传统学院和部门界限,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做法,打破单一学科设置,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根据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创新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实施本-硕-博课程贯通一体化培养机制、多层次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学分互通互转和校内外课程资源共享,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行开放合作、互派教师,互认学分并参与创新课程中心建设。特色课程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如博士研究生应把握学术前沿,对本学科领域有整体认识并具有批判性思维,在科研思路和方法学术素养方面,体现学术创新。博士生课程应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强调专业理论深度,而硕士课程则要注意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拓展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扩大研究生对学科、导师和课题的选择权;责任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过程,充分发挥导师团队集体智慧,给予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指导,完善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研究生指导制度;鼓励支持研究生参与重大项目,着重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完善研究生培养分流与淘汰机制,实施校所共建与联合培养模式,实行以激励为主的混合资助奖励体系。

2.3 打破学科壁垒,从交叉学科中寻找创新点,加强通识教育

美国研究生教育被誉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皇冠”,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在适应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满足美国国内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成为世界各国积极效仿的榜样。MIT的STEM 学科融合方式成效显著、独具特色,为其他大学树立了榜样,国内高校要打破学科壁垒,深入挖掘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从交叉学科中寻找创新点。为使我校研究生培养步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应在现有优势特色学科基础上,借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学科融合的思路,基于重大课题项目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交叉与综合学科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和发展新兴学科,创新经管学科建设的理念、标准、模式和方法。经济全球化态势下的MIT意识到培养具有全球岗位胜任能力人才和领导人才的重要性,面向世界开展跨国课题研究合作交流,吸引国外优秀教职人员和高素质人才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一做法值得提倡;而通识教育是要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对现实生活中的丰富文化遗产、现存社会中的可贵精神与智慧,能够认同、择取、内化并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和对价值的认知能力,涉及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并不断改革创新通识教育,文理兼顾、通识并行。

2.4 拓展创新视野,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2025计划》,提出开环大学(Open-loop University)的概念,实施弹性学制和开放知识获取,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教育并实现个体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将校园环境拓展向社会环境;实行自定节奏的教育(Paced Education),通过调整-提升-启动过程,促进学术探索,提升学科的内在严谨性;依据学生个人意愿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各阶段的学习。斯坦福大学进一步提出轴心翻转(axis flip)理念,即翻转后强调先能力后知识,技能成为学习的基础,按照学生能力划分院系,通过技能展现能力与潜力;培养“T”字形人才的8种能力:面对目标和现实的决策能力、复杂情境的处理能力、构建团队文化的能力、创意思维能力、谈判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资源能力、融资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等。

卓越的高等教育是美国创新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美国研究生教育计划,总结其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特征,借鉴其学习氛围、学位要求、资源支持、领导力与人的因素等方面的新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对提高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重要启示意义。

2.5 加快“双一流”建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指在学科上有一批大师级人才,能够批量培养产生世界一流原创基础理论人才的顶尖创新型大学;在世界上文化教育实力雄厚,拥有极高的世界声誉,排名位于世界前列;其主要特点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拥有一套支持教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和政策。我国政府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我国研究生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突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方式。借鉴公认的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和模式,对于我们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研究生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超学科”来啦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