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语法视域下的汉语兼语句核心议题研究

2020-09-18 09:13吴胜伟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论元拷贝句法

吴胜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生成语法对兼语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格理论、空语类、移位的拷贝理论、存活式推导理论、附加语分析法等五个方面。生成语法视角下的兼语句研究仅集中在“张三邀请李四喝咖啡”之类句式上,或者说生成语法框架下的兼语句的研究范围要比传统上兼语句的范围小的多。

一、兼语NP的赋格问题

格(case),最早是一个形态学概念,指形态格。上个世纪60年代Fillmore以深层格分析平面作工具,将句子的深层语法表达式跟句子所描述的具体场景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语义格理论的雏形。本质上,Fillmore的格语法是一种深层语义格,表现为中心动词与一组名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后来,Chomsky丰富和发展了格语法,提出格理论(Case Theory),并正式运用在形式句法研究中。格理论的主体是格检验式(Case Filter),即“句子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具备抽象格”。格理论是基于语言事实尝试对语言共性作出的解释,与形态格和语义格显然不同。Chomsky的“格”,是一种抽象格,它解释了名词短语在句子中的派生位置。

马王储、王显志[1]运用格理论对《项羽本纪》中的兼语句进行了分析。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标记特征,那么汉语句子中的主、宾格成分无论是在词库中还是在表层结构中都是没有区别的。这样的话,“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的深层结构就是“令骑将灌婴 骑将灌婴以五千骑 骑将灌婴及五千骑追之”。在经济原则的驱动下,格位相同且相邻的成分进行同形删除,最终导致兼语句的生成。在这里,马、王显然把抽象的句法格与具体的形态格等同了。

二、兼语NP的基础位置问题

空语类(Empty Category)是一种“既听不见也摸不着”的隐性成分(covert element),但是它在句法上与显性成分一样活跃,具有同等重要的句法地位。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的空语类一共有四种,分别是隐主语PRO,可隐代词pro,NP语迹,wh-语迹(变量),它们的语法特征可用表格表示如表1。

研究隐主语PRO诠释问题的理论就是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含有隐主语PRO的结构叫控制结构(control construction),隐主语的先行词叫控制语(controller),另根据控制语的不同类型又分为主语控制结构(subject control construction)和宾语的控制结构(object control construction)。

表1 空语类的语法特征

杨大然[2]从兼语句中是否存在空语类及何种性质的空语类入手,利用前一个动词V的“使令度”将兼语句划分为四类兼语句,并借用Martin[3]的“时态假说”理论,论证了兼语NP之后可能是PRO,也可能是语迹。换言之,兼语句可能是控制结构,也可能是提升结构。时态假说理论是指从语义角度把不定式结构划分为控制不定式和ECM不定式。所谓控制不定式是指谓语动词的动作与不定式的动作不处于同一层面,即前者是现实世界,后者是可能世界。所谓ECM不定式是指不定式动作与谓语动词处于同一层面,即不定式也是现实世界(有时不一定为真)。按照时态假说理论,控制不定式具有[+时态]特征,ECM不定式具有[-时态]。具有[+时态]特征的不定式结构的主语是PRO,具有[-时态]特征的不定式结构的主语只能是NP移位留下的语迹。根据胡建华[4]提出的汉语不定式小句的判断标准(主语位置是题元位置且是一个不可词汇化位置的小句是不定式小句[4]),杨大然认为兼语句是个包含不定式小句的句子。这样一来,兼语句中不定式结构的主语只能是PRO或语迹。具体来说,第一个动词V1的使令度弱的,不定式小句的主语是PRO;反之,使令度强的是语迹。也就是说前者是基础生成的论元,受控制理论的制约;后者是移位留下的虚成分,受约束理论的制约。

成镇权[5]研究虽然仅限于V1含有“致使”意义的兼语句,但其结论却与杨大然[2]显然不同。成镇权[5]认为“兼语”实质上是主句的宾语NP和小句空主语在语义上的控制关系,即小句的主语是基础生成的空范畴e,不是兼语NP提升移位留下的语迹t。在成镇权看来,前一个动词V1的宾语和后一个动词短语VP2的主语是两个不同的成分,据此他对“兼语”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另外,他把VP2最终生成的小句解释成在语义上指代某个事件的非限定性小句,在功能上具有说明“致使”动词V1对兼语NP产生的影响或结果,这一点倒与杨大然[2]相似。

三、兼语NP的题元问题

Chomsky[6][7]提出的“移位的拷贝理论”(Copy Theory of Movement)是指:移位包括复制与合并两个步骤,所有的句法操作都是合并(merge)的结果;句法复制结束后,处于最高位置的拷贝在语音层被拼读,其它拷贝被删除。拷贝与原词项具有相同的句法语义功能,句法复制的动因是语义特征无解。当谓语动词带着题元特征进入句法推导系统后,名词性成分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可能成为题元角色的承担者[8]。温宾利、袁芳[9]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名词拷贝假设”和“修正的题元准则”。所谓名词拷贝假设就是指“名词拷贝可以独立承担题元角色”。所谓修正的题元准则是指“当且仅当动词的题元结构没有饱和而且论元或其拷贝在题元位置合并时,每个论元或其拷贝可充当一个题元角色,每个题元角色可分派给一个论元或其拷贝”。

我们知道,语段推导是最简方案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句法推导的主要方式。语段主要包括v*P和CP两种。v*P是相对于vP来说的,它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既有内部论元又有外部论元,而vP只有内部论元,没有外部论元。当v*P或vP与一致性特征完整的T合并后,再与C合并就能生成更大语段CP。当v*P或vP与一致性特征不完整的T合并时,只能生成TP,不能再进一步与C合并从而生成更高一级的语段CP①。语段v*P和CP在语义上都是能表达完整意义的命题,在语法上也是独立的句法运算单位,也就是说可以对其进行移位操作。根据界面条件(Interface Condition),外部探针不能探测到受语段中心语成分统制的补足语成分。换言之,受语段中心语成分统制的任何成分都不能再进行移位操作,这就是语段的不可穿透性(Phase Impenetrate Condition∕PIC)。但是,处于边缘位置的指示语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探针的目标,也就是说可以被复制一个拷贝,然后再内部合并到一个更高一级的句法位置。根据线性对应公理(LCA)[10],处于结构最高层级的拷贝被拼读,其他拷贝和母本无法得到拼读。这样的话,只有最高位置的拷贝被获得语音值,其他拷贝无法得到语音值。

温宾利、袁芳[9]采用提取法(extraction)和插入法(insertion)对兼语句后一个动词生成的VP是否是语段进行了判定。他们为线性上表现为(S)+V1+NP+VP2的兼语结构提出以下假设:

动词短语VP2生成的是不完整的TP,不形成语段CP,当且仅当:

(i)VP2的状语可以被提取到句首;

(ii)后附结构NP+VP2无法被提取到句首;

(iii)无法在V1与NP之间插入状语。

否则,VP2生成完整的TP,进而生成CP语段。

温宾利、袁芳[9]据此判定兼语句中的后半部分VP2最终生成的是不完整的TP,从而不能进一步生成CP,也就是不能生成语段。具体来说,兼语NP在v*P的外部论元位置合并,兼语NP为满足一致性特征不完整T的EPP特征要求,就会复制一个拷贝到一致性特征不完整成分T的指示语位置。由于不完整成分T不能为兼语NP指派主格,因此兼语NP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满足被更高一级探针探测到的条件。这是NP被复制一个拷贝的理论依据。当兼语NP被上一级的探针V1探测到后就会复制一个拷贝到V1的指示语位置,同时被V1指派宾格,并被授予相应的题元角色。当句法推导完成移交语音式后,根据线性对应公理或者说是移位的拷贝理论,处于最高位置的拷贝NP得到拼读,其它拷贝包括母本都被删除,兼语句最终生成。兼语这种语法现象正是由于在句法-语音接口中只能保留一个拷贝,其他拷贝被删除而造成的。这种分析,解决了“论元共享”导致的论元与题元角色不对应的问题,并且在理论上取消了空主语PRO、空格(Null Case)等句法冗余概念,体现了句法的简约性。

袁芳、魏行[11]也运用拷贝理论对兼语句的“论元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文中重点剖析了PRO分析法在在解决“一个论元身兼双重题元角色”中存在的问题:一是PRO作为一种空语类是否有存在的合理性,二是PRO能否在词库中立足,三是汉语中是否有时态句和非时态句之分。兼语句的这种“论元共享”现象违反了题元理论所要求的论元与题元角色一一对应关系,他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回归语义界面,从被删除的隐性拷贝来寻找答案。具体来说,在袁、魏的框架中,兼语成分NP基础生成于后一个动词短语VP2的指示语位置,后来在Tdef的EPP特征的作用下复制一个拷贝到Tdef的指示语处,在格特征的驱动再次复制一个拷贝到前一个动词V1的指示语处,被指派宾格。在语音层面,在经济性原则的驱动下,只有一个拷贝被拼读。按照线性对应公理,处于最高位置的拷贝被赋予语音值。袁、魏的句法推导过程与温宾利、袁芳[9]大致相同。紧接着,他们分析了造成论元共享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语义界面与语音界面的不平衡性,也就是在语义界面所有的拷贝都得到了解读,而在语音界面仅有一个拷贝得到拼读。从根本上讲,他们的分析过程是建立在拷贝是相互独立的句法实体,具有与母本相同的衍生能力和句法地位的理论假设上的。简单来说,在语义界面实现的题元赋值为拷贝承担题元角色提供了必要条件,拷贝与母本一样可以独立地承担题元角色。这样就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兼语NP的双重句法功能问题。

四、兼语NP的格特征核查问题

Chomsky[12]最简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句法推导只容留必要性概念,其他冗余概念必须抛弃。据此,Stroik[13][14]、Putnam[15]等形成了存活式推导理论。所谓存活式推导就是指句法错位现象不是由移位生成的,而是由移位成分与相关句法成分在合并时导致的特征不匹配造成的。特征的不匹配会进一步致使移位成分在词库中存活并参与下一步的句法推导,直到所有特征被核查完毕后才移交给语音式和语义式进行拼读。存活式句法推导理论仅涉及词库、接口、合并等概念,体现了句法运算的简约性。Chomsky[16][17]明确指出移位成分存活和合并与中心语有关,存活式推导理论涉及的最大局域单位是中心语的最大投射,而不是语段。

Huang[18][19]和Li[20]提出了汉语限定句和非限定句的划分标准:a.句中是否可出现情态动词;b.句中是不可出现体貌成分;c.句子主语是否接受强制控制,凡是满足其中一条者是限定句,否则是非限句。张孝荣、张庆文[21]以此为依据,发现兼语句从句有的是限定句,有的是非限定句;他们还发现兼语句从句主语是不能出现的,比如“[张三请李四[李四喝酒]]”不合法,这说明兼语句从句的主语是无格的。在最简方案中,T节点是由时制特征[T]和一致特征[Agr]构成,前者决定句子是限定句还是非限定句,后者决定句子主语是否有格。这样的话,兼语句从句的T节点的特征矩阵是[+T,-Agr]或者[-T,-Agr],这是个特征不完整性矩阵或者缺损性矩阵。张孝荣、张庆文(2014)发现疑问成分也可以出现在兼语句从句中,比如“张三请李四什么时候来吃饭?”。由于疑问成分兼语从句中出现,这说明兼语句从句最终被扩展成CP。换言之,兼语句的句法结构应该是[CP[TP[vP[VP]]]]。根据Ouhalla[22]关于“控制句中的从句必须被扩展成CP”的理论假设,那么兼语句从句一定是个控制结构。在存活式推导理论看来,无论是限定性控制型兼语句还非非限定性控制型兼语句都是通过特征匹配来检测句法结构的合法性,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生成机制。

张孝荣、张庆文[21]以存活式句法推导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兼语句的句法生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们主张兼语NP在后一动词短语的指示语处合并,并被指派相应的题元角色。由于兼语从句T节点的特征矩阵是[+T,-Agr]或者[-T,-Agr],因此兼语NP的格特征无法核查,这样就会导致兼语NP在词库中得以存活。从句CP生成后,兼语NP再次被合并到CP的指示语位置。当句法计算系统从词库中提取主句动词V(第一个动词)后,兼语NP再次被合并到第一个动词V1的指示语位置,其格位特征被核查的同时并被指派一个题元角色。他们依据Nunes[23]提出的线性化原则,即存活成分在进行特征核查的位置上被拼读。兼语成分最终合并的位置决定了控制结构的类型。基于存活式推导理论的兼语句的句法推导,以兼语成分NP不可解释的格位特征作为其多次存活与合并的动因或理据,不再求助于PRO,体现了句法简约性和经济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存活式推导理论推广至连动句中,认为兼语句和连动句是两种不同的控制结构,即兼语句是宾语控制类型,而连动句是主语控制类型。从这个角度来看,兼语句和连动句是控制结构下的平行类型或者说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

五、兼语式的句法语义问题

一般认为,汉语中的时态概念没有语法化为像英语那样的独立的功能语类T,汉语也没有专门用来表达时态的依附性词缀或语素。从形式上看,句子的限定性与时态特征和形态语素却有着直接的关联性。换句话说,由于汉语的时态概念没有形式化的标记,那么汉语是否存在限定性就有很大的争议了。马志刚[24]避开讨论兼语句从句限定与否的传统作法,采用附加语分析法重新解释了兼语句的句法推导过程。所谓附加语分析法,就是把兼语句后一个动词短语VP2处理成前一个动词V1最大投射内的附加语,把兼语句的推导过程限制在前一个动词V1的最大投射内解决。比如,在“王冕请西施喝咖啡”这个兼语句中,马文认为“请”和“喝”这两个动词表达的事件具有目的因果性,即“王冕邀请西施”是一个完整的及物性结构,表达了一陈述性命题,而“PRO喝咖啡”具有语义上的虚拟作用,是前一个命题的目的。这样,“PRO喝咖啡”这个目的性命题所投射的句法结构就会以附加语的形式嫁接到前一个动词的V1’上,形成一个嵌套性结构,其具体句法结构如下图所示。这个结构体被移交(transfer)给语义部门后,由于成分统制PRO的先行语有“王冕”和“西施”,这样的话,PRO就有两种解读。PRO两种解读与客观的语义真值也相匹配,因为“王冕请西施喝咖啡”一般情况下“王冕”和“西施”都要“喝咖啡”,不可能是一个人的行为。在语音层面,马志刚同样是接受了Chomsky[25]拼读规则,即同一语链上上层拷贝被拼读,下层拷贝被删除或隐性拼读。借用PRO生成兼语式,一方面能解释兼语式的语义内涵,另一方面也能诠释兼语句的句法语义关系,而且也维护了题元准则。从传统语法的角度来看,马文将兼语句处理成目的性因果复句,也符合我们的语言直觉。另外,我们在前文中也已分析过“致使因果”性是兼语句的句法语义特征之一。

注释:

①学术界一般一致性完整的T记作Tcom,把一致性不完整的T记作Tdef。

猜你喜欢
论元拷贝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唐氏综合征是因为“拷贝”走样了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文化拷贝应该如何“拷”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离合词扩展式的句法成因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