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题元理论

2018-04-21 11:38刘心雨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题元论元句法

刘心雨

【摘要】题元理论连接了句法和语义,解释了前指现象和被动态等语言现象,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题元角色以及角色等级的界限不明等,这引起了对题元理论的存废之争。概述了题元理论的理论框架,探究了该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关键词】题元理论 语义角色 语义 句法一、理论框架题元理论(theta theory)是以Gruber的理论为其中的基础之一的。Gruber提出了题元关系理论(thematic relation theory),他认为其不仅是一种句法结构,也表现了语义关系;动词是核心成分,动词根据语义关系赋予其他成分角色(role)。Chomsky吸收了相关理论,进一步提出了他的题元理论(thematic theory):题元角色(theta-role)是动词分配给论元(argument)的语义角色。高明乐(2003)指出,论元与题元角色具有根本性的差别,题元角色的性质是语义的,因为它是事件或活动中的参与者的关系所决定的;而论元则带有句法的色彩。公认的题元角色包括施事(agent/actor,如“他微笑着”中的“他”)、目标(goal,如“John was touching the bookcase”中的“bookcase”)和方位(Location,如“The old man die in the bed”中的“bed”)等。所有论元都应被指派题元角色。这就使得句子结构受到题元准则(theta criterion)的约束,也就是说,每个论元必须充当一个题元角色,而每一个题元角色也都必须指派给一个论元。题元理论能够表征相关的语义角色,确定论元的句法位置,联系论元的语义与句法功能。而以题元的语义特性为重,还是以其句法特性为重,与研究者对题元的作用期待相关:期待值高则偏重语义,从题元类型到题元层级来解释语言的一些现象;而期待值低者,则忽视具体类别,更注重题元的位置。针对不同题元作用的大小,Wilkins进行了排序,得到:施事>受事>处所/来源/目标>客体。因此(1A)是正确的,而(1B)无法成立:(1)A.We sold the slavehimself(我们把这奴隶卖给他自己).施事受事客体(目标)B.We sold himselfthe slave(我们把他自己卖给这奴隶).施事客体(目标)受事另一种对题元的研究更加注意的位置,研究哪些位置需要题元成分起作用,而不是具体的题元类别。例如,在(2B)中,“it”作为形式主语是没有题元角色的,而这个句子的主语的位置却应该是一个题元位置:(2)A.This person tries to be useful to everybody(这个人设法使自己对大家都用).B.It tries that this person is useful to everybody.题元理论有其有效性。其在前指现象(anaphor)、控制(control)理论、形容词的被动构式等被语言现象中已被证明有用。例如,Williams区分“内部论元”(internal argument)和“外部论元”(external argument)。内部论元是指,表层结构的施事论元常常是深层结构中的宾语。并且依据所带论元的数量可以将述语划分为一元述语(如(3A)和(3C)只有外部或内部论元)、二元述语(带有两种论元)和三元述语(如(3D),相较二元述语,多出了一个外部论元)。(3)A.He is laughing(“He”为外部论元).B.The ice melted(“ice”为内部论元).C.John bought a postcard(“John”为外部论元,“postcard”为内部论元).D.I gave Mary an apple.(“I”为外部论元,“Mary”和“apple”为内部论元).(4)The man was killed.(“the man”为内部论元).在(4)中,“kill”是以被动态的形式出现的(+en)。“en”被认为有两个作用,可以抑制外部论元,也可以吸收动词给宾语指派格的能力。于是宾语能够移位到主语的位置,因为如此它才能得到格。这反映了一种抑制作用(theta-role suppression)。这样就解释了被动态的形成。二、理论问题在注重题元类别研究中,题元角色成为了“离散的、界限清晰的概念”。一个极大的缺陷就在于题元的数量是难以确定的,因为动词的意义是复杂的,其指派的角色也是及其丰富的。Fillmore提出了6种题元角色,而后一共提出了12种;Halliday提出了9种;吕叔湘提出了12种。人们不仅难以确定题元的数量,而且难以在角色的典型特征上达成共识。Dawty提出,可以放弃概括性的“施事”“受事”,直接采取个体题元角色。(5)小明喜欢小红。放弃使用“感受者”,而将小明命名为“喜欢者”,小红命名为“被喜欢者”。然而,这样的命名方式造成了题元角色与主语、宾语的对应困难。针对题元准则,Jackendoff等人举出了反例。他们认为“buy”和“sell”这两个动词可以给相关论元指派两个题元角色:卖方是施事,同时也是货币的接受者;买方是施事,又能是商品的接受者。题元理论自身的问题使得其不能很好地解释汉语里的一些现象。例如,能够带宾语的兼语式的复合动词也能给一个论元派指两个题元角色。(6):爷爷撕碎了日记。在例(6)中,“日记”既是“撕”的“受事”,也是“碎”的“施事”。同时,高明乐认为,古汉语的使动用法也体现了一个论元可以有两个题元角色。使动用法意味着主语使得宾语实施这个动作。例如:(7)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亡”指“使……亡”,“郑”既是“亡”的施事也是受事。对关注题元角色的位置而非语义的研究者来说,题元角色的命名是带有语义的自然语言。“Agent”“Source”等都有其本来的含义。Ravin(1990)解释道:“这是为了证明题元标记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所以才把题元标记与其它理论中的语义概念联系起来。但既然题元标记是没有语义内容的抽象的语法标记手段,这种语义联系通常是被忽略的”。然而,题元角色名字的语义含义却并没有被忽视了。在解释儿童为什么可以快速习得母语的过程中,题元准则增大了语言习得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Chomsky将题元角色与题元关系等同,来解释逻辑式的语义关系,并强调题元角色具有先于语言的原子成分(primitives)。因此,儿童的语言习得就有了先天基础。刘宇红指出这是一个悖论,逻辑式的语义本是先验的,如果在D结构式上(D-structure)再加上逻辑式的合理性的预设,之后用逻辑式解释语义就成为了循环论证;同时,题元角色先于语言是一种推测,没有直接证据的支持。除此以外,题元层级目前也无法统一。上文提到Wilkins的排序为:施事>受事>处所/来源/目标>客体。而Speas又有:施事>感受者>受事>客体>处所/来源/目标。三、题元理论的存废题元理论的这些局限性使得部分学者认为题元理论应该被废除。有的学者坚持题元理论不需要继续存在,因為它已经失去连接句法和语义的基础地位。但另外的学者则认为,如果题元理论被取消,题元准则没有意义了,那么句法和语义将会出现不同构(nonisomorphic)的现象,也就是说,当句法和语义的关系模糊不清的时候,必须假设一个新的独立的语义形式,而这将会使得句法运算更加复杂。袁芳和魏行提出,论元位置和题元位置可以不一致,“题元结构形成、题元角色赋值以及题元准则的作用都是在语义界面实现的”。四、总结题元理论的一个重要价值是使得句法与语义互相联系。在管约论里,题元理论帮助人们解释了很多语言现象。当今,许多中国学者也从生成语法到最简方案中寻求解释中文的语言现象。题元理论自身的缺陷,如题元角色、角色等级、动词的非作格和非宾格的界限不明,给解释带来很大的挑战;除此以外,英汉语言的差异也值得思考,如中文的“施事”的范围比“agent”广。这些理论为我们安装了审视旧现象的新窗口,给予了我们启发,带来了新的讨论,有利于我们不断接近汉语的核心,也有助于人们解释语言的本质。参考文献:\[1\]Gruber,S.J.Studies in Lexical Relations\[D\].Ph.D.dissertation.Cambridge:MIT,1965.\[2\]高明乐.题元角色与题元角色理论\[J\].现代外语,2003,(02) :104-112.\[3\]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8,(03) :1-21.\[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1942.\[5\]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当代语言学,1994,(01) :1-11.\[6\]Ravin Y.Lexical Semantics Without Thematic Roles\[J\].Clarendon Press,1990.

猜你喜欢
题元论元句法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浅析题元理论
成分重量和粤方言双及物结构的论元语序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从“仓库烧了”的作格化看题元角色与论元选择的动态性
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句法隐含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