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吉芳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为防止疫情在校园扩散蔓延,确保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020年1月27日教育部下发了《2020年春季延期开学的通知》,并于2月6日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1月27日辽宁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迟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学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全省推迟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学,具体开学时间视疫情防控情况另行通知[2]。2月15日,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等上级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并发布了《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工作。
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确保线上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实现教学效果“不打折”的目标,土木工程CAD课程面临两大挑战。
1.师生空间分离,部分学生很难适应信息化“教”与“学”的转变
疫情之下,万家闭户,师生空间完全分离。教学模式从师生熟悉的线下教学转变为线上教学,对于一些自律意识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适应信息化“教”与“学”的转变,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电脑硬件短缺,部分学生因无法实践操作而掉队
土木工程CAD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主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完成知识的内化。线下教学通常在机房授课,给每位同学创造实践操作的条件和机会,但转变为居家线上学习后,无电脑的学生将无法进行实践操作,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继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出现“掉队”现象。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每个人都是战士,每个人都肩负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停课不停教”就是我们此时最大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实现线上教学效果“不打折”这一目标,笔者借力云端,精心设计,反复精炼,最终打造了基于优慕课的线上“金课”,即以优慕课为主要网络教学平台,以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为辅助手段,完成“线上自主学习+线上直播互动”的线上“混合式”教学。
搭建了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见图1)。平台只是有力的骨架,还须通过丰满的血肉来赋予美感,填充于平台中的内容便是血肉,具体包括课程说明、教学资源、学习单元以及拓展资料。详尽具体的课程说明使学生学有依据、进有目标;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学有内容、用有资源;环环相扣的学习单元使学生自主学习有引导、过程学习有考核、疑惑不明有解答、作业成果有批改、拓展提高有方向;经典适用的拓展资料为学生拓展提升提供帮助,助力学生学习“更上一层楼”。
图1 网络教学平台框架结构图
以“提高线上教学效果”为目标,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设计了以“记忆理解(课件、视频学习)→分析探讨(在线交流) →自我评价(随堂测试)→融会贯通(深入学习) →创新提高(成果制作)”为主线的阶梯式教学方案,内容安排从基础出发,阶梯式递进,帮助学生实现从低阶认知到高阶认知的逐渐过渡[3]。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本课程采用了“录播+直播”的线上教学方式。清晰流畅的录播视频中,教师一边讲解AutoCAD的基本命令和操作技巧,一边演示操作,重点之处配有说明和注释,帮助学生明确教学重点。此外,学生还可通过“录播回放”,对课堂进行“复盘”[4],完成查漏补缺,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本课程涉及到大量的CAD软件操作,对于刚刚接触该软件的学生来说,有些问题仅靠视频学习和交流讨论是很难解决的。为此,教师通过QQ分享屏幕进行直播演示,有效化解教学难点。同时,实现与学生一对多的语音交流,还原线下教学场景,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弥补线下教学的缺失。
为了检验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分别组建了“有电脑”和“无电脑”两种类别的电子试题库。有电脑的学生按照“绘制图形→填充指定区域→查询填充面积→提交答案”的流程完成测试,无电脑的同学则通过详述绘图步骤、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完成测试,实现知识的内化,消除电脑硬件短缺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电子试题库实现了计算机自动阅卷,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阅卷的客观性、实时性和精确性。
结合土木工程CAD课程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将在线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并分别对三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进行了设计[5-8],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优慕课的线上混合式“金课”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通过优慕课和QQ群发布任务清晰、具有温度的自主学习引导单(在引导单的页眉页脚处书写激励性文字,如“自律是成功的保障、勤奋是成功之本”等),引导学生开启线上学习之旅。学生领取并查看自主学习引导单,了解学习流程,明确学习任务,并按要求完成课前自学任务和课前自测、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留言至优慕课的“答疑讨论区”。
1.签到环节,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线上学习
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线上学习,教师利用优慕课中的“签到”功能,于课前10分钟组织学生扫码签到。对于未签到的同学,及时联系,了解原因,做到学生情况实时掌握。
2.“实时互动+直播演示”,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通过实时互动,完成答疑解惑。教师可通过发帖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分析探讨,实现共同提高。对于仅靠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通过QQ分享屏幕进行直播演示,有效化解教学难点。“实时互动+直播演示”,使单枪匹马的自学之路不再孤单,师生、生生之间通过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实现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该环节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隔屏不隔爱”[9],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持续、快乐地参与到线上学习中。
3.紧扣大纲的随堂测试,督促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
随堂测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也是督促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紧扣大纲的随堂测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督促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而且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重点,查找不足,为课后复盘找准方向。同时,教师可通过测试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对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不打折。
4.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深入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深入学习,是促进学生高阶认知和高阶思维的关键步骤,也是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必要环节。教师通过发布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深入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导师和学伴的双重身份,悉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有效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5.激励性的成果点评,促使学生学习更上一层楼
激励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适时、及时、得体的表扬和激励,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保持自信[10]。当学生完成深入学习并展示绘图成果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间互帮互学,实现共同提高。然后对每个作品进行合理的、激励性的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学习更上一层楼,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缩水。
1.综合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实现温故而知新
课后作业是“温故”的重要手段,也是“知新”的重要前提。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其学习兴趣,精心设计综合性的课后作业,给作业赋予多元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提高其制图理论知识与CAD软件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温故”的目的,并为“知新”打下基础。此外,教师可通过设置提交截止时间,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开放性的拓展任务,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开放性的拓展提高任务——自选建筑并绘制建筑工程图。学生选定建筑后,首先通过实地考察、网上搜集资料等方式,对建筑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按照工程制图标准,完成建筑工程图的绘制。开放性的课后拓展任务,将AutoCAD软件的应用与工程制图理论知识有效联系起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解学生对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上教学工作的满意度,通过问卷星对选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3.17%的学生非常满意,23.78%的学生一般满意,2.44%的学生不满意,0.61%的学生非常不满意。
截至目前,本课程已完成30学时的教学任务,学生访问次数达48959人次,平均学习时长3600余分钟,访问量折线图持续平稳。各种数据表明,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统计分析学生课后作业成绩发现:实施线上教学后,教学质量不降反升。以任务2.6(镜像、复制、阵列命令)课后作业为例,作业成绩优秀率为38.1%,良好率为32.8%,不及格率仅为1.9%。与2018级线下教学相比,优秀率提升了1.7%,良好率提升了2.1%,与2017级相比,优秀率提升了7.3%,良好率提升了7.5%。
疫情之下,师生同行,携手担当“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特殊使命,努力打赢“抗疫”时期在线教学攻坚战。线上教学从最初的紧张慌乱、渺茫无助,到现在的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便是我们在这场战斗中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加以弥补。
第一,由于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他们的工程背景知识积累尚少,而对新软件的使用有着强烈的新鲜感,致使学习过程中更注重AutoCAD软件操作,而非规范绘制工程图。因此,后期教学中应按照工程制图标准,加强制图规范性的考核。
第二,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无电脑的同学,虽然通过详述绘图步骤、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来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依然存在着不完美之处。待学生返校后, 将通过集训的方式,帮助这类学生从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过渡。
疫情终将过去,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却是无法避免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