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及路径探究
——基于三螺旋理论

2020-09-16 01:49赵忠见孙二刚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产教螺旋职业院校

赵忠见,孙二刚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121)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7〕95号) 提出要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发〔2019〕4号)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职业教育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产教融合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已经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乃至产教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新诉求。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依据三螺旋理论,建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三螺旋模型,分析政府、产、教三方的角色、地位和职责,并探究三者的联动耦合机制、共容和共融实施路径。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思想指导下,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教融合实践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有合无融[1],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顶层设计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对产教融合还没有提供足够的外部保障。

第二,产教对接不够紧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调整与升级趋势的贴合度不够,教学内容及标准与岗位需求及要求对接得精准度不足,导致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表现为共建共享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不足,联合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投入不足,协同应用性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的数量少。

第三,产教融合的机制体制不健全。一方面是行业企业主动与职业院校联系的积极性不足,或是行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职业院校深层次合作,产教双方缺乏有效的联系、联接机制;另一方面表现为产教融合没有真正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须选择,也没有成为行业企业应尽的责任,由于还缺乏足够的评价机制、制度,产教融合的层次、力度、深度及效果不够理想。

总之,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还没有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产教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配套政策不够完善,产教之间已有的融合层次不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所需。建构在地方政府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及引导下的职业教育“政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探究有效的融合路径已经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分析和三螺旋模型的建构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产业与职业教育两个系统融合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2],一个深度交叉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以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职业产教融合的表征是“产”与“教”不同组织的不同价值诉求的共容和共融,跨界融合。职业教育产业融合的目的是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体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产”是指区域内“产业”和“生产”,“教”是指职业教育以及教学;产与教的融合是区域内的“产业”和“教育”结合,职业教育与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相融合,职业院校的教学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的生产相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实现共赢,甚至是多赢。

“产教融合”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间有着一样的历史沿革,但又不完全相同。“产教融合”是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不是替代“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产与教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结合”“合作”,而是“校企合作”的升华;不是浅层次的协同,而是深度的融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本质是“产”“教”深度融合,与目前产教融合浅表、松散、低效是相对应的,既继续依靠以往的校企合作基础,又以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形成产教命运共同体。

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融的是理念思路,合的是资源要素,关键是协调互动,目的是双赢共荣[3]。产教融合理念上的融合,是满足产教双方的需要,而不是以单方的利益为目的,双方都具备这样的同理性理念,才能正确地指导各自的合作行为。产教融合是双方资源互补与融合,双方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各自的发展和共同的发展。产教融合是双方的深入沟通与正反馈,持续深化合作,利益统合,在共容、共融中实现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利益点。

(二)三螺旋理论运用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适用性分析

三螺旋概念最初源于生物学领域,而后三螺旋概念被引入管理学研究范畴,形成三螺旋模型研究与应用。三螺旋理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与荷兰学者阿姆斯特丹科技学院的劳埃特·雷德斯多夫在1995年提出的,他们在三螺旋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三螺旋理论,用来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大学、企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三螺旋理论认为在社会创新中政府、大学和企业是三个要素,不要刻意强调谁是主体,三者依据某个目标,三方根据市场要求而联接起来,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4]。三螺旋理论打破了政府、大学和企业之间传统的组织边界和职能划分,三者在自身原有独特的作用和身份之外,“跨界”表现出另外两方的功能,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因为共同目标而联动耦合,以螺旋型互动关系模式形成高效合力。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三者传统的关系有国家干预模式(见图1)、自由放任模式(见图2)。其中,国家干预式是指国家以行政权力完全干预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模式和程度,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没有话语权,市场也发挥不出调节作用;自由放任模式是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三者的关系处于随机性,政校之间、校企之间、政企之间是否融合,以及融合的内容和程度,取决于双方的主观愿望和积极性,重视程度越高,两两之间的融合程度越高。

图2 自由放任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两种模式很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实的诉求。结合上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问题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三者之间需要更理性更有粘合力的耦合机制和制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产教双方,而是基于人才培养、应用性科学研究和成果化等共同目标的政府、产、教三方交叠、联动、融合,三螺旋模式(见图3),该模式强调双边合作和三边合作关系[3],显然更符合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所需。

图3 三螺旋模型

(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三螺旋模型建构

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三螺旋模型说明

第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产、教、政府都是主体(见图4),三方围绕具体的共同的目标,比如说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等,各尽其责,三方以共同目标作为行为的导向,螺旋式交互协同,形成统一的正向推力,持续推进某一共同目标的实现。产、教、政府三主体自身的发展是呈螺旋上升趋势不同的阶段,融合的内容不断拓宽,方式不断优化,在时间和空间的延伸中不断提升融合时效,实现融合的目标。

图4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三螺旋模型——三螺旋交互,形成正向推理关系

第二,产、教、政府融合程度可如图5所示,三方交叠、融合面积的大小,反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质量。一是产、教、政府三方越重视产教融合,建立的沟通、反馈和融合机制越健全,即图5中产、教、政府三方的“圆心”之间的距离越近,三者“耦合面”越大,交互的边界越大,融合的区域越广,深度越深。二是产、教、政府单体动态发展趋势,会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程度,三方自身的实力和职能的发挥程度,比如政府职能的转变、大学功能的增加、产业革命等等,都会影响单体本身的“圆面积”的大小;单体“圆面积”越大,三方“耦合面”越大,单体良性发展,也就是投身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越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面”越广。以“产”为例(如图6所示),“产”方的投入程度、积极性都会动态影响着产教融合的内容和质量。

图5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三螺旋模型——融合截面

图6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三螺旋模型——动态融合

2.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三螺旋模型基本特征

第一是融合目标的一致性。产、教、政府在职业教育产教的融合中,三方因为共同的目标而联接在一起,这个目标可以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可以是应用性科研等等其他具体的目标。在为“共同的目标”的行为中,产、教、政府都是主体,不是从属关系,只是三个主体在目标完成时的职责、作用不同。

第二是融合各主体的互动性。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仅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而且有政产合作,政教合作,两两互动,三方交叠,紧密联接,呈螺旋式缠绕关系。

第三是融合的动态性。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过程是呈动态性的。在宏观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三者的职责和作用不同,三者联接的程度、耦合的边界、效应是不一样的。在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内容之间也是有所区别,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群),不同的产业之间,三者联接程度不同,呈动态发展态势。

第四是融合的时空耦合性。产、教、政府三方融合的时间呈连贯性,三方不是扁平式的耦合,而是立体式的耦合,多维度的交互与交叠。

第五是融合效果的扩大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产、教、政府三方联动耦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高质量不是产教单方所能达到的,或是双方简单叠加而成,是三方三螺旋式融合产生功能放大的效果。

三、基于三螺旋模型的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共融”策略

基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三螺旋模型,分析政校行企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各自的作用以及三方融合的路径。

(一)政校行企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各自的作用

1.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具有典型的区域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大环境的缔造者,也就是地方政府如何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运用政府独特的资源,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和保障产教的深度融合。

第一,政府要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用立法来明确规定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必然选择的方式。融合是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用法律法规来保障产教融合中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应得利益。比如匈牙利,应用型本科的设置,必须是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合申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校企双方是双主体,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政府要出台税收优惠、奖励等政策推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尤其是市一级政府要出台落地政策,比如《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政府要积极营造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外部政策环境,约束、凝聚和推进产教之间的联接、融合。

第二,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与职能部门协同,打破各职能部门、各个行业间的壁垒,统筹区域内各方资源,强化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舆论宣传,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提升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地位;制定并公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发展规划,依据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趋势,合理布局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规格、规模,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的精准对接;建立服务机制,调研、解决产教双方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搭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促进产教有效联接、沟通,鼓励、审核和推进职业教育集团或产业联盟等方式的融合。

第三,政府要推进行业组织建设,强化行业部门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参与作用,明确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的职责和权利,要主动、深入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中。同时,也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或独立举办或鼓励职业教育,或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优胜劣汰。

第四,政府要推进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机制、奖惩制度建设,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管理、规划和统筹,牵头协调政府、产教之间资源的整合;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评价产教融合的程度和深度以及所产生的绩效,并把评价作为经费投入的侧重点、专项奖励、税收等优惠政策实施的重要依据。

2.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作用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和创新[6],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内涵式发展必然和应然的选择。职业院校要把产教融合纳入学校战略发展体系之中,要积极主动与区域产业对接,要共商共建共享,真正形成发展命运共同体。

第一,职业院校要高站位,以历史的责任感,高度重视、科学谋划,把产教融合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

第二,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产业的发展需求,综合分析本校的发展重点,确定专业(群)发展定位、目标和实施路径,建设若干紧密贴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吻合院校特色的品牌专业(群);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优化和淘汰机制,打造骨干专业、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第三,职业院校要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或产业联盟,在协同育人、师资培养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应用性科学研究、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商共建共享,构建命运共同体。职业院校要主动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与研究所等单位共建校内科研所(中心),与产业知名企业联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应用性科研团队,加强应用性科研,提升专业协同创新与服务能力。

第四,职业院校要建构专门的部门负责产教融合工作,建立产教融合管理委员会,督查产教融合过程、评估产教融合效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发布年度质量报告,向社会展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果,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职业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彼此尊重,包容不同的价值观,探索共同的诉求,建立沟通、协商机制,深度融合。

3.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作用

行业企业要围绕自己的利益点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主体,主动担当,深入与职业院校融合。

第一,行业企业肩负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他们提供的税收等要为区域的职业教育发展的财力提供支持。

第二,行业企业的用人计划和人才需求的规格,要为职业院校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现实参考,校企合作,共同研讨、制定双方所需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执行计划。行业企业为职业院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业务精英、技术骨干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优势资源,要为职业院校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优质人才提供重要的支持。

第三,在技术研发和应用型成果转化方面,校企可以横向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共同研发,大力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

第四,行业企业既可以与职业院校共建、联建专业,又可以独立举办职业教育,以多样化投入方式,丰富职业教育的建设机制。

(二)职业教育产教“三螺旋”式融合路径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三螺旋模型中,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都是重要且不可或缺主体。所谓螺旋:一是指各个主体是呈螺旋式发展;二是它们的联接、耦合乃至融合,是螺旋式的,两两甚至三者深度交叉、协同、融合;三是三者不是各行其道,三者的内部职能不断演化与增强,互相作用,同一指向且形成了强大螺旋合力,力促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和区域教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这一螺旋单体,既要增强管理和服务职能,促进产教融合,还有政校合作、政企合作,还要和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三者共融。职业院校要在人才培养、应用性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螺旋式不断提升,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办学影响力,同时,也要主动与地方政府联系,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积极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协同与融合。职业教育产教“三螺旋”式融合,在实施时需要重点做到三个方面。

1.理念层面的从“共容”至“共融”

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三方的组织形式、价值诉求和利益的关注点不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种跨界融合。三方围绕共同目标产生螺旋缠绕关系,需要三方在理念上要相互包容,把三个单体的利益统整到共同目标中,要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统筹职责,明确行业责任,发挥市场机制[7]。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例,职业院校关注培养过程和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企业关注人才与岗位群的匹配度,政府关注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三方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注点虽然不同,但都可以容纳到“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共同目标中。三者延展功能,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在教学资源投入等方面交互耦合,不仅追求组织整体利益,还追求组织个体利益[8],从共容走向共融。互为包容,利他惠人,整合三方,融为一体,这是产教与政府实现深度融合必备的理念。

2.机制制度层面的从“强制”至“耦合”

从欧洲的职业教育尤其是被誉为成功典范的德国的双元制来看,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需要用法律法规来强制,用法律法规确定三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约束产教双方的行为。产教必须合作、融合,这需要政府、地方政府的作用。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制定内容具体、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9],用明确的、正向的政策导向驱动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融合。政府还要主导建构政府职能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管理机构,对区域内的产教融合的发展决策、统筹和协调,要建构产教的沟通机制,针对产教融合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等等,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支撑产教深层次、长时间贯通性融合。从国家强制产教必须融合,逐步成为产教双方主动积极的耦合,有效联接,自觉深度融合。

3.运行层面的从“生态圈”至“命运共同体”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落实到微观层面,比如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专业群和产业等等的融合,要形成良性的长期稳固的利益链接,实现彼此的共赢,才能继续牢不可破且行之长久的融合,形成有序、可控、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生态圈。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商共建共享,共筑命运共同体,双方认同融合模式、内容,建立健全资源优化配置机制[10],持续地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例如打造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开放型特色产业学院。产教双方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融合生态圈,再深入融合形成发展命运共同体。

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来看,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政产教三方各自的职能不断嬗变、演化和丰富,三者只有螺旋式紧密缠绕,基于共同的目标,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容、共融,深度融合,才能产生“1+1+1>3”放大效应,以螺旋式推力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螺旋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旋风“螺旋丸”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