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现代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学是学生接触生命科学类课程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拓展学生知识体系、增强学生认知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加快,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实施,越来越多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被运用到了教学中,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微课作为信息化教学产物在课堂上的出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针对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生物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微课;课前指导;知识难点;分层教学
微课,具体来说,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和支撑,以音频、视频为载体,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或是教学环节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的微型授课视频。在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微课的设计和运用已成为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之与初中生物教学巧妙融合起来,能够转变以往以灌输式为主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以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为此,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应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探究微课高效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推动生物教学的发展,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改进和提升。
一、借助微课进行课前指导,帮助学生高效预习
预习作为帮助学生提前感知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课前预习是通过简单浏览课本的形式进行的,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新课的重难点。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会在预习完之后感到一头雾水,预习效果十分低下。鉴于此,为了转变这种局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借助微课给学生展示新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使学生能够有所侧重地完成知识的构建,增强对新课内容的理解,使后续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地进展下去。
例如,以“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这部分内容为例,我就在课前给学生制作了关于本课知识的微课,让学生在微课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在微课中,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呈现了出来,如细胞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何区别,如何区分它们等等,并给学生展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的形式观察二者的不同之处,从而对本课的主要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微课后面还有与本课知识有关的习题,让学生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后进行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通过在课前预习环节运用微课,使学生对新课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有了初步把握,从而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进行课堂学习,为后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借助微课讲解知识难点,增强学生直观认识
初中生物是一门知识体系相对庞大且知识点零散的学科,有的知识概念性很强,对于认知、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导致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鉴于此,为了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知识,初中生物教师应充分借助微课声、像、色俱佳的优势对知识难点进行直观展示,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认知学习框架,将疑难点知识以更加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例如,以“蒸腾作用”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等相关知识。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蒸腾的结构模式图,使学生直观认识到蒸腾作用在于实现植物从根到叶的水分运输过程,即土壤中水分如何由根毛进入根内,并通过根、茎、叶导管的输送到达叶肉细胞时实现水分运输的。在教学中,通过播放微课的形式进行讲解,将这一抽象的知识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此,便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强化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借助微课进行分层教学,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状况不尽相同,即便在同一教室中听相同的教师讲课,所获取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为此,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时,教师应在遵循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巧妙借助微课开展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都能学有所得,为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和支撑。
例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教学前我就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制作了三个不同层次、难度的微课,分别是基础型、提升型和拓展型三个不同层次内容的,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某一目标范围内容的任务。基础型微课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即主要讲述生态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它们分别包括什么要素等等,并在课件中展示某一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比如池塘内的水草、鱼、虾等,让学生结合池塘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分别指的是什么,使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型微课难度有所提升,这一类型的微课主要是针对中等生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它们的角色是如何划定的,应该如何区分它们等等,并继续结合刚才的池塘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这一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别是什么,池塘中的绿色植物与动物之间有何关系等等、拓展型微课是对本课知识的拓展,同时也是针对优等生设计的,即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的形式了解不同生态系统内部各个构成要素的关系以及不同生态系统在整体上有何关联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对知识的掌握,适时播放并利用不同微课,并有意识地引导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觀看不同类型的微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如此,便将分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理念落到了实处,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推动着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总之,微课作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完善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应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探究微课高效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为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将生物知识的无穷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为实现高效化教学课堂的构建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陈崇贞.论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6.
[2]王波.例谈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4.
作者简介:
徐晓娟,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禹谟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