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儿
摘 要:只有找到了犯错误的位置、探明了错误的性质才能实现有的放矢,只有获取有效的得分分析数才能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纠错意识,才能最终使精准纠错得到有效落实。
关键词:纠错;精准教学;数据;思维;说题
分类号:G633.6
1.直击现状:让人尴尬的错题集
抓住错题分析与提高,是很多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由于实际操作中老师们普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使得后进生面临大量的错题需要订正与反思,他们的学习负担可想而知。尽管有的教师也意识到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但由于对于错误发生位置与方向上存在认识上的偏离,加之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错题集的使用存在很大盲目性。由于使用效果不理想,错题订正在不少学校依旧在走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候的老路——讲解、订正、讲解……订正之后教师有时间就改一下,没时间就不改了,学生不管订正对错怎么样,基本上不再关注了。这样下去,作业的效果就难以保证。
2.对策思考:借助“数据多走路”,实施“精准纠错”
上世纪60年代,林斯利(Lindsley) 提出了“精准教学”这一名词,意在通过测量与评估来追踪学生的学习表现,以便实现针对性教学。但由于测量过程的繁杂化与数据收集真实性等问题,这一理论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精准扶贫”是近年来国家帮扶弱势群体的政策。在扶贫过程中需要“扶真贫”,不贫的不能乱扶,这说明调研要精准;在扶贫的过程中需要“真扶贫”,不能隔靴搔痒,搞形式主义;“扶贫”要与“扶志”相结合,防止只发补助金,不给帮扶的错误做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错题信息的收集与订正,同样应该也必须杜绝“对牛弹琴”,走向“有的放矢”,从教师引领逐步走向学生自主纠错。“数据多走路,群众少跑路”,以便实现“最多跑一次”。借用这一理念,我们在分析错题之前应进行有效的调研,收集到充实的数据,开展针对性的分析,通过“调查细一分”来达到“错误少三分”的效果,最终向“最多错一次”的美好境界靠拢。
3.实践探索:化理想为现实
3.1落实错误位置,把握分析方向
“打蛇打七寸”,只有抓住错误的要害,订正才能真实有效。如一次作业批改时,有这样一道题:如图:△ADC中,B是DC上一点,E是AB的中点,过点A作DC的平行线AF交CE的延长线F,且AF=DB.(1)求证:DB=BC(2)若AD=AC,试判断四边形AFDB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获取数据:随机抽查10本作业,第(1)小题有8名学生借助证明△AFE≌△BEC实现了对DB=BC的证明,另2名错误的学生甚至较差。第(2)小题有8人判断为平行四边形,其中6名学生给出了充分的理由。有一人判断为菱形,写不出理由,显然他们忽视了条件AD=AC的应用。仅有1人正确判断为矩形。
采用随机抽查的方法,既避免了教师超负荷工作量,同时也精准地实现了对错误位置的把握:第(1)小题已经到了得分的极限,对2名不会做的学生只能暂时忽略,另行抽时间帮他们掌握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第(2)小题中,学生并没有完全把握图形的性质,他们发现了AD=AC这个条件,但由于图画中两条线段并不相等,他们怎么也得不到四边形AFDB是矩形的结论。正确画图成为有效解题的基础。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得知:8个判断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中,其中有5名学生也是画过图的,他们直接在原图上尝试,拉长AC后却发现点E不再是AB中点了,只能作罢。
针对性策略:我讓答对的学生说说他是怎么画图的,他告诉大家,要先画草图,但要根据题目条件把可以画的等腰三角形先画出来,再逐步添加其它线段。由此可见,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与训练、程序性知识的习得与培养应该是错题分析的核心所在。经教师指导后,8个判断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中有7名学生已经能够独立画图并解答。
3.2探明错误性质,把握分析路径
同样一道题,学生的错误可能五花八门,但主要的错误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按错误产生的来源分为知识性错误与过程性错误,可以按错误内容的性质分为纯数学错误与语言理解错误,可以按思维过程所属的性质分为概念错误、判断错误与推理错误。可以按学生的基础分为易于挽救错误与难以挽救的错误。比如上例中(2)的错误就属于过程性、纯数学、可挽救的判断错误。再如:
?ABC 是直角三角形, AB = 6, AC =8, 则 BC 的长度是 .
这道题大部分学生在解答时的答案只有一个“10”,这是典型的缺少分类讨论思想的表现,由于学生对于分类讨论的方法刚刚接触,做错也是难免的。抓住这是纯数学的过程性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出解题思路:(1)如果BC是斜边,则BC=10。(2)如果BC只是一条直角边,那么BC=。此时要让学生明白:(1)什么情况下需要分类——问题情境所指不明确,存在多种可能;(2)如何分类——抓住一个固定的标准(这里是BC是否斜边)列举所有可能情况。由于这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错误,重点应该落在第(1)小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的意识上,今后再出现同类题目时可把重点落在分类策略的指导上。
3.3获取得分数据,把握分析重点
过去,我校的普遍做法是备课组内搜寻出错误率最高的题目,然后教师自己寻找策略去讲解,但有的老师放心不下,恨不得把所有题目的解法都灌输给学生,最终难以达成良好效果。经过多年实践,我们认为得分率在40%-70%之间的题目最有提升价值,也应该作为教师讲解分析的重点。
根据传统的分层方法,对于 C 层次的学生,教师着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树立学自信心 ;对于 A 层次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提高要求,让他们既有成就感,又会有压力感;对于 B 层次的学生,要让他们始终处于奋起直追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不断取得进步。这样设定三个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每次作业纠错仅针对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题目进行重点训练,使数学学习走向良性循环。
比如在学习数轴时,有这样一道作业题:一只蚂蚁从原点 O 出发,它先向右爬了 2 个单位长度到达点 A,再向右爬了 3 个单位长度到 达点 B,然后向左爬了 9 个单位长度到达点 C。 (1)写出 A,B,C 三点表示的数 ;(2)当蚂蚁位于点C位置时,一只蝗虫也在数轴上的D点上,且他距离蚂蚁正好是1.5个长度单位,那么蝗虫位置所表示的点是什么?
这道题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图画,需要学生自行在作业本上补充出来。答题结果如下:
由表可见,学生对于画出数轴这一隐性的任务缺乏足够的意识,三个层次学生均处在40%-70%的区间里,所以必须重点强调。C层次学生还应该引导他们把握三个点的位置写法,A、B两个层次的学生需要重点引导写出D点。可见,精准的数据分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与凭借,也是学生实现自我超越的利器。
3.4启动纠错意识,把握分析主体
学生学会分析科学的解题思路,是学生实现错误的精准有效订正的核心环节。近年来,我们形成了一套让学生自主说题的方法。
( 1) 解题陋习具体化。“粗心大意”是学生的一惯缺点,但粗心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是看错了题目信息;有时是思考问题片面,忽视了整体;有时是因为书写时答案抄错,事后检查又不充分。这些问题解剖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自己,也是在不断提醒大家。
( 2) 知识缺陷暴露化。“我以为…可谁知…所以就”——这是让学生自我陈述中常用的语言格式。学生在说题中大胆呈现错误,阐述正确的认知,使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重组,从而可以形成新的知识框架。
( 3) 不当策略明朗化。让学生把解题时时的想方说出来,将有效提高他们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能力。
(4)正确解法互动化。说题并不只始限于全班讨论,在说说正确解法这一环节,要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大胆让学生去陈述、思考、争论,尽可能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
4.小结
只有找到了犯错误的位置、探明了错误的性质才能实现有的放矢,只有获取有效的得分分析数才能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纠错意识,教会学生主动去反思与陈述错误形成过程,才能培养自主纠错的习惯,最终使精准纠错得到有效落实,也使“最多错一次”的理想變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王慧微. 初中数学错题本的作用与使用思路探讨[J]. 新课程(中学). 2019(05)
[2]沈志斌,王玉家.学业诊断变革——以基础教育“极课学业诊断系统” 为例[J].教育,2016(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