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历史空间观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0-09-13 16:03邬艳红
速读·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空间观念初中历史新课程

邬艳红

摘要:“历史空间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然而,当前初中历史空间观念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把历史空间看作简单的地理名词;把历史空间当作为纯粹的物质空间;把历史空间理解为孤立的历史要素。就此,本文阐释了新课程下历史空间与历史空间观念的内涵。在此,进一步提出培育历史空間观念的教学实践策略:解析历史地图,树立历史空间的内部联系;发展宏观视角,培养历史空间的整合思维。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空间观念

新时期历史核心素养目标提出后,五大素养中的时空观念相对较为被感知。因为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会有这样一种突显时空的历史情愫和直观感受——“在很久、很久以前,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有一群人,他们……”。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空间素养的培育相较于时间观念较容易被忽视,甚至是误解。

一、初中历史空间观念的教学现状

1.把历史空间看作简单的地理名词

地理空间知识的储备不足限制历史空间认知,如学生会记着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湖北武昌爆发,而对于武昌的地理位置却是模糊的,更谈不上在武昌爆发革命的原因。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如筑屋而拔其础也。

2.把历史空间当作为纯粹的物质空间

教学中把历史空间理解为静态的地理地点、位置和范围。如丝绸之路,施教者只是展开历史地图,告知学生丝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大秦;或者把丝路经过的地形区展现出来。没有从社会发展更深的层次来理解思路空间过程中的历史真实。结果,初中孩子以为丝路贸易是一个“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探险娱乐!

3.把历史空间理解为孤立的历史要素

“本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这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然而教学中缺少联系的历史空间观念的培育。如关于武昌起义在武昌爆发,不但是地理环境的关系。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之后,兴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经济上的这些变化,一方面能为革命军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变化。

以上问题既反映出施教者对历史空间的内涵认识不足,也是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理念领会不深刻。

二、历史空间与历史空间观念

“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一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是在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历史空间是一定历史时间中的场所,包含着一定时间下该场所内的民众活动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宗教思想、文化习惯、经济因素等”。由此,历史空间强调的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与该区域各种社会活动关系之间的互动,是基于历史活动相互关系的系统。

“历史认知涉及到人类历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是简单的因果联系,或是相对复杂的结构性联系。而鲁西奇先生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被给予的空间中,人类社会历史是在特定的空间里展开,也同时建构了人类的空间,并受制于这个被给予的和人类主动建构的空间,而且通过这种空间‘表现出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结构。”所以,从历史空间及空间关系的视角去认识历史是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历史的一把钥匙。

由此,历史空间观念是指在特定的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由此,历史空间观念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当然,历史空间观念要通过具体科学的教学实践才能得以有效培育。

三、培育历史空间观念的实践

“历史空间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鲜明特征”,这要求我们以更为宏观的视角去把握历史问题的联系。新课程展现的也是历史内部联系和整体发展,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

(一)解析历史地图,树立历史空间的内部联系

历史地图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素养上虽有重要的价值,但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进入历史空间联系。学会把地图中的空间信息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历史。

1.分类析图,探寻隐性的完整历史空间信息

历史空间的社会性要求我们把历史活动放回具体的历史空间环境中,所以需要对历史地图具体分类解读。初中历史教学中接触到的历史地图主要有:疆域图、形势图、路线图等。在观察地图时,需要学生思考。如《南宋、金对峙形势图》:展示的对象是哪些?各处于怎样的形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形式?

2.比较析图,探寻动态系统的历史空间信息

“历史空间是动态发展而非静止不变的”,所以要将相关历史地图进行综合比较解读,更完整地探寻历史变迁的信息。如八下图5-10《清朝疆域图》:清朝疆域四至到哪里?与明朝相比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而认识到明清两王朝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高峰时期。

(二)发展宏观视角,培养历史空间的整合思维

1.综合史地学科联系,领会“人”“地”统一的空间整合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和人地关系。

就历史空间而言,它强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场所中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该区域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存在互动,这种互动是形成当时该地一切事件与过程的基础。就是说“人”“地”密不可分,辩证统一。比如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一课,其中探究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不仅由于古希腊山水阻隔的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分立状态有利于直接民主,而且经济的发展也是其重要原因。文明繁荣的原因涉及到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环

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综合。

2.综合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形成动态完整的空间整合思维

列宁说过:“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中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这就是说,历史空间是在特定时间中的空间,空间在时间中生成和变迁,也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空间和时间一样,也是动态的、延续的、发展的。

假如把空间看成静止、具体的地点,容易把历史事件、现象割裂为狭小范围的孤立现象,看不到历史发展的融合与整体。站在时间角度动态地透视历史空间,才能完整地认识历史。比如,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东汉三国魏晋以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到唐朝后期,南方经济极大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最后到南宋,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甚至明代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的萌芽。这种空间演变既有南北北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有不同时期的战乱、人口迁移等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3.综合区域历史的横向联系,把握更大范围的空间整合思维

人类文明的发展从空间上也是逐步由分散走向整体,特别是新航路开辟以后,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隔绝状态被打破,必须要从空间上作整体横向勾连。

对于许多问题,如果抛开外来要素的介人,仅仅局限于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历史现象进行单独研究,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如八下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因素,既有英国自身条件,也与横向国际市场的需求刺激着技术革新和对工业投资的增加有关。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加强,英国是整体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仅是英国一个国家的事情。

总之,培育历史空间观念,既是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核心素养目标,也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需求。作为一线教师,空间观念教学也是一种素质要求和职业标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衷,将继续前行,定会有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2]于友西,叶小兵,趙亚夫.历史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1).

[3]高黎明.试论历史的空间性与历史学习[J].历史教学,2018(05).

[4]陈艳.学生空间感知素养的培育探究——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J].教育参考,2017(02).

[5]陈鹏.初中生历史空问意识的培养策略[J].中学生政史地,2017(07).

[6]杨洋.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空间”素养的提升[J].教学动杰,2017,10(30).

猜你喜欢
空间观念初中历史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