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芳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文本是帮助学生获取理性认知的重要途径,更是熏陶学生心灵的主要方式。教师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挖掘文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本解读,这样才能催生独具魅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学生
挖掘文本,意味着和文本展开潜心对话,体会文本的韵味,感受字里行间的盈盈情思。而且,每一次深挖文本,都是和文章“言外之意”相会的瞬间。只有将静态、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动态、情感的认知,学生才能获取真正的深读体验。
一、品读文本场景,体会漾漾情思
所谓阅读,就是对文本的深入挖掘。但深挖文本,究竟挖的是什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答案。深挖文本指的是从多重角度解读文本,旨在发掘其中蕴藏的深意。换言之,深挖文本就是发掘文本中蕴藏的审美与情思。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中的场景,因为场景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传递着某种特殊的含义和情感。从文本的场景入手,学生将对文章中的深意产生独特的领会,进而提高文本解读质量。
例如,在教学《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将阅读起点放在文章的内核——父爱上。文章记录的这些生活琐事就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而这些场景让父爱的内涵更加深刻感人。因此,教师需要将品读的重点放在这些真实的场景上。如,这篇文章曾经两次提到父亲送“我”上学,一次是雨雪天父亲背“我”,一次是开学前父亲凑钱交学费。然后,作者还专门列出了父亲需要缴纳的具体费用。教师可要求学生重点品读这些场景,然后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不惜笔墨描写这些内容,作者到底在表达些什么?在反复的阅读中,学生发现看似啰唆的笔墨,却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细腻体会——尽管父亲很穷困,但是为了支持作者读书,父亲可以粜稻、卖猪,可以毫不顾及家中其他的开支。由此可见,父亲是那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在深挖文本的过程中,“品读场景”是重要的教学措施。通过这些生动细致的场景,学生将捕捉作者的情感脉络,进而领悟作者创作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场景”是学生通向文本的重要途径。
二、利用现代设备,更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教学只会以教材为主,教学过程相对枯燥,深挖文本也多以阅读的方式进行,很难带给学生额外的精彩。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创新教学”逐渐成为教学的新纲领。在语文授课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秉承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教学过程加以改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针,将大幅度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而且这样做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教师需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产生保护地球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主要有两个优势:第一,可以穿插更多的课外知识,将拓展课堂的容量,带给学生更多精彩;第二,多媒体课件更加直观生动,对学生也会产生更大的作用力。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成功的新闻以及纪录片,随后展示地球的高清照片。此外,教师还可以继续展示环境污染的相关视频与图片,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你们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避免地球遭受更大的灾难呢?”接着,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比如一次性餐具、环保购物袋、资源回收等等,让学生从生活出发,想想哪些行为、哪些物品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同时思考作为一名学生该如何身体力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挖文本的同时也在积极联系自身的生活,纷纷为环境保护献策,课堂氛围非常和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教学理念与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创新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是打造魅力课堂的关键因素,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文本魅力
深挖文本,更是对语言文字的一次深入品读。每一篇文本都蕴藏着作者对生活的观点与见解,表达着某种特殊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体察文本的深刻内涵呢?自然是通过文本的语言。这些语言就像一个个密码,能够帮助学生解密文本的深刻寓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并从其中发掘一些更具价值的信息点,从语言文字中品出文本价值。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文章多次提到诸葛亮的笑,教师就可以由此切入,让学生从“笑”字出发,深入品读文本内容,领悟“笑”在文章中的独特作用。首先,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思考:诸葛亮在文中一共笑了几次?这样的任务并不难,学生很快梳理出答案:一共4次。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的确,诸葛亮笑了4次,但是文中有这样一处细节值得留意,作者提到‘诸葛亮笑着说,请问他笑的是谁?”学生重新审视文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是笑曹操,因为曹操性格多疑,看到浓雾密布,必然不敢贸然出兵。诸葛亮笑曹操,正是看穿了曹操的心思,有一种轻蔑的意味。”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是笑鲁肃,因为鲁肃总是瞻前顾后,既不了解诸葛亮的心思,也过分恐惧曹操的势力,此处的笑容带有宽厚、幽默的意味。”有的学生提出诸葛亮在笑自己,因为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充分的把握,笑容透着自信和镇定。还有的学生表示,诸葛亮笑的人是周瑜,因为周瑜总是嫉妒自己,巴不得自己出丑,却一次次落空,笑周瑜的不自量力。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原文第二、三自然段,深入领会“笑”的独特寓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又增进了对原文的理解。
在語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深挖文本,教师需从语言文字入手。语言文字是一篇文本的有机内容,更是教师的品读重点。只有从语言文字切入,学生才能读出文本的深意与内涵。
四、发展语用能力,拓展文本广度
语文教学有多重价值与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应用能力的关键意义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文本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媒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同时积极发展学生的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多说多写,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稳扎稳打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珍珠乌》这篇课文时,教师以“读”作为最佳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反复、深入的朗读中体会珍珠鸟的可爱,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脉脉深情,感悟“我”对珍珠鸟的呵护备至。在朗读以后,教师接着用问题引领学生:“这时我不理睬小珍珠乌,而它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一点也不陌生,如果珍珠乌可以像人类一样说话,你觉得它会说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瞬间引燃了课堂,学生的回应渐次热烈。比如,有的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你好,亲爱的朋友,我这会儿特别渴,能给我点喝的吗?”有的学生是这样说的:“朋友,你在写些什么呀o我看你的笔尖划来划去的,你能教我写字吗?”还有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亲爱的主人,不要再写什么文章了,和我一起跳舞吧,我好无聊啊。”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洋溢在课堂内外,童心也在一点一点地感染着教师。此刻,师生之间进行的不是文本解读,而是对生命的探索,是人与自然深入心灵的对话。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发挥文本的教学功能,让学生潜心读书,深入文本,用朗读与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让学生和文字产生内在的联系,于无声处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五、利用对比阅读,提升理解能力
南宋思想家朱熹对“读”和“思”的关系有过一番鞭辟入里的见解,他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既读且思、再读再思。换言之,只有读与思并行,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那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促使“读”“思”并行呢?如果只从某一个平面入手进行文本解读,并不利于学生形成真知灼见,只有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从另一视角切入文本,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深刻领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将会有机融合,对文本的领悟也会更深一层。
例如,在教学王冕的《墨梅》这首诗歌时,教师不妨将卢钺所写的《雪梅》与之对比,让学生分析这两首同样以“梅花”作为主要意象的诗歌到底有怎样深刻的区别。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品读这两首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王冕的《墨梅》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笔下的“墨梅”有着怎样的特点?卢钺笔下的《雪梅》又表现了怎样的特点?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想要得出答案,必须深入分析文本,无形中实现了读与思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发表了这样的一番见解:“王冕的《墨梅》主要表达了不畏权贵、漠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怀。而卢钺的《雪梅》表达的是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诫人们应该有自知之明,懂得识己之长,懂得识己之短。从情感的表达上,二者并不相似。”这样的回答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
“比较”是深入文本的重要渠道。通过比较法,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将会更加宏观、开阔,对文本的领悟也会更深一层。而且,借助比较的方式,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也能得到有机的发展。
总之,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重策略与方法。本文列举了五个具体的应用策略,论述了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徑,促进文本解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芬.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4):115.
[2]孙兰.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安徽教育科研,2020(0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