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有“声” 分析有“迹”

2020-09-10 19:53吴玉梅
天府数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立体化以学定教小学教学

吴玉梅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教师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真实教学为例,针对学生具体学情,把情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表格中用序号代替文字,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师以问教学,在引导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课堂更立体化,从而表明该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能使我们的课堂短时、高效。

关键词:小学教学;以学定教;课堂效率;立体化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页:数学广角——集合。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中,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集合、分类、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2.引导学生经历集合圈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加深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用集合的直观图来表示物体,体验集合、分类、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四、教材创编

1.教材呈现的内容如(图1),由于人员的设定不能很好的为我的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我大胆的进行了创编。创编后如(图2),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做详细的说明。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2.课前活动,以游戏激趣。

設置三项兴趣小组,跳远3位同学,跑步2名,踢毽子5人,其中四人在跳远和跑步中选,一人在班上没有参加活动的同学中挑选。

五、教学过程

片段一:在“游戏”中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参加课外活动吗?老师这里有几个兴趣小组,报名之前,咱们一起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有三个兴趣小组,跳远3位同学,跑步2名,踢毽子5人,其中四人在跳远和跑步中选,一人在班上没有参加活动的同学中挑选。

师:愿意参加跳远的举手!

生1:我要参加跳远。

生2:我要参加跳远。

生3:我也想参加跳远。

生4:老师我要参加、我要参加。

师:人数已满。

生5:让他们PK一下。

师:哈哈!好主意,那你们来比试一下。

生6:我来当裁判。

师:好嘞,我们把前三名用号、号、号表示,你们同意吗?

生异口同声的说:同意。

师:那接下来第二个兴趣小组,跑步两人,报名开始。

生7:老师这个我们自己选,我们班跑步最厉害的一个男生,一个女生。

师:可以那我有要求,你们选的这两位同学不能是参加跳远的,可以吗?

生:哈哈,完全没问题。

师:那我们把他两标注为④号、⑤号。

生:可以。

师:瞧!还剩下哪个组呀,对啦,这组人最多,但是其中四人在跳远和跑步中选,一人在班上没有参加活动的同学中挑选。

生8:我来我来!

生9:我来我来!

生1:我参加的话,就是参加两项,时间不冲突吧?

师:放心吧,不冲突。这些活动都不在同一天开始!

师:参与的同学可以下座位,在讲台旁边来学习。

反思:教师在第一次教学时,开门见山直接出示教材统计表,经过研讨,创编了这样的一个游戏情境,这样的设计,在原有的活动上增设了踢毽子的兴趣小组,而且,其中人员的选择很有技巧,这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本节课的几种集合关系服务。苏霍姆林斯基说了这样一句话,“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游戏的设置,让学生体脑结合,共同交流、思考的过程中完成统计表。

片段二:在“思考”中提出问题。

师:根据上面的统计表,你能提出用加法算式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1:跳远的人数和跑步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师:咦!可以,我把你的问题记录下来(板书)。

生2:跳远的人数和踢毽子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师:记录在另一块黑板上。

生3:跑步的人数和踢毽子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4:踢毽子的人数比跳远的人数多多少人?

生5:这三项运动一共有多少人?

师:提的真好,但,老师呀,选择几个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帮助的问题进行研究!

师:板书如(图3)

反思: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在两次对比教学中,教师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将思维的过程有序显现。

片段三:在“思辨”中解决问题。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跳远的人数和跑步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1:有5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跳远的有三人、跑步的有2人,一共有5人。

师追问:跳远是哪三人,跑步呢?

生4:下座位,数1、2、3、4、5。

生6下座位:我能上来写不?

师:当然可以!

生上台完成。

师:它们有相同的吗?

生5着急啦:没有相同的,这边是跳远的,边说边画了一个圈表示。如图4。

师:你真厉害,用了这两个圈,我一下子就明白咯!算式怎么表示?

生:3+2=5(人)

师:那跳远的人数和踢毽子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9:8人。

生5:8人。

师:你觉得呢,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3:8人,因为跳远有3人,踢毽子有5人,3+5=8(人)

师:喔,明白你的想法啦,你能在练习本上,像他一样用两个圈来表表示吗?

生:能。

师:那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生4反驳:老师老师,刚才的答案有问题!6人!

生5补充:不是8人,是6人。

台下的学生齐呼到:对,六人、六人。

师:怎么回事呀。

生:有两人重复了。

师:重复什么意思?

生:他们既参加跳远,又参加了踢毽子。

师:谁呀,这么调皮,上来,我看看。

师:参加跳远的站在我的左手面,参加踢毽子的站在我的右手面。原来谁在这跑来跑去的。

生一起说:①号、②号。

师:那你能像刚开始这样用两个圈来表示吗?试一试!

学生作品如图5。

师:请你们观察这几个作品,你们最喜欢哪个?你有什么问题,可以咨询作品主人?

生6:我喜欢第一个。

生3追问生6:第一个怎样看出哪些参加了两项呢?

生作品主人站起来:里面有呀。

生8着急了:我觉得作品三可以解决你的问

题,因为从第三个作品能表达重复的意思。

师追问:从哪看出的?

生:一边上台指着中间部分一边说这里。

师:看来我不用说了,有什么问题咨询她吧。

生反驳:第四个最漂亮,既能看出重复的,又不会多余。

经过生生辩论后,大家一致认为作品四是最完美的。

师:算式怎么表示。

生3:3+5-2=6(人)

生2补充:还可以这样1+2+3=6(人)

师:理由,言之有理都对!选择自己喜欢的算式即可。

师:问题三:跑步的人数和踢毽子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师:先独立思考,用刚开始的两个圈来表示,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生开始思考、交流、汇报。

生1:算式表示2+5-2=5(人)不能用图形表示。

生7:作品如图6。

师:讲得特别清楚,老师很欣赏你的表达。

师:接下来,请观察,这部分有没有?

生:没有,空的。

师:那空的我们可不可以把他擦去,就把它包含在里面咯。

生:可以。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图,在数学中我们把他叫集合圈,生齐读。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集合。

反思:课前,教师以教材为基础的原则上结合课后练习第六题,创编了教材,这样的创编灵感源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集合的特性和分类如(图7),教材以呈现单一的部分重合的集合关系,通过对统计表数据的改编,让本节知识呈现出,不重复、部分重复、包含三种关系,知识的呈现及思维拓展都是层层递进和循序渐进,教师用几何的眼光分析代數问题,在这课得以体现。

课中,根据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提出的三教+三问,即教思想、教体验、教表达,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体现的淋淋尽致,教师选择放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学而生疑,再探究辨析,在辨析中不断进行思维碰撞,在语言上提炼准确表达,最终得出一致的结论,这样的设计,遵循了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经历从无重复的相离到部分重复的相交,最后到包含的过程,由浅入深的理解重复问题,使整个知识的形成在大脑里面可视化,从而突破了“初步感知集合的思想,用集合的直观图来表示物体,体验集合、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课后感悟】

(生9:事实胜于雄辩,下次回答问题前,首先要多思考)

(生6这位同学感受最深刻:解决问题方法很多,我们应该选择最优的。)

(生3:这是一个一直没有举手的孩子,说了一句我真羡慕他们的发言,我要向他们学习,主动提问,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时要表达自己的观念,这位同学在说的时候,我很感动,这时教室里有了鼓励的掌声。)

片段四:在“内化”中感受生活中的应用。

师:孩子们,我们现在静下来,回头看看,黑板上这三个集合圈(如图8所示),你发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见过吗?

学生们安静了一会,开始躁动起来。

师:你想说点什么?

生6:我在动物园里面的图示上见过集合图。

生7:脑筋急转弯里有?

生:啊?不可能?

生7:2对父子4人一起用餐,服务员却给了他们3副餐具。因为只有爷爷、爸爸、我,爸爸重复啦。

生:原来如此。

师:你真会发现,“爸爸”确实重复了。

生9听见重复着急的说:我想给这节课重新取个名字,叫重复问题。

此时学生们哈哈大笑,纷纷赞同,继续取名。

师:其实呀,他还有一个全世界通用的名字,叫韦恩图,请看资料(图9)。(渗透数学史)

反思:根据儿童专注力分析报告,9岁儿童注意力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以内,当学生学完新知的时候,教师适当的让学生静下来,这时候利用休息的时间,教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看,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联系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学的是有用的数学,达到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标要求,人人获得有用的数学,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学生课后感悟】

(生8的回答当我特别感动:老师,其实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集合。例如:把5朵花圈起来,10根小棒捆成一捆,把正方形放在一起,长方形放在一起,还有很多很多!我回答说:你真会发现,我特别欣赏你的这种学习方法。)

片段五:我还想继续研究集合。

师:学了这个知识,接下来就等着咱们去应用知识?有信心挑战吗?

生:敢。

师:完成课本P107,并汇报。

生:老师,这圆圈真神奇,还有其他位置关系吗?

师:当然!还记得生5提的问题吗?这三项运动一共有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呀,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

反思:课堂是由内向外的延伸过程,课中,教师授人以渔,课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生课后感悟】

(生5:老师,我好像有点思路了,但是这个图应该有点复杂,要用三个圈。)

整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学定教,在学生对集合已有的知识活动经验上,把情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表格中用序号代替文字,这样为新知探究节约时间。课中,教师的提问有效,目标指向性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整堂课,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辨的过程,使思维的痕迹、思维的动态过程像电影一样呈现在学生脑海里面,这样的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短时、高效。

猜你喜欢
立体化以学定教小学教学
中国管理模式研究的五项原则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