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政仁
摘要:物理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重点的教学科目,大部分的物理知识都蕴含在实验的教学内容之中,所以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给学生讲解一些物理知识的时候,也要渗透物理实验的知识,老师也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参与实验的制作过程。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验制作过程,所以老师要更加的重视实验教学。因此,本文意在探讨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分组实验;初中教学;物理教学;应用策略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所以老师在给学生讲解知识的时候,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让他们思考和探索知识。在初中阶段,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一些物理知识以及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他们都有自己的制作思路和制作想法,而分组实验教学正是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方式,老师在物理实验课堂上要更加的重视分组教学的优势。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1.1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在给学生讲解物理实验的时候,都是老师自己去进行物理实验的讲解,老师并没有给学生更多地机会去参与进来。个别老师在给学生讲解物理实验的时候,老师讲解的方式都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进来。此外,个别学生认为实验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学生对其重视度和关注度都不高。
1.2物理实验以课本讲解为主
在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个别学校物理实验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以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都以课本讲解为主。即使有的学校物理设施很完善,但是给学生主动去制作实验的机会比较少,实验室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反而还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物理设备较完善的学校应该将这些设备充分的利用起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就能很好的掌握物理知识。
二、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1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分组
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对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的理解都不同,所以导致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不同。老师在开展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去进行合理的分组,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开展《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一实验内容时,老师需要对本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深层次的掌握。在上课的时候,老师需要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老师可以将学习能力不好的同学和学习能力好的同学组为一个小组,让学习好的同学去带动学习不好的同学开展物理实验。在开展这一实验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一下制作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学具?学生根据一些实验学具去再次探究实验步骤,在探究实验步骤的过程中,学习好的同学要引导学习不好的同学去进行参与和思考。此外,在开展物理实验的时候,学习好的同学可以给学习不好的同学去讲解一下实验步骤,然后让学习不好的同学先自己动手完成这一项实验。学习不好的同学完成这项实验之后,学习好的同学对其实验步骤进行评价,找出其优点,并及时反馈意见。然后学习好的同学在依次进行实验,学习不好的同学根据学习好的同学的实验步骤解析其物理原理。最后,小组的全体成员一起根据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一小组为单位去分享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2.2以班级为小组进行物理实验PK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较多,所以初中会分为很多个班级,但又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所以每个学科的老师需要带几个班级。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去进行物理实验的比赛,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更好的去营造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团结意识。
例如,在开展《研究物理的浮沉条件》这一物理实验内容时,老师需要让其所交班級的物理教学进度一致。在上课的时候,老师需要给其所交的班级讲解比赛规则,即每一个班级出两个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内容是对物理沉浮条件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名学生进行实验,一名同学讲解其原理,最后根据其讲解原理内容和实验步骤进行评分,每一个班级挑选两名做评委,最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将其剩下分数求其平均数。老师讲完实验规则之后,每一个班级让同学自由组合,然后班级进行比拼,最后比拼结果较好的两名同学代表本班级,然后这两名同学需要进行良好的配合,最后选择一个自习课开展比赛,取得前三名的班级会获得奖章。通过几个班级开展物理实验,可以更好地去加深每一名同学的印象,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束语:在物理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每一名同学对物理实验步骤都不能充分的掌握,对每一个实验步骤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都不能得到准确的运用,所以老师要通过更多的方法去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好地去开展物理实验。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魏广启. 科技创新导报. 2016(19)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 陈扬清. 教育教学论坛.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