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之一是听课,听“好课”对教师自然受益;但是,常态教研培训中有很多“不好”的课,我们能以“假如我来上这课”的态度和设计来听课,并且能在实践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关键词:听常态课;听失败课;专业成长
学校教学研修中,较多的方式是上课、听课来提高教师的能力。其中公开课、优质课、研讨课是听课最多的,这类课相比于平时的课无论是课堂环节的设计、教师的引导技巧、学生的课堂表现等都是相对“优质”的,无疑对听课教师有很好的学习借鉴作用,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和普遍途径,好课多听自然有益。但是不是所有的优质课、公开课都优,优质课竞赛、公开研讨课、示范课中不成功的课也存在。况且我们受条件和资源的限制,能听优质课的机会毕竟是少数,听得更多的都是普通课。如:校内同事上研究的课,尤其是常态课;但普遍存在的听课现象是:“大师”、“大家”的课或优质课趋之若鹜,“不成功”的课中途离场,“一般”的课则嗤之以鼻。“这样的课有啥意思!”这是共同的心声。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不值得听!固然,好课有益!然而“常态课”和“失败的课”对教师成长真的无益处吗?
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分析,教师们之所以认為于己帮助不大,或者没有帮助。其实质是:没有正确的听课态度,没有明白听课的目的,没有掌握听课的技巧和方法。在管理和教研中,我们应该引导年轻教师转变态度,改变方法;指导教师善听,把“课”听到实处,听出“益处”。
一、把“常态课”听得不寻常
我们这里的“常态课”是指一个教师在正常教学中的随堂课,相对于名家大师的优质课、公开课是“非优质”的,相对于教师自己也是平常的。它没有经过集体的反复讨论、反复的打造,反复演练,表现普通而寻常,这类课是很多人是不屑于听的,认为浪费时间。由于同一学校,同一教研组,执教者的风格和能力都比较熟悉,尤其是一些学校教研活动课多,经常在校内上研究课,相互听课的机会也较多,长期听,执教教师教学设计、风格、方式和技巧等教师之间早已熟悉,都会觉着没必要听。所以在听课时,一部分老师碍于面子和学校要求不得不听,于是一边拿着自己的备课本或作业本一边听课,人在教室心在个人的事上。他们听这类课时是消极应付的,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听课任务,其内心是反对和反感的,当然听课效果自然不好。对此,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积极引导教师愿听、善听,还要听得有收获。
(一)听课前构思
听课者在听课前对执教的内容进行初步思考,在大脑做一个简单的备课,心中完成简单的教学设计,以便在听课时心中有数,带着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思考走进课堂。听课者的这种“备课”主要在心中完成简单构思,形成一个课堂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一般在听课前花几分钟时间就能完成,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
(二)听课中比较
听课中听课者要体会执教者的目的,感受执教者的情感,和他一同走进课堂。边听边和自己的构思比较、边听边思考。比较才能找差距,比较才能凸显优势亮点。经反复比较思考,品味执教者的优势特色、找出问题与失误。比较的内容可以是:我的设计、我的课堂预设等与执教者有哪些不同,我和执教者在课堂各要素的处理方面孰优孰劣。比较之下:执教者有哪些亮点和特色,和精彩的细节值得借鉴,又有哪些方面应该改进等就呈现出来了。课后还可以与同事和执教者集体研讨、集体完成,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听课后实践
经过听课中的反复思考比较,假如“我来上这堂课”如何“取长补短”或“扬长避短”,对问题或失误进行怎样补充和完善,这样反复再构思、再完善。优化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并运用这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我也来上这堂课”,在自己的课堂进行实践。再实践,再思考,再比较,如此反复,自然提高。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时请同事和执教者一起听更是双赢。
在听课中,我们要走进执教者,同步完成上课几个阶段的任务,与他们一同思考、一同分析;始终让自己站在“讲台”,以“假如是我”的思维角度来听课,自让会听出“好东西”来。
二、在“失败课”中听出成功
我们这里的“失败课”是指在各类竞赛课、公开课、展示课中表现一般的或者不太完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课。因为各种原因,这类课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没有达到听课者期望的效果。这类课很多人也认为不值得听,也常常以“没意思”而中途溜号。现实中,一些培训示范课和竞赛课中,部分教师听着听着发现不对自己“胃口”,不再认真听。更有胜者,纷纷离场。这类不成功的“优质课”是否值得听?该怎么听?我认为,恰恰是这类“失败课”,更应该听!它给听课者更大的空间,引发更多的思考。
(一)择其善者而从之
毋庸置疑:任何一堂公开课、竞赛课等它的执教者应该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一个团队的优秀者,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上应该是较强的,他个人教学风格、规范上有值得学习的。其次,这类课常常是执教者深思熟虑、反复实践与优化的;也常常是经过个人或团队的精心设计、反复打造的“优秀”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果,它代表的是一个区域、一个团队领先的水平,是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在上课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成功达到预期,我们不能弃而远之。相反,我们应该深入课堂,静心听课,听出其优秀之处,找出其独特的创意和亮点(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一个教师在听课中能听出课堂的创意和亮点,那他本身就是很优秀的。学为己用,学为实践,接下来思考在自己的教学中如何用其教学方法和技巧等。
(二)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听“失败课”的公开课,关键在找教学失败的环节和失败的原因。首先,我们引导教师在听课时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出执教者课堂的“不善者”即不成功处。这一找的过程,对听课者也是一种历练;能找出问题说明教师在某方面有思考、有实践或有经验。其次进一步思考分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可以个人思考,也可以集体讨论。对存在的问题,集体完成效果会更好,在大家的碰撞、大家的分析、大家的完善中,形成集体的智慧。这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对教师又是一次提高。接下来听课者还继续完成:“假如这节课我来上”,失败的环节我们怎样来处理?无创意的设计我该怎样优化,重难点不突出的我该怎么突出?毫无生气的课我该怎样激起学生的热情?最后完成:“假如我重新上这课”的教学设计,完成设计以后可以亲自在自己的课堂实践。经过对比性的思考与实践之后,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在我的实践中,教师在“假如中”逐渐学会了听课,在“假如中”学会了优化课堂设计,在“假如中”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常课常新,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一定会上出不同的特色,也会有不同的亮点,所以每一节课都值得听。我们只要始终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做到耳听心受,并在实践中体会,自然就会实现:把“常态课”听得不寻常,在“失败课”中听出成功。
作者简介:熊启良,1965.11.07,男,汉族,籍贯:四川泸州,学历:大学本科,单位: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职称: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