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彦 刘国强 刘开明 邹山梅 许波
摘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高职教育取得快速的发展。然而,传统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校企深度融合可以拓宽原渠道,促进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完善,实现“一体化”人才培养。因此,本文以中高职“一体化”为切入点,从校企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中,明确指出“截止到2020年,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1],校企深度合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协调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年12月,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2020年初步构建职业教育系统框架,完善人才培养层次,满足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实现高职教育的全面衔接。”[2]由此可知,高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于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各高等院校应该发挥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以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并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
一、中高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为校企深度融合奠定基础,而且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大幅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优化自身课程结构
“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将企业、学生和中高职院校融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共同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人才。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设置,对于中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能力提高程度,均有十分明显的作用。然而,传统中高职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忽视学生的实践性和需求性,限制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甚至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导致“就业即失业”、“企业用工荒”等问题。“一体化”课程体构建将多方面的需求融合,或者聘请企业专家引导教学,并指导中高职课程设置,对于自身课程结构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二)促进校-企的持续性发展
由于中职与高职之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存在差异,经常出现相互独立、相互脱节问题。由于高职与中职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课程内容缺乏统筹兼顾,使得中高职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将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有机融合,减少教学与实践分离的现象。另外,“一体化”课程体构建将不同学科内容进行衔接,聘用企业人员进行授课,并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可以快速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一体化”課程体构建是中高职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帮助校-企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
二、中高职一体化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或者中高职自身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中高职一体化专业课程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
目前,中高职课程教学并无统一的教学标准,学校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不同中高职之间在课程内容方面缺乏有效沟通[4],或者经常出现教学课程重复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减少教学难度,将中职课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出现吃“回锅饭”的现象。另外,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由于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无法向学生讲授充分的实践知识,造成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和单一。这样不仅造成中高职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与国家提出的中高职发展规划相违背。
(二)基础课程衔接薄弱
基础课程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重点,对其未来工作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于中高职学生的初中基础比较薄弱,需要相关知识的过渡和衔接,但中高职院校并未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使得学生经常出现厌学或者弃学的现象。基础课程的内容相对单一且深奥,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中高职院校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大幅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高等数学、英语写作和大学英语等课程,不仅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而且是企业未来人才需求的基本知识。因此,基础课程衔接薄弱不仅降低了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影响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就业渠道。
(三)重复性技能训练
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技能的培训,而良好的技能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也是中高职学生的自身优势。然而,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经常为了满足课时需求,进行重复性的技能训练和模拟,不仅大幅浪费教学资源,而且影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部分中高职对技能训练的要求较低,不同训练项目之间的难度差异不明显,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由于重复性的技能训练,或无差异的技能训练[5],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未来的工作需求。相对来说,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相对提高,而中高职重复性技能训练,进一步拉大学校培训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
三、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中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实现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一)构建具有创新性的课程体系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与企业建立合作,以拓展学生的未来就业渠道。因此,中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自身课程体系的创新,从生产、研发和销售等环节进行课程设置,并结合实际的实践和操作,进行课程内容的评价和修订。中高职应该加入柔性化生产和模块化研发的教学内容,并与企业实际生产销售相融合,为企业流程再造[6]、标准化生产和模块化设计奠定基础。中高职院校应该注重企业的创新性研究,开设创新思维、研发技术等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基础知识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满足企业未来的人才需要。
(二)完善具有实践特点的课程体系
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注重实用化和实践化,并覆盖整个中高职课程范围。中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技术研发,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发过程,并针对研发项目开设相应的课程内容。同时,中高职院校应该增加有关生产精度、效率和效益等方面的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内容学习和实地参观。部分中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实际模拟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水平。同时,中高职院校应该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调整和设计自身的教学内容,诸如未来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等内容。中国的院校每年申报合作企业的部分研发项目,项目内容涉及到企业生产、战略规划和技术研发等,并结合相应项目开设具体的实践讨论课程,为学生安排具体的任务和学习内容。中高职院校依据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未来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并组织人员进行实际调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三)注重学生核心意识的培养
核心意识是学生自身能力发挥的主观反映,也是学生未来人生规划的基础。校企深度融合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人才流失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关注重点。为了降低人才流失,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意识,中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核心意识的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核心意识进行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使其更好的进行专业技术学习,并为相关企业进行工作和服务。另外,核心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清社会发展,综合客观的评价自身能力,为自身發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是融合各方优势,培养所需的综合性人才,而核心意识的培养是三者之间有效融合的粘合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深度融合是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帮助其更好的进行课程内容设置以及结构调整,实现自身教学内容的优化。同时,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企业培养更好的人才,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人才储备量。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是国家对中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共赢的教学体系。因此,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校企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高职和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钰.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6,30(22):54-55.
[2]邵世光,王月穆.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J].职教论坛,2016,22(15):24-25.
[3]肖凤祥,肖艳婷,雷珊珊.基于课程论视角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职教论坛,2016,(31):80-89.
[4]张建国.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7,(8):90-92.
[5]马中宝,姜桂娟,李国政.涉农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99-101.
[6]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12(2)223-224.
此文是2018年度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政校企协四维协同作用下中高职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以XX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gszyjy-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