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2020-09-10 07:22王君
今古文创 2020年43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摘要】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内容丰富多彩,彰显文化底蕴,在全球受到极大的关注。世界各地不同文学文化间的传播目前大都只能依靠着翻译,优秀的翻译对于文化交流更是锦上添花,而现实则是翻译市场良莠不齐,很多时候文化典籍得不到完美的表达。生态翻译学这一新理论的出现,平衡了文化差异,使人类紧紧相连,共同构建人类共同体,通过英译使文化原汁原味又易于接受地传输向世界,向世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将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3-0079-02

基金项目: 2019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自选课题《生态翻译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典籍外译研究》,项目编号L19DYY002。

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它们记录了独特的人文历史、伟大成就以及传统文化,“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史记》等无数震古烁今的著作千古流传。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一直在影响着世界,从自然风光、经济建设到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是无限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译是宣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世界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了解,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也是面临多重困难的事业,文化差异、词句不对等、理解差异等都制约着译文的水平。

一、生态翻译学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 ·Haeckel)初次定义“生态学”,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类的发展,全球视野的生态思潮不断提升,人们生态意识的进步,生态理念也开始流行,从研究动物与其环境到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到如今的研究人类的社会关系、生存发展,生态学与人类息息相关。

生态翻译学的三个基础:客观性、存在性以及可持续性。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翻译方法,讲究生态理性的利用、生态视角的运用,充分还原原作,不再是文字的简单翻译,而是完整翻译其生态系统,再现其内在生态结构,充分表达原作特色与个性。生态翻译学理论是胡庚申教授在恩创·哈格斯创建的“翻译选择适应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经提出,在翻译界便引起轰动,并迅速发展。生态翻译学也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契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讲究的意境,语言精练,作品的价值并不止于作品本身,还有其他更深刻的含义,其有着生态的世界观,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翻译学英译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科学合理的,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契合,帮助更好地傳播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译现状

(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文学、历史、法律、军事、天文、医学、地理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的珍贵财产。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翻译成英文,向世界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加深世界对中国从古到今更完整的了解,促进东西方文化更好地交流,也利于展现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风采与底蕴。

(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已有成绩

自2000年起,随着重视度以及关注度的提高,从社会地位的提升、英译队伍的壮大以及翻译成果与日俱增三个方面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译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中国翻译行业内,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译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古代典籍经过历史的洗礼、各朝代的流传,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古代文化典籍英译工作,加快推进典籍英译的里程,希望典籍英译能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得到大力推广。其中重大工程主要包括:大中华文库、经典中国对外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等,实质性地推动了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存在的问题

1.选材单一

已翻译完全的典籍中,出现了选材单一的现象,古代文化典籍并不仅仅只有书籍文献等,还包括法典、制度等,偏偏诗词歌赋最受译者欢迎,因为现在中国绝大多数人都能较为深入地了解诗词歌赋,从而导致译者在诗词歌赋上能较好地展示自身能力,而法典、制度一类典籍,理解其中的内容就已经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有的典籍只能靠非常专业的史学家才能解释清楚,加之大多数译者的专业程度不够深,在此基础上便大大加深了典籍英译的难度,这就是选材单一的原因。

2.人才短缺

上一点中提到很多典籍的英译未能成功有一部分原因是人才的短缺,即使国家大力推行政策加强人才的培养,但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很多学校在培养的过程中,未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很多译者毕业后不能立刻投身典籍英译的工作中,而且他们的专业度也达不到,这也是拖延典籍英译进程的另一大原因。

3.传播效果不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受其影响的中国人拥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且能够更快地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但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如我国一样。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是很不对称的,国内翻译的外来文化典籍数十万种,但国外英译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不过几千种,而且英译后的典籍在国外并不是很受欢迎,不难看出,传播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三、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一)加快典籍英译人才的培养

加快典籍英译人才的培养可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数量,因为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流传了非常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这就需要很多的英译工作者,再具体一些来说,可以通过控制各高校英译专业每年招生的数量。然后是质量,在数量提升之后,质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大量的英译人才具有一定英译能力之后,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或不同朝代的典籍,来进一步培养英译人才的能力,以求产出具有更深层次英译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推进典籍英译。最后是结合,让大量的文化典籍英译人才统一修习生态翻译学,通过生态翻译学,让典籍、译者、读者形成一个闭合生态系统,以便于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二)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

在生态翻译系统中,译者在中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是整个过程的枢纽,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中国文字从古至今流传千秋万代,历经无数的修改与重组,每一组词、每个句子的含义皆会因一个字眼的改变而体现出不同的含义,如若译者未能充分体现出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很有可能译文会完全违背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典籍英译过程中,需要译者主观地对某个或某些字眼进行适当修改,这样,既能保证原文含义被最大限度还原,又可以保证译文的灵活性。

(三)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灵活转换“三维”

中华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的过程中,由于国内外无论是语言维、文化维还是交际维均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通过生态翻译学理论来灵活转换“三维”。首先语言维注重的是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保证原文内涵可以通过译文来传承。然后在英译过程中,需要对典籍内的文化内容进行适当转化,因为要照顾到国内外的文化差异,文化维强调,传承文化不仅要传承形式,还要传承内容。语言作为人类沟通和交流的纽带,交际维显然也十分重要,英译过程中充分体现交际维,才能保证不同国家的交流和文化的传递不会出现差错。因此,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过程中要灵活转换这三个维度,才能完整地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生态翻译学注重语境的重要性,仅仅通过一维是无法诠释某一古代文化典籍的,只有牢固结合这三个维度,才能真真正正地还原出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含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并不是单纯的汉译英,它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翻译行为。在大方向上,典籍英译过程中应具有整体观、全局观,把握好译文与原文的关联,保证整个英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稳健循环。但是生态翻译学在微观上稍欠火候。比如,在译文与原文保证一致的前提下,读者阅读时的体验仍需考虑;目前的典籍英译传播大多只能通过书籍的方式,可以考虑电影、纪录片或新媒体等方式进行辅助传播,这些方面仍需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

[3]王国礼.建国后中国文学的英语外译作品及其传播效果研究[J].东南传播,2014,(6):146-149.

[4]朱安博.“译可译,非常译”——汪榕培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3,(3):3-6.

[5]张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的现状和对策[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1):95-97.

[6]庞宝坤,侯典慧.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学典籍翻译系统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8).

[7]王国礼.建国后中国文学的英语外译作品及其传播效果研究[J].东南传播,2014,(6):146-149.

作者简介:

王君,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英语教学 。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景区公示语现状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