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喜梅
[摘要]被誉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无论是在其诞生国,还是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尤其是向国外传播的过程中,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译文模式开始被学界极为关注。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基于选择和适应相结合的翻译模式,也就是典型的生态翻译模式来为核心,分别从交际、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维度对知名的杨译本以及霍译本的反应情况进行解读,从而获取这种翻译模式的核心特性,从而为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精准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红楼梦;俗语翻译
一、生态翻译学内涵分析
生态翻译是一种基于生态学的翻译模式,这种翻译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以达尔文的“适应随择”学说为核心,由此就可以延伸成“译者和核心”的理念。而这种模式显然目前属于一种全新模式。翻译生态环境所指代的就是待译文字,原语和目的语共同而衍生的一种环境。于是就将他们所涉及到的文化、社会、委托翻译方、目标用户以及语言等进行有效结合而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的整体。由于这个翻译是一个持续过程,因此就需要在这个概念上增加一个交替循环。这种翻译的基本原则则是,翻译人员在译文时,需要以此生态环境下的多元层面和方向做到更加全面的适应,这样就能有效的选择相应的适应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这种翻译学主要包括的翻译方法则涵盖了交际、语言和文化这个维度的交替。
二、《红楼梦》俗语翻译三维转换分析
(一)语言维
胡庚申在2011年将语言维进行了定义,认为是对语言形式的一种适应选择转换。语言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有修辞、词汇、语音和句法等。因为俗语通常有相应的语言韵律,因此就以修辞这个关键内容来分析语言维的翻译。在红楼梦这部著作中,其俗语的翻译主要采用对仗和押韵的两种修辞手法来进行实现转换翻译。
1.对仗
对仗这种修辞手法具有整齐的结构,超强的节奏感,能够有效的展现语言均衡之美。所以这种修辞手法无论是作为汉语,还是英语,都将其当成一种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技巧。
比如第一个案例:在68回有段话:“不知地有多厚、天有多高,整天不三不四……”地有多厚,天有多高属于典型的对仗形式,充分展现出王熙凤看不惯贾蓉吊儿郎当的愤怒。杨译本并没有对其进行形式上对应翻译,而是进行了相应的转换,将其转换成“how dare you……”。这句话同样也能够展现出相应的情感,继而将对仗词句中的情感进行无缝移植,这样就算是英文的对仗修辞模式没有,也能够有效的向读者传达出这种情感。通过这种生态的转换,就能够有效的实现两种语言在情感表达上的一致。
案例二:52回目中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杨译本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案例三:43回目同样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们谋取到,菩萨保佑就会有机会。”
这两个案例中都提到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两个版本的翻译模式存在着一些小的差别,不过都在英文中也保持了这种对仗修辞效果,仅仅是对于天这个文字的翻译使用了两个不同的英文单词,一个是God,另一个是Heaven。对于前者而言,使用了Heaven来表示天,这能够很好地贴合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满足这句话的当时的特定语境。而后者则是基于英文国家大多人崇信基督教这个实际,进而使用了God这个单词来表现天。这种选择性转换可以有效地映射出译者的主观选择性,也能够更好的传递文化底蕴,从而获得较佳的翻译效果。
2.押韵
这种修辞手法也能够充分展现语言之美。这种修辞方式英文和汉语都存在,能够有效提升语言的诗意性,而且也能够更好的展现出相应的情感,所以产生一些特定表达效果。
案例四(107回):我早已知道外头美,里头虚,只是因为“居移气、养移体”,难以一时下台。
上文引号取自于孟子的著作,目前已经被汉语国家的广大群众所熟知,在这句话中的气和体的尾音都是一致的,因此这句话的表现力就很强。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在英语国家,杨译版本主要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性的翻译,因为目标语国家对其往往不是很理解。霍译版本的翻译则是采用了近似押韵的方式来进行翻译,因为最后的d和t音基本一致,只是清浊音之间的差异。
(二)文化维
1.典故
案例五(45回):作为明白人,想必你也知道“司马牛之叹”
对于这句话杨译主要对这个俗语进行了意思的解释,而第霍译则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内涵和形式的统一。这体现在两点:第一,汉语拼音加上这个典故的用意。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汉语文化,同时也对其中的内涵进行了充分的展现。第二,使用引号将其内容进行内涵的补充,就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个语言的转换,从而提升翻译的精准性。
2.歇后语、谚语
案例六(53回):“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歇后语或者谚语都是百姓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些经验,能够展现出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看法以及体验和理解。对于这种典型的中国特色,杨译和霍译都采用形式和文化进行融合的方式来进行翻译。其中对于霍译版,则更注重字面意义的理解翻译,认为引起手指僵硬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荆棘。这种方式显然容易引起目标语国家读者的文化认同感,进而有助于他们更加精准的理解这些俗语。
(三)交际维
胡庚申同样对交际维进行了分析,认为翻译人员需要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转换。这种翻译方法需要结合上下文和社会文化语境进行结合,这样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俗语的意图,从而进而实现适应选择性转换,实现不同层面的群体进行文化和语言上的沟通和交流。
案例八(72回):俗话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杨译:“Even the longest feast must break up at last”.
从上述的翻译中,则将前面的千里搭长棚进行了选择了忽视,而将后面的歇底意义进行了翻译。因为如果将前面的那句话翻译进来,反而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不利于基于文化的沟通。而且作为歇底部分,也已经能够很好地展现出说这句话的意图,因此将其翻译过来就能够很好的帮助读者理解。这种漏译方式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符合经济性原则。
案例九(55回):赵姨娘本身就颠倒,“着三不着两”,有事都怪他。
案例十(45回):看起来像祖宗管法,可是“着三不着两”。
案例十一:“着三不着两”,莺儿一个人也难服侍,还需要买一丫头来供你驱使。
这三个案例中都包含一个“着三不着两”这样的俗语,这个俗语显然包含了责怪的情感,这些责怪的对象和对应的俗语应用者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果应用者不一样,那么所具有的意图就存在着差异。在第九个案例中,翻译为“She doesn t knowwhether sheg coming or going half the time.”责怪的是赵姨娘不负责任,所以霍译版从翻译中极为注重她的性格的翻译。而在第十个案例中,则是重点论述的是贾珍应用其祖宗成法来教育其儿子,所以就对这个俗语进行了选择性忽略。而在第十一案例中,因为传达的是文杏年纪小不懂事,所以更换了相应的翻译词汇,使用scatter-brained。这样就降低了责怪的内涵,对于该小孩的特性给予了中性的表达。这三种不同的选择性翻译模式能够更好的表达相应的情感变化,从而有效地提升了翻译的精准度。当然除了之前谈到的漏译和复译之外,复合类的翻译、解释性意译都具有较佳的翻译效果,能够更好地体现交际的目的。
三、结束语
俗语翻译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想要精准的传达背后的意图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因为在具体翻译时,需要结合不同的维度来进行分析。本文则是基于生态翻译学这个视点来分析霍译版和杨译版在应对俗语翻译时所采用的生态翻译技巧,通过交集、文化和语言三个维度的科学转换,有效地提升了翻译的精准度,这对于文化的传播,让读者更易理解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