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与写作,就像是并蒂荷花一样,摇曳风姿,带给人们新奇的观感,具有独特的魅力。初中语文教师采取读写结合教学,向学生传播阅读和写作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阅读和写作的美,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整体性。但是,部分学生对阅读和写作认知错误,认为二者是关联甚少的两部分,没有全面地看待阅读和写作。基于此,教师立足阅读、写作,剖析了二者互相促进的细节,改变了学生对待读写结合的态度,发展了学生阅读、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索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是有助于学生取得1+1>2的学习效果的,能够将阅读与写作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将其联系起来,不再割裂阅读和写作,学会运用阅读所学知识来丰富写作,利用写作技巧来优化阅读效果,实现双赢。
一、阅读对写作的促进
(一)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常言道:“滴水石穿”,可见即使是不起眼的水滴,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也能在石头上留下凿穿的痕迹。学生阅读也应如此,不断积累阅读知识,搭建自己的学习地基,进而拥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迈向阅读的新台阶。部分学生在写作中遇到思路滞涩,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不知道从何写起的问题,都是因为缺乏对写作材料的积累,而阅读,能够有效补充学生写作资源,让学生有得写,写得深刻,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诸如在组织学生围绕传统美德写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愚公移山》《爱莲说》《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陋室铭》汇总,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学会借助课本所阅读的课文来举例,引出自己的思考,打开写作的思路。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懂得怎样从阅读中析出自己想要的内容,并转化为自己所用,让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学生在阅读量的增加下,会扎实自己的阅读基础,逐渐由浅层阅读迈入深层阅读,在深度思考下,吸收写作的动力,找到写作的方向。
(二)设计阅读交流活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创意
阅读,不仅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还重视情感的渗透,框架的构建,思维的延伸,对于学生形成客观的成长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而这些依靠学生闭门造车是难以获得的,需要学生积极与他人的交流,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人的内心,开拓自己的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学习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更容易找到写作的自信,取长补短,在作文中突显自己的个性。教师为学生设置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沟通、思想交流,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开展写作。诸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开放性交流话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想象桃花源中的人在武陵人离去之后的生活,让学生将自己讨论所得的想法,融入到作文中,使得作文更具新意和吸引力。学生在讨论中,会产生奇思妙想,与历史结合、与神话结合等,写出桃花源后记,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二、写作对阅读的深化
(一)学生设计写作框架,有助于深化对阅读结构的分析
写作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需要讲究逻辑顺序,明确写作主旨的,不能随意撒下“渔网”,造成篇幅混乱,效果不佳的后果。部分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喜欢“东拼西凑”,认为写作只要字数够了就可以了,导致作文篇章散漫、衔接不当等问题。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也会延伸到学生阅读中,造成学生阅读囫囵吞枣、结构不清晰等后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框架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系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思维发散,怎样布局使得文章更具条理性。诸如在组织学生描写景物的时候,教师可以教育学生选取写景的角度、确定不同景色的描写顺序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写出心中的美景。在这样的写作训练下,学生会拥有梳理知识内容的能力,掌握框架的建立技巧。而在阅读《苏州园林》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写作中所掌握的技巧来分析《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加深学生对写景文章的剖析。
(二)多样化写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积累阅读好词好句的兴趣
写作,是一个不断沉淀的过程,需要学生尝试不同的风格,开发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写作,立足不同的类型来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吸引价值,激发学生赏析语言的兴趣。诸如在学生描写春天后,教师挑选高质量的作文进行展览,让学生找出其中优美的句子进行朗读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刺激学生想要写出好句子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就能看到学生主动积累阅读好词好句的场景,深化学生的阅读热情。
总之,本文通过分析阅读对写作的促進作用和写作对阅读的深化作用,了解了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的深远影响,提出了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策略,想要通过读写结合来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青风.探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具体培养策略[J].情感读本,2018(36):43.
[2]聂丽.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情感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8(36):57.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 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