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智模式的特殊大学生群体教育引导

2020-09-10 01:32李迎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

李迎

[摘  要:以心智模式理论为依据,通过对特殊大学生群体有效跟踪调研,归纳总结特殊大学生群体心理现状和行为习惯特点,分析特殊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的危害和深层次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心智模式的教育引导。

关键词:心智模式;特殊大学生群体;教育引导]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外在人文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心智模式。在受到外界的激发后,会转化成表层的意识。表层的意识有正能量的,也有负能量的。正能量的意识会引发正向的行为,负能量的意识则会引发负向的行为。与此同时,这些行为所引发的结果又会不断地强化相应的意识和心智模式,从而形成一种自发的、不可控的、牢固的循环。特殊大学生群体一个与正常大学生相对应的概念,这些群体的学生在家庭经济、人际交往、学业情况、择业就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产生很多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抑郁、自卑、焦虑、敏感、适应力弱等不良心理现象,这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研究对象与调查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上海某高校2016级至2019级在校学生,调查时间为2019年10月8日至10月22日,依托“问卷星”网站制作电子问卷,并通过微信、QQ等途径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2199份,基本情况分布为:男生1249人(56.66 %),女生953人(43.34%)。调查内容以学习、经济、情感、网瘾、社交、心理几个方面展开,通过调查、统计、比较,分析大学生特殊群体与普通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状况差异。

2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心理异常问题

特殊大学生群体比普通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体现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学业规划等方面。表现出自卑、敏感、多疑、孤僻、神经质等心理。这些问题大多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情感、就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严重的由心理问题导致心理障碍,也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校园和谐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2.2行为失调问题

特殊大学生群体因心理偏差往往导致行为失调。如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导致的被动消极学习,出现旷课、挂科等现象;因为家境贫困经济条件不好,导致心理自卑而产生的社交恐惧、远离人际交往等现象;因为对毕业和就业无望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出现沉迷于网络游戏、生活无规律等现象。

2.3观念固化问题

特殊大学生群体还存在自我观念固化、思想容易偏激等问题。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特殊大学生群体看待事物的角度、观点、思维模式等方面,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与众不同”,并与不能接受的部分逐渐形成对立的关系,久而久之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心智模式现状

3.1压能集聚

“人天生是充满了正能量的,人的负能量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人的欲望受到压制后才产生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受成长环境、经济状况、亲子关系等影响,自身接收的压力越多,受到的压制也越多,形成越多的压能。这种压能一旦爆发出来,就会形成复杂而且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果受压制的时间较长就会形成扭曲的心智模式,甚至产生严重的抑郁情绪。

3.2心理失衡

特殊大学生群体常常表现出失衡的心理状态。如莫名发脾气、感觉自己很倒霉、情绪容易失控等现象,究其原因,不是诱发这些现象的事物本身,而是因为特殊大学生群体内在积累的压能太多,使他们的心态和能量会随时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当这些压制强度比较大,或者多次重复,时间比较长,特殊大学生群体没有能力及时释放或化解,那么他们必然找到一些逻辑信念让自己接受这种压能。久而久之,一旦爆发就会越频繁、越强烈、越可怕。

3.3感官失觉

特殊大学生群体往往因为原生家庭或者成长环境的原因,无意识地对自己的听觉、视觉和感觉进行选择性强化或者弱化,最终丧失了部分听觉、视觉或感觉的能力。例如从小经常被父母批评说教的特殊大学生,启动自我保护而弱化了听觉;因为家境贫寒自身吃穿用度简朴拮据的特殊大学生,因为自卑而弱化了视觉;因为得不到爱的关怀和温暖的特殊大学生,因为孤单无助而弱化了感觉。

4特殊大学生群体心智模式的教育引导

4.1减少压能产生

主动了解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压能来源,引导学生本人发掘自己的压能并进行压能分解。利用校园文化、心理辅导、班团活动、素质拓展等,鼓励学生通过有意识地用正能量来对待别人给的压力和自我施加的压力。对于已经产生的压能,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释放,避免用一些类似道德的信念來长期压抑自我。

4.2纠正逻辑信念

做好特殊大学生群体的跟踪掌握,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业情况、心理状态等,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固有的逻辑信念。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如跑步、唱歌、运动、倾诉等方式,释放积聚的负能量,吸收正能量,每日进行高能量的学习、阅读和公共活动,接受心理辅导,不断发现原有的逻辑信念的偏颇之处,纠正并建立新的心智模式。

4.3恢复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包括听觉、视觉和感觉。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感知能力进行一定测试,让学生对自我感知能力有一定认识,进而发现成长过程中造成失觉的源头。由于特殊大学生群体深受个人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和已有知识的局限,其中那些偏颇、荒谬、悲惨和可笑的,尤待纠正。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特殊大学生群体,除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留意和恢复,还需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确立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和所应充当的角色,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意识,引导他们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2]张善风.发现心智模式-你不可不知的100个实修正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3][德]黑格尔,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课题项目:2019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政专项课题项目《基于心智模式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232-E3-0508-19-X01008。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
农村小学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营造情感氛围开展高中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转变作风必须做到“常”
浅谈民生新闻的教育引导作用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卫生与健康教育
抓住教育契机 守望成功德育
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引导策略探究
关于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行为之教育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