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行为之教育与引导

2014-10-08 10:29周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大学生

周燕

摘要: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发展,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之处,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大学生正是在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时容易在网络上迷失自我,出现不成熟、非理性的行为。本文就对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行为进行探究,梳理总结网络非理性行为出现的原因、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行为;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04-02

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也让大学生在网络的海洋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引发了大学生的非理性行为,因此,加强网络行为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必须重视和引导的,能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一、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行为的界定

理性与非理性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理性和非理性都是情感和情绪的直接表现,并无好坏、褒贬之分。理性行为是做出有规律、恰当的行为做到目标的合理性效果。非理性行为是根据人的感性认识做出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导致目标事件的非合理性效果。网络非理性行为就是以网络为载体仅凭自己的情绪与情感来分析处理问题。

1.网络非理性的特征。信息时代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大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表达意愿,传递各种信息,但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各种网络理性与非理性行为的碰撞。其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①情绪化。大学生在网络平台发表意见时都显得十分活跃,原发时还基于本能但是收到外界思想或者情感的干扰或者冲突挤压常常有不理性的行为发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就业不顺或者感情失败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化。②盲从性。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都比较弱,个人因对群体的思维而放弃自己的意见,由于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冲突就会陷入迷茫,行动上随波逐流,处于困惑和迷茫行为心理和行为上的盲目达到与外界意见保持一致,以达到心理的平衡。这种行为导致道德观、价值观的混乱,具有非理性的盲从。例如“富豪相亲”宴会、芙蓉姐姐事件。③偏激性。偏激就是与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秩序相背离,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上放任自己的情绪或者个体的发展,肆意放大不良情绪,缺乏正确认识的态度,造成偏激行为出现。

2.网络非理性行为表现及分析。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处在塑造阶段,对一些事件的发生,无法做出科学的辨别和理性的判断,主要是集中在网络信息强迫、热点娱乐化、网络交往脱离社会、政治情绪化等四个方面。①网络信息强迫。网络的海量信息四处蔓延,越来越多的人被动地接受了海量信息,从而产生不安全感,为了收集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信息,条件反射般强迫性地不停搜集网络信息,逐渐上网成瘾,例如不停地刷微博或者微信,此时网络带给大学生的不是信息的方便,而是心理上的困惑或生理上的疲倦。②热点娱乐化。娱乐热点化是借助网络炒作的行为,对很多大学生都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大学生自制力较差,面对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并加以理性分析,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对事偏激、感性。③网聊中宣泄情感。大学校园里各种诱惑,让许多大学生心理产生不平衡感,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可以真实表达情感,无所顾忌。在互相倾诉中找到精神慰藉,并能产生共鸣。这样一来,容易使他们逃避现实社会,对身边的人冷漠,不信任,不与身边的人交流,经常处于孤独状态。④网络交往脱离社会。过度使用因特网会给使用者带来孤独感,大学生通过网络社交来缓解自己的孤独感,因为与生活相比,网络更加自由,不会感到悲观失落,在网上可以充分的发泄自己的情感,但是在网下就变得感情冷淡,容易激动,变得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导致大学生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二、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行为的教育与引导对策

造成大学生产生网络非理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我们在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非理性行为时要做科学的评价,因此,必须用教育引导的方式促使他们将“冲动的感性”转为理性。

1.发挥德育功能,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的非理性行为和社会价值观取向有着很大的联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触金钱、权色的诱惑。把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对网络上的立场和观点进行理性的分析,高校也可以建设高校网络文化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立网络思想教育系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及时干预和化解学生心理危机,并且将网络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预防因就业问题而导致心理困惑无法宣泄所导致的不良行为的发生。

2.建立网络非理性行为的舆情分析系统。要深入班级、现场,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捕捉学生的情绪点,收集大学生近阶段关注的问题,把握学生心理发展倾向和趋势对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做到理性分析,建立一个舆情收集渠道,利用现代技术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技术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将非理性舆情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发现与培养高校意见领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利用意见领袖影响减少和控制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的发生,首先要做到识别意见领袖,把握舆论方向,将网络舆论引导至正确的方向;其次要与意见领袖平等沟通,引导意见领袖;与意见领袖多沟通,多为学生谋利益。这样不仅得到学生的爱戴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4.网上与网下的对接。在网络上,必须积极预防网络非理性行为的发生,首先要在方向上下功夫,网上和网下对接,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现实中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处理非理性行为的发生,网上可以监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帮助大学生纠正不良意识,引导学生合理表达诉求,进而引导他们理性地认识问题。

5.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要积极拓宽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就要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让学生学习网络道德规范,同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培养大学生梳理信息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判断能力。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要从容应对,自觉抵制,使大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克服自己的恶念与恶习,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践行道德规范,增强自我约束力,进而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健康全面发展。

三、结语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非理性教育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究其根源,还是由社会意识而存在的,既然存在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需要优化和改进的地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稳定,因此,这些由网络引发的非理性行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的内容,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的挑战,无论以后高校和社会扮演何种角色,都需要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大学生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女大学生网络参与现状分析以及教育引导对策探究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