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汉东
“微项目化学习是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的15~20分钟长时段的探索性项目任务,或者在课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小探索。”[1]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中最低层级的课程样态,不刻意追求项目的完整性,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推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变革。在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项目化学习方式,对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具有路径探索的实践意义。
一、实践背景:新旧过渡状态下的目标坚守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正处于新旧交替过渡阶段,一方面,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发布,但新的教材尚未普遍使用;另一方面,旧的教材仍在使用,即使实行新的高考方案后,旧教材依然会在短时间内继续作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高考现实目标没有变,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能力要求没有变,知识容量大、教学任务重、课时安排紧、能力要求高、升学压力沉的基本现状没有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素养提升的同步推进,成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微项目化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路径。
1.微项目化学习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2]。素养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课堂教学、课后阅读等多渠道的厚积薄发。微项目化学习具有短而精的特点,主要在课堂内进行,学生主要通过探究性实践并辅之以社会性实践去解决问题。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得到潜移默化地成长。
2.微项目化学习是加强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独特路径。新的高中历史教材既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如《中外历史纲要》以通史形式呈现历史,又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如选择性必修以专题形式呈现历史。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准确把握历史知识的隐性和显性联系。微项目化学习以项目形式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挖掘并理解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合理论证得出正确结论。
3.微项目化学习是沟通课内与课外学习空间的桥梁。微项目化学习既可在课堂内进行,也可在课外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因高中教学课时的限制,微项目化学习可以更多地在课外以实践性作业的形式进行,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外的探索性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两个时空的有机融合。
二、实践模型:基于核心概念的问题探究
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的课程样态之一,其实践运用应遵循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基本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其设计大致可分为项目导入、学习实践和成果展示三个环节。
1.项目导入
项目导入分为提炼核心历史概念、设计驱动型历史问题两个步骤。提炼历史核心概念首先要梳理核心知识点,进而深入挖掘核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借助历史课程标准、教材相关要求的准确解读,归纳出知识点的共同特征,最终形成核心概念。例如,关于古代书法艺术,其核心概念的提炼过程图示如下图。
在提炼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设计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的要害在于“驱动”即问题能否像磁铁一样牢牢地黏住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力,进入对历史概念的思考和探索。
关于古代书法艺术,可采用的驱动性问题如:“字如其人”说可信吗?书法作品中的气韵真的存在吗?……这些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书法风格的兴趣。
2.学习实践
“项目化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完成活动做出成果,而是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历程。”[3]在项目化学习实践的五类实践形态中,探究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较为契合历史微项目化学习设计。因核心知识内容上的差异,有的微项目以探究性学习实践为主,有的则以社会性学习实践为主,有的可两者兼而有之。
以古代的书法艺术为例,在提炼核心概念、設计驱动性问题的基础上,可从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切入,设计微项目—“《兰亭序》考证”,其探究性学习实践流程设计如下:
(1)提出问题
学生围绕《兰亭序》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汇总、归类、筛选、提炼,最终形成本小组需共同去探究的问题,共同探究的问题应是小组成员乃至班级其他同学、任课老师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兰亭序》考证”项目中学习小组形成的探究问题有:①《兰亭序》流传至今的摹本有哪些版本?最接近真件水平的摹本是哪一版本?为什么?②《兰亭序》是沿着哪些路线向国外传播的?举例说明。
(2)建立联系
学生收集阅读与《兰亭序》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因历史教材中关于《兰亭序》的知识极为简略,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收集。学习小组开辟了多种收集路径:寻求语文老师、美术老师的帮助;收集关于《兰亭序》赏析方面的文章或书籍;寻求区域内书法名家或书法爱好者的帮助;收集关于《兰亭序》真伪方面的材料;收集有关王羲之的史料……
通过收集材料,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兰亭序》的相关知识: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书体风格、历史地位、流传情况等等。
(3)实施探究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探究方案,方案应包括以下要素:
①明晰探究的方向:围绕小组形成的共同问题,明确探究的目标,如《兰亭序》存世摹本;《兰亭序》外传路径等。
②信息获取渠道:如图书馆查阅文献;博物馆查找文物展品;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学者等。渠道要具有可行性,小组内部商讨,征求老师意见后确定。
③实施探究计划:如时间、人员、交通工具、必要的摄影摄像工具等。
④探究成果提炼:小组成员将探究获得的信息汇总整理,提炼成学习实践的具体成果。
3.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是微项目化学习的收官阶段。由于成果展示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進行,成果适宜以PPT、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成果展示的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例如,“《兰亭序》考证”项目的成果展示可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制作PPT,将收集到的《兰亭序》存世的不同版本的摹本图片进行展示,逐一介绍其作者、研究价值、收藏等情况。
二是制作微视频,将《兰亭序》的传播情况按照传播路线及佐证史料进行动态展示。
三是撰写调查报告,将《兰亭序》的创作背景、书体风格、摹本的前世今生、艺术价值、研究现状、鉴赏体会等以书面形式进行展示。
成果展示后,小组内部、小组之间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学生在多维评价的基础上积累项目活动经验,提升开展活动的能力。
三、实践价值:从“等待”到“求索”的嬗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项目化学习,应避免应景式、浅层化,要着力引导学生开展对相关知识的深度学习,在学习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感知真实历史。探寻历史真相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永恒魅力,在微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历史的多彩和真实,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情境记忆和深度理解。在“《兰亭序》考证”项目活动中,学生探究《兰亭序》创作的时代背景,仿佛置身于魏晋时期文人的生活场景,感受到当时士大夫的“文人风度”,认识到只有在丰厚的文学和艺术土壤上才能生长出《兰亭序》这样的艺术精品。
2.涵育学习素养。所谓“素养”本质上应是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素养更强调人在情境转换过程中有意识地调动以往所学知识和反思经历,凝聚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品质。”[4]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微项目化学习设计,学生在特定学习任务的指引下,运用课堂情境中的已学知识,在实践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在不同情境间进行知识迁移,形成乐学会学的品格和能力。在微项目“《兰亭序》考证”的实践中,学生通过书法风格的鉴赏,提升了审美能力;通过存世摹本的考证,提高了历史论证和解释能力;通过对传播线路的研究,培育了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3.创新教学方式。将微项目化学习锲入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推动高中历史在“教”和“学”两个层面上的方式变革。微项目化学习是学生自主、互助、合作进行的,教师不是项目的主导者,而是在项目中启发创意、适时指导。“教师需要放弃一定程度的对课堂的控制权,并且相信学生能够做好。”[5]在历史学科微项目化学习实践中,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确定项目主题,这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专题的知识主线和阶段特征,科学预知探究活动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学生是微项目化学习活动的主角,在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在与课堂、校园截然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好奇感、探究欲得到激发和释放,基于复杂环境的创造力和批判性、关联性的思考力获得锤炼和提升。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不是“等待”而是“求索”,学生的学习方式因项目实践而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种转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注释】
[1][3][4][5]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8、87、3—4、26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