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文本解读,提升备课能力

2020-09-02 07:08林青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林青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材承载着教学指导功能。教师要重视教材文本解读,通过深入解读正文、认真研读主持人语、串联精读图例文字,提高精准确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等方面的备课能力,让教材真正成为儿童成长的“活性因子”。

【关键词】文本解读;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文本解讀是指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课题、框题、正文、栏目、主持人语等文字内容进行深入而精细的解读。由于统编版《道德与法治》采用绘本式表达的编排方式,所以教材内容以图为主,文字较少。即使正文部分,也只有短短的一两句话,容易被教师忽视。随着年级的递增,文字量虽然会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材,其文字量依然较少。

尽管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文字不多,但都是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承载着重要的教学指导功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文本解读,尤其要关注正文、主持人语、图例部分的文字,以便精准确定目标、促进深度学习、明确评价标准,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益。

一、深入解读正文,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的课文一般分为4至5个板块,每个板块的框题下,都会有一小段正文。这段文字只有一两句,看似简单,却起到点明框题主旨的作用,是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的指南。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4课《说说我们的学校》第二课时安排了两个板块,框题分别为“有了事情找哪里”“一起画张平面示意图”。其中对于“一起画张平面示意图”,教师会简单地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会画学校的平面示意图”,旨在通过画学校平面图,让学生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图形或图例。

但是通过课前调查和学情分析,教师发现学生已经在二年级数学课中学过画学校平面示意图的内容,知晓了平面图中的方位指向。如果道德与法治课依旧将本框题教学目标停留于此,不仅没有意义,也体现不出学科的核心课程目标。由此可见,教师的目标定位出现了偏差。

其实,框题下的正文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提示:画一张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可以简明地显示出学校的样子,也能帮助我们更加熟悉校园。深入解读正文可以发现,它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活动导入,提示学生本节内容的重要活动是画一张学校的平面示意图;二是点明主旨,通过绘制学校平面示意图简明显示学校的样子,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校园。其中,“熟悉校园”是教学重点,紧扣“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主题。

于是,教师重新制定教学目标:通过抓住特征设计图例,画出校园平面示意图,进一步熟悉校园,激发学生了解学校的热情,增强热爱学校的感情。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将画校园平面示意图作为活动载体,将教学重心放到用“熟悉校园”来激发学生热爱学校之情上,精准指向了本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体会学校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提高积极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意识。

二、研读“主持人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它不以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为根本目的,而是追求知识习得后高阶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追求自主的学习方式、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道德与法治》也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自主道德学习的有效引导。

例如“有了事情找哪里”板块,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在学校遇到事情后该找哪个部门解决。三年级学生已经在学校生活了两年,对学校有所了解,曾有跟随老师前往相关职能部门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于是,教师采用出示教材情境图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通过播放视频《这里的老师对你说》,由各部门教师向学生介绍本部门职能。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认知一直停留在“知道”层面,由原来“知道得少”变为“知道得多”。难道这就够了吗?

南京师范大学章乐教授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对于知识性目标,要挖掘其背后的育人价值,要让儿童的生活经验得以提升,将儿童的经验引向深入,体现教育的价值。”重庆市教科院的陶元红教授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中也提到:要注重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品质。要思考提升学生生活经验,促进思维走向深度的路径和方法。那么教材中在什么地方给教师做出明确提示了呢?

“有了事情找哪里”框题的右下方有一段“主持人语”:我们来调查一下,学校有哪些部门,这些部门帮我们解决过哪些问题。其中“调查”一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用调查的方式将零散的、碎片化的经验,进行加工、整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对此板块的学习方式做出调整: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校有哪些主要职能部门,帮自己解决过哪些困难;课上交流调查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调查的部门职责进行归纳;播放视频《这里的老师对你说》,学生将自己归纳的结果与教师的介绍进行对照,借以验证与补充;用玩竞答游戏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由于教师研读了“主持人语”,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学生知识的习得,以调查为开端,以运用为收尾,以任务情境贯穿始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感知—唤醒—归纳—分析—综合—判断”的发展过程,一步一步走向深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三、串联精读图例文字,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核心素养”的框架与图景体现了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待与要求。教学评价要依据教学目标来制定,只有教学评一致起来,才能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国家意志真正转化为“成了怎样的人”。教师在备课时,要将教材中的文本串联起来解读,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实现教学评价的指导意义。

例如,“一起画张平面示意图”板块呈现了一页空白框,下方有一个小学生站在学校大门口,面对校园的方向,提示学生绘制校园平面示意图的视角,上方只有一个标题——“我们学校的平面示意图”。此页教材文字很少,是对前一页学画平面示意图内容的承接,要求学生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画出学校的平面示意图。教师就要把两页教材中的标题“我们学校的平面示意图”与“小贴士”进行串联解读,说明绘制校园平面示意图这一实践活动是对“小贴士”方法性目标的迁移运用;把“我们”两个字与“主持人语”串联解读,则对应“通过抓住特征设计图例,画出校园平面示意图,进一步熟悉校园,增强热爱校园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因此,该环节的评价设计既要反馈学生能否准确画出学校的平面示意图,掌握绘制学校平面示意图的方法,更要从学生“想画的东西”中评价学生对校园的熟悉程度和热爱学校的情感。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表现性评价,既指向了教学目标,也深化了教学过程,有效实现了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在“教材的整体设计与教学建议”中提到:教材是“教育律”与“内容律”的有机融合。教师备课时要重视文本解读,既精心挖掘教材的“内容律”,也认真剖析教材的“教育律”,让教材真正成为儿童成长的“活性因子”,激发他们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我。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教研中心   264200)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