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衡联动:“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的建设与实践

2020-09-02 07:08李青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8期

李青

【摘   要】劳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学校教育的必要行动。“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是嘉兴市海盐县于城小学对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的探索,确立设计理念、开发内容序列、落实课程实施、研发评价机制四大举措的联动,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参与劳动实践,进行劳动学习,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四衡联动

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学生劳动机会少且方式单一,劳动教育重说教轻实践,校园劳动资源匮乏,劳动教育的效果不佳是现行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劳动教育再次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学校教育的必要行动。

劳动教育需要学生在劳动中展开与世界的对话。因此,劳动教育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只是对文字和图片进行“体验”,而要经历实践和亲身体验。“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建设和实践,按照“四衡联动”的思路,通过确立设计理念、开发内容序列、落实课程实施、研发评价机制四大举措的联动,推动校园劳动基地稳步发展,积极探寻提高劳动教育有效性的实施路径。

一、“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的设计理念

“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是基于“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教育的幸福”的办学理念,结合“农情乡韵”的学校特色,依据安全性、教育性的原则,利用校园场地资源开发的劳动实践园,包括翠池、睿智泉、开心农场、野炊区、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气象园等场所。

如图1所示,“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旨在利用校园劳动资源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建构开放性与实践性并举的课程内容,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在真實的情境中亲身经历实践过程,获得真实体验,建立劳动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达到以农怡情、以农益智、以农育德、以农扬长的教育目标。

二、“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的内容架构

“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是一幅四季轮转的图画,是一块蕴藏着无数珍珠和钻石的宝地,是一本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奥秘的智慧宝典。学校根据劳动基地不同场所的资源架构研究性主题活动、劳动文化节活动、基地日常养护活动等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通过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意识、劳动习惯。

(一)探究性劳动主题课程

如表1所示,学校根据不同年段的特点设计了探究性劳动主题课程,每个年级在每一个学年至少践行1~2个主题,既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又体现探究能力培养的螺旋上升。

探究性劳动主题课程的最大特色就是研究性强,学生聚焦研究主题,开展探究性劳动实践,使劳动不再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作,而是具有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创新活动。

(二)劳动文化节课程

播种节和收获节是学校以“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为载体,精心设计的劳动文化节,旨在通过节日活动,创设劳动氛围,体现劳动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

劳动文化节每年安排4次,上半年安排在五六月份,下半年安排在十一二月份。播种节需要结合时令进行春耕和秋播,先由师生商议种植蔬菜、粮食、水果的品种,再完成开心农场中班级责任地的开垦工作,最后通过一定的仪式完成播种任务,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劳动光荣的种子。收获节则安排在农作物的成熟期,通过采摘活动和野炊活动来分享劳动果实,体会收获的快乐。

(三)基地日常养护课程

“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实行班级责任制,将翠池、睿智泉、开心农场、野炊区、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气象园等活动场所的日常养护工作以课程的形式落实到每个班级。低年级相对安排简单,高年级相对安排复杂。例如,翠池和睿智泉主要种植了莲花等水生植物,分别饲养了金鱼、草鱼、鲢鱼、乌龟等小动物,学校把这里的养护工作交给低年级学生,要求他们根据“小农人观察记录表”进行持续性的观察和记录。与低年级相比,开心农场和野炊区的养护难度较大。学生要在开心农场认养一块班级责任地并命名,结合时令季节种植玉米、黄瓜、西红柿、青椒、茄子等农作物,轮流开展浇水、施肥、除草、采摘等劳作,做好小农人种植记录;定期对野炊区的灶台进行打扫,并绘制具有地域特色的灶头画,体验煮饭烧菜的劳动过程。

这样的日常养护劳动,主题明确,知行合一。学生在亲历劳动的过程中,直接习得种植、养殖的知识和技能,感受生命的成长历程和劳动之美,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

三、“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的实施策略

“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不但为学生创造了劳动实践的空间,完善学校“农情乡韵”课程体系,也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阵地,转变了劳动教育的理念。

(一)科学设置场地,合理安排人员

为保证劳动教育有内容,有载体,有特色,有效果,校园劳动基地必须对场地和人员进行科学统筹,合理利用有限资源。

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契机,学校将校园东南角的“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进行了“一池一泉(翠池和睿智泉)”“一场一区(开心农场和野炊区)”“四园(百草园、百花园、百果园、气象园)”区域功能划分,以丰富基地劳动教育资源。以“四园”为例,虽然每个园子并不大,但主题鲜明,教育功能明确。百草园里错落有致地种植虎耳草、白毛夏枯草、鱼腥草、车前草、芦荟、垂盆草、井边蕨草等常见中草药,沿着弯曲的鹅卵石小路可以看见介绍中医名家、草药特效、草药谚语的文化墙,学生徜徉其间,可以观察研究中草药的药性药理,加深对我国悠久的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百果园栽种着桃树、梨树、金橘、柿子树、枇杷树、樱桃树、石榴树等果树,可以见证每一棵果树从开花到结果的生命成长过程。百花园种植了蝴蝶花、向日葵、薰衣草、含羞草、昙花、兰花、凤仙花、菊花、铁树等花卉,通过种植、观察、探究,感受劳动能创造美。气象园可以观测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气象信息,是进行气象教育、环境教育的载体,学生由此体会到劳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社会责任感。科学合理的场地划分,使“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的教育功能变得立体而多元。

为保证“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的顺利运行,学校需要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下设园主1名,分区负责人各1名,指导教师若干。园主由在种植、养殖方面有丰富经验的退休教师担任,全面负责劳动基地的教师培训工作。园主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向分区负责人和班主任传授劳动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分区负责人负责管理指定场地,做好劳动实践工具的准备,协助指导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指导教师主要由班主任、科学教师、学生家长和农业技术员等担任,负责日常劳动实践及劳动文化节中协助园主和分区负责人做好指导学生的工作,为劳动教育提供最大的帮助。

(二)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劳动素养

劳动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的过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借助开放的“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优化学习方式,通过主题探究、项目制作、岗位体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1.主题探究,提升实践能力

主题探究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并通过成果分享和交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见图2)。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2.项目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项目制作是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进行设计和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学习方式(见图3)。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手脑并用,融会贯通各类知识,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

3.岗位体验,形成劳动观念

岗位体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基地中模拟劳动岗位,获得劳动体验的学习方式(见图4)。学生通过真实的岗位劳动,发现自己的特长,真切理解劳动的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的感情。

这三种学习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能唤起不同层次、不同特长学生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劳动教育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社会性发展,劳动素养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三)统筹课程时间,发挥最大效益

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教师要适度整合,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时间。不仅要保证每周一节的劳动必修课(课内学习劳动知识和基地劳动实践),还可以把劳动教育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队活动、校园德育活动等进行适度整合,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小农人”校园活动基地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以长短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将周三下午的两节课作为全校性劳动教育课程时间,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劳动科目,以年级走班上课的形式开展学习。此外,劳动教育可以利用大课间、晨会、午间等零散时间实施15分钟左右的短课时教学,还可以组建“小农人”管理团队,以轮值的方式组织学生利用放学后、周末、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去“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开展日常养护,见缝插针地开展劳动教育。

四、“小农人”劳动基地的评价机制

为保证“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制定评价标准。

(一)学生评价,重在过程

学生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在过程,强调亲身体验,激励学生成长。学校利用宣傳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不定期发布学生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展示劳动成果与技能的机会。每学期末,学校根据学生表现,从“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学习技能、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五个维度,评选出“小农人实践之星”(见表2)和“小农人先进中队”。这些劳动榜样会成为“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的指导员、示范班,带领低年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形成劳动教育的良性互动。

(二)教师评价,重在发展

教师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先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学校成立的评价小组,对照教师自我评价表,对各班开展的活动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评价,旨在帮助教师总结劳动教育的亮点,分析不足,促进教师劳动教育水平的发展。

(三)课程评价,重在完善

学校不定期召开劳动教育会议,通过向学生和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课程实施情况,如场地调整、探究性活动的选题、种植和养殖的管理等,通过听取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更大发挥劳动教育课程效益,突显学校办学特色。

“小农人”校园劳动基地拓展了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参与劳动实践,进行劳动学习,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茵.“开心农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科学中国人,2016(10).

[2]蒋春霞.家校合一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视界,2019(9).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于城小学   31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