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一鸣
【摘 要】 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时有不同的学习基础,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实现科学分层,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推动学生深入学习、多元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 学习现实;分层教学;学习能力
学生先天存在差异,而在后天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背景、学习经历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差异,迎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设定教学目标,并组織有效的教学环节,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立足学生已有基础,寻找合适的教学起点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等因素都对他们的实际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预设课堂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不能将所有的学生都视为“白纸”,而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现实,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展开适切的教学,这样既能节约教学时间,又能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困惑处,使得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时候,我创设一个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面对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用一个数来表示出蛋糕的一半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很清晰地意识到这个数是用来表示“一半”,所以他们搜集脑海中的相关概念,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学生提出可以用“0.5”来表示,因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这个数,知道0.5表示半份。还有学生直接说出“二分之一”,由此,我与学生一起认识这个新认识的数,包括分数的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以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表示什么含义。学生的学习自然展开,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进入本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分数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有些学生已经从其他渠道获得了一些分数的相关知识,所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来促进学生对分数的深入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他们的学习更加侧重于领悟而不是接受和模仿。
二、立足学生认知能力,展示不同的学习路径
学习者的认识能力不同,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自然有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机会,而是将自认为比较简单的方法强加于所有学生,那么可能有部分学生会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他们只能囫囵吞枣、机械模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让学生经历不同的路径去获得知识,促进学习的融会贯通。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我将用小棒搭出三角形的图示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先数一数搭成1个、2个、3个……三角形需要的小棒根数并填表,然后想办法表示出搭出a个三角形需要的小棒的根数。学生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有的学生结合图示找出规律:只有第一个三角形需要用3根小棒,其余三角形都有一根小棒是跟前一个三角形共用的,所以用3+2×(a-1)来表示需要的小棒根数;有的学生认为每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但是其中有一些是共用的,这样可以用3a-(a-1)来表示小棒的根数;还有学生发现只要将第一个三角形中左边一根小棒拿去,其他所有三角形都是2根小棒,这样可以用2a+1来表示小棒根数。在交流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循着发言学生的思路去理解,发现这些思路都是可行的,但是在比较中发现最后一种思路是最简单的。
三、立足学生知识结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知识结构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分层教学的理念,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对于一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要推动学生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建立相对稳固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探索和与积的奇偶性”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探索了一些数相乘时决定积的奇偶性的实际因素,结合学生的思考,我引导学生找到这个规律背后的原因,随后我引导学生探索了加法中和的奇偶性的确定方法,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然后展开小组交流,在集体展示的时候,学生分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想法,我再根据学生小组研究中没有考虑到的要点进行了点拨,让大家对于加法算式中和的奇偶形成了有效的判断。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之际,我将古代数学中的幻方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介绍了相关的规则,只有极少数学生找到了答案,但是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一定会从更多的渠道去展开研究,这对于推动他们的数学学习是有效的。
总之,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现实,展开分层教学,以此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刘佳.基于分层教学法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56.
[2]米英.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亚太教育,2019(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