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学生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20-08-26 07:42谢欣朱明艳梁冠强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中职学校

谢欣 朱明艳 梁冠强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技能抽测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提出在中职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相衔接培养的基础上,依据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完善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学生技能抽测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中职学校 技能抽测评价 指标体系 校企共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B-0074-03

餐饮业已经成为拉动消费、吸纳就业、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以餐饮产业结构升级、酒店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针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多层次需求的情况,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明确发展方向,促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有机融合,以培养适应餐饮业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

一、中职学校学生技能评价现状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希望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沟通,而不是像听从指令的机器。因此,反映到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上,应当明确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但部分中职学校的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阶段,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导演”的角色指导、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但传统化的标准试卷考核,无法衡量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考核效果不高。既不能满足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又激励不了教师,也激发不了学生,不符合企业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的考核评价机制落后,方式简单武断,背离了以人为本、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与正确剖析自我、改进自我的能力。

考核不能只着眼于眼前,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而且更应放眼他们的未来。通过测评了解学生需求,发现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促进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是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的前提和保障。这既要有共性指标,又要有“量身定制”的差异化指标。要把考核内容细化、量化为针对性强、可操作的系统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和谐、民主、良好互动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变被动为主动,从客体变为评价主体,使评价结构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中职学校学生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方向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岗位的需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合理化地解决综合性问题。中职学校对学生的传统评价重知识轻能力,以书面考试评价方式、书面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学业水平为主,判定方法单一、模式单调、简单片面。由此可见,在考核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时,应该用综合的思维去思考、判断教学中的学习任务,去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职业能力。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为切入点设置专业课程,将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遵循基础性与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原则,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循序渐进地习得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获取分析信息和自主学习等能力,为专业技能实践、跟岗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根基。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由校、企、行多方协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多点考核方式。采取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及节约能源、爱护设备、提高服务质量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构建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改革以学科型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促进建设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传统师资队伍建设渠道,聘任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以改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培训专业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指导能力,以提高教师综合职业能力。

三、中职学校学生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策略

我们通过对南宁、桂林、柳州以及广东、上海等地的行业、企业、中职学校进行调研,了解这些学校技能抽测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情况,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专业人员对学校技能抽测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进行论证。

(一)突出四个转变

一是教师角色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教授者,而且应该是设计者、导演。二是教学模式转变。将由学科结构体系向工作过程体系转变,促使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教学法转变。三是教学场地转变。建设与企业工作现场相接近的学习工作站,使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相一致,即建设兼有理论教学、小组商议、试验验证和实际操作于一体的教学场地。四是评价方式转变。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类型,灵活选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采用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相一致的考核评价形式。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校、企、行、研究机构等多方社会组织一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主导的学生考核模式。更注重学生能力的考评,倾向学习过程、工作现场的考核。

(二)实施三个结合

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着重过程评价,搞好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成绩分为理论成绩(平时成绩、段考、期考)和实操成绩。校外以企业评价为主,根据企业的岗位考核准则,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及对企业的贡献等进行考核。

课程考核与认证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价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形成较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为促成学生“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将一些双证课程进行置换,当学生取得某项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申请免修相应的课程。

课程评价突出理论学习与技能练习相结合。过程评价突出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即评价贯穿每一门课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做好单一工作任务评价与综合技能鉴定,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高超的技能。

四、完善中职学校学生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一)制定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大师工作室”对接企业、联动行业的平台优势,以国家技能大师领衔,以校、企、行共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性地构建“校企行三制,旺进淡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校、企、行育人的主体作用,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三赢局面。“旺进淡出”推进了产教融合,“多岗轮换”实现了工学交替。“成果共享”拓展了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理论,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使工学紧密相融。

(二)构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为切入点的课程体系

从解决餐饮行业人才供需矛盾出发,紧跟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在大师引领下,构建烹饪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人才与企业岗位精准对接。通过推进工学交替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三提升育人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三)按照人才培养标准构建校、企、行多方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实施“一县一品”工程,为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内涵、加快企业更好发展,同时也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服务社会能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构建校、企、行三方互惠共赢、利益倍增的利益共同体,开创校、企、行深度合作的新模式,构建新的评价机制。

(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

学校的烹饪专业在专家指导、教师的努力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地方性、特色性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教材以培养目标为切入点,明晰烹饪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以职业技能为结合点,确保烹饪人才与社会职业有效对接;以课程体系为关键点,通过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精准实现培养目标;以教材开发为落脚点,解决烹饪专业文化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设置重复、烹饪技能课交叉、职业技能倒挂、教材内容拉不开层次等问题,使之更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

餐饮业的发展需要科教兴业,人才强业。产业转型升级使企业普遍面临用工压力,人才也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就迫切需要中职学校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研究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学生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搭建校、企、行共育平台,确保学校为企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提高企业员工职业素质,增强企業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艳芳.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谢文彬.转型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3]闵建杰,李承钧.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J].职教论坛,2015(3).

[4]严先元.学习评价的理论、方法、技能与运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 .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中职学校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