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资源发展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

2020-08-25 01:50杨燕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材资源部编版语用能力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教材文本资源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提出通过陌生化词语关注创意表达、通过特殊化句式感受精准表达、通过别样化结构形成整体构思、通过多样化视角促进多维表达的教学建议,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部编版 教材资源 语文素养 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114-02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部编版教材编选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每一篇课文都有编者鲜明的编排用意,这就需要教师准确解读,挖掘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通过陌生化词语关注创意表达

词语是文本语言的基础性单位,真正优质的词语应该是有温情、有质感、有色彩的。作者语言表达的功力,往往就在于对一个个词语的考量。真正善于表达的作者并不会依照常规性思维来遣词造句,而是在把握现象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呈现。因此,在对文本语言进行体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原作者表达的思维特点,探寻作者的表达技巧。

比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描写春天树木长势旺盛:“抽出嫩绿的枝条。”在这里,作者没有用常规性语言“长”来形容“嫩绿的枝条”,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了“抽”字。这看似只是更换了一个动词,实际上却是作者思维智慧的彰显。如何让学生也能感受到作者用词方面的创意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其他的动词,如“冒出”“探出”等代入句子中反复品味和体会,从中感受到虽然这些词语也极具动感,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但与课文中的这个“抽”字相比,却还是显得不够灵动、有创意。经过对比,学生发现这个“抽”字就如同有人在树干上捏住了枝条冒出来的头,然后直接将其快速地拉出来一样,展现了生长的速度之快,契合了文本表达的中心。其他动词虽然也极具动感,但都没有能够将生长的速度生动地展现出来。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看似“陌生”的词语,并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融合自己的认知和解读,才能更好地体会课文中词语的创新性,进而为学生储备新鲜的词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特殊化句式感受精准表达

词语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单位,而句子则是承载语言的重要载体。即便是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所呈现出来的表达效果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学会抓住教材文本中一些看似不符合常规的句式,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精准和句式结构的规范,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精准表达。

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就有不少独特性、特殊化的语句,彰显了作者梁晓声过人的表达智慧。如语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句话很多学生读起来就觉得与众不同,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又说不出来,这里就需要教师的相机点拨。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你来写,你会怎样表达?”引导学生依照常规思维将这个句子还原为常规性语句。经过对比,学生不难看出,作者主要运用了句式倒装的方式,并且将“我的母亲”连续后置。然后,教师继续将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引领,让学生感知这种句式倒装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并认识到这种倒装的句式便于将母亲的状态以更鲜明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我的母亲”的连续后置,更将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展现出来,充分展现了作者当时内心情感的复杂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内容还是那个内容,但是作者运用了异于常人思维的表达方式,能给读者更加鲜活的認知,教师如果抓住这样的教材资源引领学生理解和品味,就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精准表达的妙处。

三、通过别样化结构形成整体构思

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对文本的关注不能仅仅局限在词语、句式、句段上,还需要着眼于全篇,充分关注、解读文本结构和层次。事实上,结构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就如同人的骨架。一个人的骨架状态往往决定了其在形态上的整体美感。对于一篇文章而言,也是相同的道理,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智慧和结构设置能力,更是作者自身风格的展现。为此,教师要以文本作为范例载体,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储备,使学生从整体视角充分地认识文本内容。

比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结构设置就尤为鲜明。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先是展现了故事的主人公闰土在少年时代英姿飒爽、健康阳光的形象,让读者开篇即先对闰土形成勇敢、干练、机智的认知。此外,作者还借助于“深蓝”“碧绿”等表示颜色的词语,营造出浓郁的童话特色,展现了多维度的故事情境和氛围。这样的开头方式在小学课文中是极其少见的,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置与安排呢?教师可以将这篇选自经典小说《故乡》的背景与文本资源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少年闰土》是《故乡》中插入的片段,主要展现了闰土少年时期的生活状态,从而与后来步入中年的闰土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深刻地揭示社会制度的黑暗以及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因此,该文作为一篇回忆类文章,并没有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我”与闰土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展现出来,而是在开头将少年闰土的形象进行了集中性、典型性再现,渲染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好画面。借助这样的画面与即将出场的少年闰土形象以及之后的中年闰土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引发了读者内心强烈的共鸣。这样引导学生关注别样化的结构设置,能使学生不再将思维局限在固有层面上,而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四、通过多样化视角促进多维表达

素材相同,结构相同,但叙述性视角不同表达的效果就有可能完全不同。所谓叙述性视角就是指在叙述性发展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倾吐和表达的角度。由于叙述视角与文本的词语、句式和结构等显性元素不同,是蕴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没有直接浮现在文本的表层,因而需要教师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审视,必要时还要对视角进行切换,使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更充分地感知叙述视角对于文本创作的影响。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为例,虽然课文所讲述的故事较为简单,但所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些复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所描述的是杜处士与牧童之间的故事,但评论的却是著名画家戴嵩的一幅画。作者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以一个客观的第三者的角色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并最终得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哲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故事中所蕴藏的哲理,以及创作视角的价值,在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时,笔者让学生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1.从作者苏轼的视角,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呈现,人物的刻画和内心活动就可以更加鲜活地呈现出来,而得出的道理也可以从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出发。2.从杜处士的角度来讲述,对故事中小孩的表现做进一步细化。3.从小孩子的视角来讲述,将自己如何判断这幅画存在的问题过程展现出来……学生从不同的叙述视角进行理解,有助于形成不同的认知体验。

部编版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重视教材的例子作用,挖掘教材资源,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作者简介:杨燕(1977—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教材资源部编版语用能力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挖掘教材资源 提升作文素养
野菜文化资源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中的应用探索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