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忠友 陈吉棠
【摘要】本文针对百色市中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学习动机缺失、学习兴趣普遍低下等问题,从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因素和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两方面分析问题成因,论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提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提升学生的外语教育民族文化意识,从外语教育文化视角出发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创设特色课堂等建议。
【关键词】多民族聚居区 英语教学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014-03
百色是革命老区,是壮、瑶、苗、彝、仡佬、回、汉等多民族聚居地。近二十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和先进地区支援下,百色市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比,义务教育段英语教育水平持续低迷,存在着优秀师资匮乏、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学生学习态度和成绩欠佳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笔者基于充分调查,着力从文化角度探讨百色这个多民族聚居区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情况给出应对建议。
一、百色多民族聚居区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
百色市东连南宁,西接云南,北邻贵州,南毗越南,是一个拥有十县一市一区、正在崛起的革命老区,现有中小学生50余万人。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对百色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他们的英语学习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习动机缺失
百色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学习动机缺失,主要表现为:有的认为自己将来不会到大城市谋职,在本地就业不会用到英语,说英语显得很“另类”;有的认为自己将来不会报考外语专业,不必在英语学习上白费劲;还有的没有进一步求学的打算,觉得读书不如尽早外出打工挣钱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人对某种事物的心理向往。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没有动机驱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激活和保持。
(二)学习兴趣普遍低下
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男生尤其“无所谓”。突出表现在:课堂上,要么“静悄悄”,要么“乱哄哄”,学生参与度不高、随便应付、注意力不集中,任凭教师怎样启发、引导都收效甚微。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另一种表现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动机往往有密切的联系,兴趣引发动机,动机驱动兴趣。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动机,学习兴趣低下就不足为奇了。
二、问题分析
(一)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不佳,学与教双方都有问题。
1.學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因为存在“学习英语没有用处”“多读书不如早打工”的思想意识,而对英语学习普遍抱有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这又导致了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欠佳,进而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2.教的问题。在百色这个多民族聚居区,教的问题尤其复杂。这与百色市长期以来积淀的英语教育问题有关,涉及教育管理和英语教师素质等诸多问题,且成因复杂。
我们先来看两组数据。据2016年百色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晒课(share course,即“分享课程”)数量统计,语文有1544节,数学有1291节,而英语仅有67节;在百色市推优课中,语文有80节,数学有77节,英语仅有12节。综上,无论是晒课数量还是优课数量,英语学科都远远逊色于语文和数学学科。
此外,英语教师奇缺也是突出问题。在百色市,小学甚至初中英语教师普遍紧缺,经济相对落后的几个山区县更是难招聘到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校任教。为保证开足开齐课程,不少学校只能安排懂一点英语的其他专业的教师跨学科执教英语,“半桶水”的教师难以满足学生“一碗水”的求知欲。这种现状,导致不少学校在英语教学上出现了“两难”的困局:如果按课程标准和常规的教学进度施教,多数学生会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干脆放弃英语学习;如果降低要求,则无法达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该学段规定的教学要求。结果是,无论学校如何选择,都只能眼睁睁看着学生的英语学习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百色市多民族聚居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兴趣不高,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然而实事求是地看,在这两种因素背后,还有一个隐形的文化推手。
(二)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分析
百色市的多民族聚居区有老、少、边、远特色,这里的文化有优秀成分,也有落后成分,前面提到的“学习英语没有用处”“多读书不如早打工”的思想意识就是落后文化意识的表现。落后的外语教育文化意识是现代外语教育文化认知的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积极的外语学习价值观的建立,并会对他们的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在百色市的一些学校,这种影响的一个显著表征,便是学生的母语仍是日常交流中的第一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只是出现在课堂中。尽管学校都在采用汉语教学,但受深层次文化意识影响及同乡环境的共同作用,不少学生课余交流仍然使用本民族语言,导致了如下“特色”问题:一是“汉语关”“英语关”问题,这是显性的、表征性的问题,表现为民族语、汉语、英语三语交错迁移,导致学生在汉语运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读音、词义辨别与词序结构上的认知混乱;二是学生中存在的“英语难学”心理,表现为在英语课堂中不积极参与英语学习活动。此外,学生家长也不太支持孩子学英语。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管英语学习的主观因素在学生,但从根源上看,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深远,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从教的方面去寻找,通过社会与学校的齐抓共管,全方位解决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与兴趣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改变固有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积极为他们创造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慢慢引导他们明白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发现英语学习对开阔视野、促进自身发展,最终改变人生的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改善学生的外语教育民族文化意识
文化学理论告诉我们,社会上的一切现象归根结底是文化现象,而文化现象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是影响他们英语学习动机建立和兴趣激发的主要因素,而改善学生的外语教育文化意识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从社会角度看,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多民族聚居区的英语教育提高到振兴民族文化教育的高度,不要简单地认为英语课程的开设只是上级政府和教育部的行政要求,更不要认为英语知识在多民族聚居区因缺少使用场所和机会而可有可无。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在学科教学活动开展方面进行专门的资助和政策扶持,还应在舆论宣传上、在英语实践平台建设上多下些功夫,真正把英语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作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基于百色英语教育的现实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可从校本教材编写与使用方面做些务实的工作,将民族地区的优良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英语课堂教学与英语课外活动的重要课程资源,如壮族的“三月三”以及民族体育等内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无疑是有益的。
从学校角度看,各中小学要把英语课程的开设看作是多民族聚居区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把英语学科教学当作是帮助学生冲破狭隘民族文化、培养国际文化意识的重要举措。学校还要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联系,培育家庭的国际文化意识。调查显示,32.5%的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英语学习很少关注,甚至有“外语无用”的想法。而家长的这些想法会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学校,包括班主任和英语教师都要帮助学生家长消除狭隘的民族文化心理,建立良好的外语教育文化意识,让家长切实支持孩子的英语学习。
(二)从外语教育文化视角出发,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施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调查显示,目前百色多民族聚居区的英语教师队伍虽然已经得到了充实、加强,但从英语学科教学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英语师资仍然不足。有些边远乡镇,一所学校只有两三位英语教师,他们要负责整个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多民族聚居区的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应从当地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采取多渠道、低门槛方式招聘英语教师,“先进去、再提升”,广纳英语人才、留住英语人才,满足当地对英语教师数量上的需求;二是依据英语学科的特点,高度重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為英语教师创造学习交流、专业提升、教研创新的机会,并在职称评定与评优评先的政策层面为英语教师创造条件、适当倾斜,用实际行动将英语学科和英语人才重视起来;三是采用灵活的政策,充分发挥现有英语教师的作用,比如鼓励在城镇工作的优秀英语教师到多民族聚居区学校支教、与当地英语教师结成业务帮扶对子等,做到英语优秀教师的资源共享,促进全市英语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四是注重培养本民族英语教师,有效遏制民族地区“留不住”英语教师的现象,为学生英语学习赋予持久不衰的正能量。
(三)创设特色课堂,努力创造更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
多民族聚居区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创新,而且必须基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知识需求、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英语课堂教学适时适量融入民族地区“乡土教材”,推行民族语、汉语、英语“三语”结合教学模式。多民族聚居区学校目前的英语课堂环境相对脆弱,加上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使得英语基础原本就薄弱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敬而远之,而适当融入“校本教材”(或“乡土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在多民族聚居区,不少学生在民族语环境中长大,对汉语不太熟悉,对英语更加陌生,采用“三语”结合模式实施英语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拉近民族语言与英语之间的距离,学生不仅听得懂、学得进,学习兴趣也容易慢慢培养起来。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让学生同时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内心认同和行动上的自觉接纳。
总结实践中“三语”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在课文讲解时恰当使用“三语”结合模式,比如讲到壮族传统文化中的“抛绣球”,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英语“throw an embroidered ball”或“choose a husband by throwing an embroidered ball”;然后让学生用壮语说出“抛绣球”,最后教师将三种语言写在一块做形、音、义的对比。二是在课堂活动设计中采用“接龙”方式,注重“三语”(或“多语”)匹配。比如,教师将壮族节日“三月三”用英语写在黑板上,让三组学生(如有其他民族学生参与可为“四组”或以上)用接龙的方式说出来或写出来学过的节日的英文表达、对应的汉语、壮语或其他民族语,哪组说得多、写得多,哪组就获胜。又如,教授英语单词die,壮语用dai表示死亡,与英语的发音类似,教师把英文die写在黑板上,让壮族学生接龙写上发音类似的壮语dai,再写出汉语意思,同时也让其他民族学生搜索与本民族语言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英语单词并接龙,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实践证明,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三语”或“多语”结合模式有利于学生将本民族语言即时、合理地融入英语学习过程中,以汉语为“桥梁”,从容地在三种语言之间进行切换及迁移,进而学会用英语进行正确的表达。
2.学校和教师在基本遵循英语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努力做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体现“因材施教”思想。学校或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以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别评价。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分层教学”有新鲜感,并在内心有一种隐隐的期待。可以推测,在民族聚居区学校推行“分层教学”不仅具备现实条件,而且非常必要。但是这个“层”如何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受相关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启发,结合调查时学生的反映,我们认为,实施“分层教学”要注意三个阶段的分层操作:首先是在第一阶段给学生分层,分层的主要依据不局限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還有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态度,建议采取学生“自愿站队”“随时流动”“分等评价”的做法,让学生自己选择所应归属的层级并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提出层级变动的要求,万不可由教师按照学生的分数高低进行分层,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其次是在第二阶段实施分层教学,不同层级的教学时间应相同,只是教学方式与评价要求有别,目的是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最终实现“消层”,大家都能站在同一个“起点”冲向更高的学习目标;最后是第三个阶段的学习评价,建议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评价指标要有适当区别,要设计合理并具可操作性,以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评价的客观、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发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3.将爱融入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说教育需要爱,那么多民族聚居区学校的英语教育更加需要爱。分析多民族聚居区英语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不难发现,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爱得还不够执着、不够深沉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我们认为,多民族聚居区的英语教师对学生的爱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拥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乐意扎根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其二,尊重学生、爱生如子、盼“子”成才,真正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时时处处显示出充分的关爱情怀;其三,热爱本职工作,注重专业成长。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体,教师只有热爱教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断通过教学研究提升自己的执教水平,方可“用爱托起大山儿女的希望”。
面对多民族聚居区英语教育的不利现状,百色老区的教育人应同心同德,打好一场英语教育的“精准扶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覃德清.中国文化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小玲.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7(19)
[5]王龙艳.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听说学习兴趣与应对策略探究——以南昌工学院一年制少数民族预科为例[J].校园英语,2016(29)
[6]周莉.如何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校园英语,2015(24)
[7]周江娥.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浅析[J].新课程(小学),2014(12)
[8]刘韶华.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国内外研究概况[J].教育现代化,2017(16)
作者简介:姚忠友,广西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陈吉棠,广西防城港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