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到张祖庆老师的新书《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书中,祖庆老师从自身经历讲起,点破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三个阶段的成长路径:“职初教师踏踏实实学技术,骨干教师认认真真积经验,卓越教师风风火火做课程。”可谓“一语道破天机”,也阐明了教师从职初迈向卓越的成长变化。
从“克隆”到创造
祖庆老师说:“ 年轻老师要学会‘克隆名师课堂。模仿,是学习本领极为重要的途径。”
在他的职初阶段,他把“克隆”这一技术做到了极致:“每次上课前,我都努力抄一到两遍课堂实录,再把课堂实录压缩成教学设计,把每一个环节要点,写在书上,把一些画龙点睛的评价语,抄在书上。遇到模仿砸了,便进行‘复盘,琢磨究竟是哪个关键环节出了关键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于是,找机会再上一遍;一遍不行,再上一遍。”
抄写、压缩、梳理、熟记、试上、反思、再试上、再反思……我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无眠的夜晚,那一页页满满的笔记,那一堂堂“以假乱真”的课。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就是这样扎扎实实,职初老师才能踏踏实实地学到本领。
我也很喜欢模仿名师课堂,听到好玩、有趣的课,也会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嘗试一番,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我本以为学情各异,原来真正的原因是没有像这样下足功夫。正如祖庆老师所言,“惊喜,其实是努力到无能为力之后的水到渠成”。当模仿名师课堂已近乎以假乱真时,你可能就成长为骨干教师了。这时你可以尝试“同课异构”。这是一种方式。祖庆老师告诉我们,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作为观课者的身份,细致琢磨执教同一课的名师的课堂实录,寻找其中的异同点:文本解读的异同、目标制订的异同、课堂实施的异同、课堂理答的异同、教学智慧的异同……求同存异,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板块的推进……“只有这样,‘同课异构才能通过‘看点去‘看见,才能获得更多的启迪。”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脑洞大开?还不止这样,你还知道“异课同构”吗?祖庆老师是这样支着的:
一是专注群课。围绕同一位名师不同的课,研究他的课堂共性。“透过一群课的研究,触及‘道的内核。”二是
琢磨“类课”。研究同一体裁(或类型)的不同的课,古诗、小说、散文、非连续性文本……一类一类地研究,把握这一类课的教学规律。三是
尝试“比课”。研究不同名师对同一篇课文的精彩演绎,充分比较、思考、辨析、提炼。还可以自己再创造,和名师“对对碰”,寻找语文之道。
祖庆老师说:“年轻教师,起步阶段,适合‘同课同构,在反复模仿中学步;骨干教师,适合‘同课异构,在与别人的对比研究中,增长教学智慧;迈向卓越的教师,可以多一些‘异课同构,在系统研究中,改造心智模式,形成独特风格。”这样清晰的成长路径,你看明白了吗?
从繁复到简约
书中,祖庆老师提及他两个朋友的公开课教案,分别是6000多字和8000多字。这并不奇怪,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执教者费尽心思,预设充分,一字一句都翔实记录,这不是顶认真的教学姿态吗?注意,祖庆老师强调说,这两位“千字教案”的朋友都教书近20年了,并非职初教师。
他还列举了薛法根老师《匆匆》一课的教学设计,连同目标,不到300字,清清楚楚一条线。
他又说到自己的公开课教案,越写越短,有时干脆不写。
这是三种教案形态:无比翔实的教案、重点突出的教案、越来越短的教案。这对应着三个不同阶段的教师。
教案越短越好吗?非也!祖庆老师建议职初教师要写详案,要注意“环环紧扣,步步周全,语语推敲”,这是职初教师“入格之必修课”。
教案一直都这么满满当当好几页,好吗?非也!祖庆老师建议骨干教师要慢慢减少教案的文字总量,用板块式备课,写清楚主问题和师生主要活动,教案适度留白,便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他说:“好的教案,大抵是脉络清晰、疏可走马的。”
迈向卓越的教师,教案都特别简单,是不是真的很轻松?非也!他们把更多的功夫下到课外,“对教材系统梳理,对学生深入研究,对课堂精准把握,对学科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实现“教案在心中,学生在眼中,策略在手中”。就像祖庆老师自己,把每一节家常课当公开课认真上,把每一节公开课当家常课从容上。
努力改变,从教案形态开始!
从“入套”到“出套”
祖庆老师说起自己在全县教师面前的第一次亮相,这一次亮相就赢得满场掌声,还得到了教研员、外校校长的青睐。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为了这一次精彩亮相,祖庆老师可谓是“处心积虑”:提前两三周就着手准备,找来和评课主题相关的系列文章,一篇篇阅读,一段段摘抄,相关文字抄了整整一备课本,积累了很多案例和策略;搭建好3000多字的评课框架,还把其中的主要观点背得滚瓜烂熟。听课时,把上课环节填进评课框架,一篇华丽的评课稿就诞生了。怪不得他能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原来是做了200%的努力。这是不是一个可学习的套路呢?职初教师,你找到学习的榜样了吗?
做教研员,一听完课就得评课,没两把刷子可不行。你猜他怎么着?听课前,早已研究好教材;听课时,记录下教师的对话风格,及时梳理关键词;听课后,建构“如果我来上这节课”的思路。发现亮点,提出建议,大胆建构。骨干教师,这也可以成为你的评课思路!
对于迈向卓越的教师评课,祖庆老师说,那就不是“评课”了,而是“聊课”:上课者、听课者甚至学生,坐在一起,围绕核心的话题,聊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肯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评课者就以“学习共同体”的姿态出现,彼此成了对话者。
别小看聊课,看起来很轻松的氛围,但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给出回应、呈现观点,并非易事。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般。聊着聊着,就聊出了智慧,思考也将走向深处。
(柯晓珊,福建省厦门市天安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