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歌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建设诗歌课程,让诗歌融入儿童的生活,为儿童的诗意人生奠基,是教育的美好追求。让诗歌教学从课堂走向课程,应该迈出四步:一是在内容上,沿着教材往前走;二是在时间上,沿着“四十分钟”往前走;三是在方式上,沿着阅读往前走;四是在空间上,沿着教室往前走。
关键词:儿童诗歌教育诗歌课程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基于跨界融合的诗教活动课程实践与理论研究”(编号:Bb/2018/02/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是诗的国度,人们以诗言志,以诗传情。诗性文化倡导者刘士林教授说,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精神方式是诗学,文化基因库是《诗经》,精神峰顶是唐诗。诗歌渗透、积淀在人们的生活中,甚至影响着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的历史命运。无数爱诗的人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拥有了诗,就像拥有了魔法袋——你放进自己的生活,它给你全新的天地。
今天,我们要让诗歌教学从课堂走向课程,成为儿童的生活方式。下面以海门市实验小学“诗韵童年”课程实践为例,谈谈诗歌课程建设的“四步走”。
一、 沿着教材往前走
读诗,是爱上诗最初的理由。当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大大增加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越来越受重视。我们认为,教材中每学期编排多首古诗词和儿童诗,是为了激发儿童读诗的兴趣,教给儿童读诗的方法,为儿童打开一扇张望诗歌世界的窗户。但这并不是说儿童只要读这些诗就够了,我们还要研究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语言学习能力,科学拓展儿童诗歌阅读内容,让儿童与更多经典相遇。
(一) 有机整合,适当补充
我们发现,除了教材要求的古诗,儿童一个学期积累10首左右的古诗并不是难事。我们秉持由浅入深的原则,分两个阶段补充古诗诵读内容。第一阶段为一至三年级: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必背的75首古诗(去掉教材中已经选编的),由简到难,合理分配到六个学期。表1所示,就是二年级的古诗词诵读目录(其中打★的是75首以外的)。第二阶段为四至六年级,对前阶段掌握的古诗复习巩固,并适量补充经典古诗。表2所示,就是五年级古诗词诵读目录(其中打★的是75首以外的)。
(二) 师生同勉,自编读本
除了古诗词,我们还自编晨诵读本,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现代诗。这样的晨诵读本有两种:一是学校发动全体语文教师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儿童喜欢的诗歌,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为主题,自编的晨读读本《四季牧歌》;二是鼓励学生独自或几人一组,在家长、老师帮助下,从报刊、名家诗集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诗歌,汇集成册,再取个好听的名字,如《星星草》《童心溢彩》。前者是教师睿智的指引,后者是儿童创造的成果、童年开出的花。
二、 沿着“四十分钟”往前走
诗歌内容增加了,但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保证诵读效果,如何减轻学生负担,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我们认为,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拿出课时进行专门的诗歌学习是不切实际的。但鲁迅先生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我们开动脑筋,利用早晨十分钟、课前一分钟等“边角料”时间,见缝插针地进行诗词诵读,并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一天一首小诗
我们要求语文教师每个星期至少利用两到三次晨读课时间,带领学生诵读一首小诗。教师们纷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一天一首的小诗诵读得有声有色。低年级,把古诗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中高年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当小老师,轮流领学。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往往会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着手准备:查找资料,询问同学和老师,做好记录,写好讲稿。开讲前,他们在小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自己要讲的古诗,在古诗旁配上精美的插图,有的还做好PPT,在老师与同学们的期待中隆重登场。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诵读了诗歌,还充分培养了学习诗歌的能力。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当小老师的难忘经历,诗歌诵读走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學习,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二) 一周一曲古韵
“一首好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是一段情。”要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学生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一首诗的诗情画意,教师必须对诗歌有深入的钻研,教学时也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每天如此,对教师来说负担重、要求高,似乎有些可望而不可求。可是,如果只是机械地背诵与记忆,又怎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不同寻常的美。于是,我们从媒体收集了大量诗歌鉴赏的音像资料,组织教师精心选择,把古诗词编成下课铃。在优美的歌声中,学生跟着吟唱,便在不知不觉中记熟了诗歌,感受了诗歌之美。
(三) 两周一次联诵
古诗词的学习,讲究反复吟诵,温故知新。我们要求每个班级每两周抽出一个早晨,对前面所学的古诗进行复习;同时,提倡用好课前一分钟、放学前两分钟等时间,复习近期学习的诗歌。教室里,学生一首接一首地吟诵古诗,稚嫩的童声、美好的音韵、清越的节奏,让人恍如穿越时空,书香扑面而来。
(四) 一月一次比赛
为激起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我们提倡每个月进行一次比赛。有时会请学生评一评,哪位同学在“每日一诗”中表现得最好;有时,大家比一比,谁背诗最有感情;而学生最喜欢的莫过于“夺星擂台赛”了,选一个平时诵读诗歌较多的学生作擂主,其他学生向他挑战,与他比赛,争当擂主。无论是擂主,还是挑战者,都可以得到老师颁发的“能仁激励卡”。随着擂主不断更换,学生诵读的诗歌也越来越多,对诗歌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五) 一学期一次综合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方向标、指航灯。为让诗词诵读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启用了评价杠杆,督促学生认真吟诵、教师坚持指导。首先,将诗歌诵读作为语文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用背诵、朗读、口语交际等形式,考查学生掌握古诗词情况,并结合平时学习做出评价。其次,组织抽查,了解诗歌诵读推进效果,及时调整管理方法。
三、 沿着阅读往前走
清华大学李睦教授说:“艺术本来就是用来思考的事情,本来就是用来判断的事情。关于艺术,如果我们能有更多的判断,更多的思考,就能有更多的体会,更多的收获。如果我们在艺术面前不再判断,不再思考,那么我们跟艺术的关系也就终结了,我们跟生活的关系不同于以往了。”诗歌是世界文化的宝藏,是一个活矿,是一个富矿。它是一片迷人的丛林,越徜徉其中,越会发现其美丽的风景;它是一片深邃的大海,越潜入其中,越会发现其宝贵的珍藏。从课堂走向课程,我们还应该沿着阅读往前走,让学习方式更为多元,让学生体验思考带来的快乐,让诗性与诗歌的光辉和谐映照。
(一) 从一首诗走向一组诗
首先,改变阅读方式。我们从一首一首诗歌的学习积累中往前走,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沟通课内与课外的横向学习,联结过去与现在的纵向所得,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更多思考,拓宽诗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此,我们开发了系列诗歌阅读主题。春夏秋冬,带领学生跟着经典诗词的韵律,让四季在诗词中分明;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师生共同在诗歌中感受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从“风”“花”“雪”“月”等自然意象,到“亭”“台”“楼”“阁”等建筑景观,再到“送别”“思乡”“抱负”“唱和”等情感交往,大大丰富了诗歌学习的内涵,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比如,“望月”主题阅读,首先,师生共读《古朗月行》《暮江吟》《山居秋暝》等诗歌,感知月亮是“美的使者”;然后,通过对《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等的探究,发现月亮是“情的纽带”;紧接着,通过追问“为什么人们喜欢用月亮表达情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后,结合《春江花月夜》感悟月亮还是“哲思的依托”,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这样的主题阅读,把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把缕缕文思引向深入,实现“1+1>2”的化学效应。
(二) 从读诗歌到读诗人
了解和研究诗人,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中高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诗歌,可以开设人物研究课程,研究中外诗人。针对不同的诗人,设计不同的目标,确立不同的研究方案。表3所示,就是五年级诗人研究课程的内容规划。
收集并阅读诗人的作品;结合诗人生平,研究诗人“乡愁”系列诗歌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了解诗人其他诗歌,感受诗人丰富精彩的一生
以苏轼研究为例。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确定了“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的书画成就”“苏轼当官”“苏轼与乌台诗案”“苏轼是个美食家”“苏轼轶事”等多个小课题,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研读作品、交流补充等方式,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苏轼,进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文字,或在班级交流,或到学校“能仁大讲坛”开讲。在2015年“南通市小学语文特色学校展示”活动中,学生汇报苏轼研究成果,得到普遍好评。如今,诗人研究成为很多学生的爱好。2018年暑假,五(2)班吴季桀同学把自己对唐朝诗人的研究写成《走近唐朝诗人》一书,五(4)班张祎瑞同学则写出杜甫研究文集《清唱》。作品虽然稚嫩,但对诗歌的热爱、对诗人的崇敬、对研究的兴趣,已如一颗种子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三) 从阅读别人到创作自己
儿童自发编创的儿歌虽然零散,但隐含儿童潜意识中感兴趣的动作、事件和想象。我们应该给儿童一个平台,让他们用纯真的语言表达诗意的心灵。为此,学校开设“儿童诗课程”,将儿童诗阅读和创作有机结合,培养语感,唤醒诗意。表4所示,就是四年级的“儿童诗课程”规划。
著名诗人赵丽宏说:“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这是诗歌最基本的标准,但又是诗歌最高的要求。”怎样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呢?首先,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寻找内容贴近儿童生活,篇幅短小,表达有趣,立意新颖的诗歌。诵读中,让儿童感受诗歌的内容美、形式美,发现诗歌创作的密码。其次,我们创设情境,带儿童走进大自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动手、动心。人们都说“儿童本身就是诗”,他们用诗性的心灵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诗的语言汩汩流淌,给了我们无限的惊喜。
你给儿童多少空间,儿童就会给你多少精彩。一首首诗从学生的心间流出,有的充满童趣,轻盈灵动;有的憨厚纯朴,大巧若拙;有的深刻隽永,蕴含哲思。我们收集学生作品,定期在教室张贴,或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发布,供大家学习欣赏。以四年级为例,双月出一期《童心》诗报,在年级展示优秀作品;还利用校报《太阳花》出一期童诗专刊。学生写出优秀作品,积极向报刊投稿,品尝成功的喜悦。四(3)班陈悠然同学还将自己写的诗歌编成了诗集《悠然穿越古韵》。
四、 沿着教室往前走
詩歌的学习与展示,不应只在小小的教室里。生活无处不诗歌,走出教室,诗歌的空间更广阔。
(一) 诗歌微课,诗是共同的爱好
当下,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更多便利,也让诗歌学习越过教室,越过老师,成为时时刻刻的存在。我校为提高诗歌学习效率,开发了诗歌微课,把一首首古诗、儿童诗制作成微课,通过新教育App、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推送。网络微课短小精练,便于传播,能实现学习空间的延展、学习时间的重复,让学习更自由、更高效。在传播中,学习群体不再囿于学生,许多家长也被精美的微课所吸引,回忆学过的诗歌,吟诵新遇的经典,诗歌成为更多人的爱好。
(二) “诗词大会”,诗是共同的节日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火遍全国,我校也组织各年级各班举行“诗词大会”。学期之初,教师给出本学期诗歌学习内容,鼓励大家熟记。学期过半,比赛有序开始: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决出高手参加班级“诗词大会”,优胜者参加年级诗词大会。一时间,“点字成句”“飞花令”风靡,大家以背诗为荣,诵诗为美,作诗为乐。
(三) 新年诗会,诗是共同的希望
每到元旦,学校会举行“新年诗会”迎接新年。诗会分六场,由六个年级的师生自主编排,原则上是每个班级都展示、每个学生都上台。师生用多种形式来表现诗歌,有吟诵、歌唱、课本剧、相声、讲述、书画作品等。全校在诗歌的浸润中,迎来新的一年。
(四) 走向社区,诗是共同的家园
我们不仅在学校里教学诗歌,还抓住机会把诗歌送给校门外的人。每年9月,学校都组织“经典诵读进社区”活动,师生编排节目为社区演出,让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感受到诗歌的美好。学校诗歌节目还在海门市“新教育阅读节”“海门市六一文艺会演”等活动中展示,并通过海门电视台播放,飞入了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 刘士林.中国的诗性文化 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N].中国教育报,2006921.
[2]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倪潜梅,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