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感性智慧”,搭建“创美支架”

2020-08-24 09:04朱国忠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童诗美感草木

摘要:创美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更是童诗教学的第一追求。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美感创意力,培养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感性智慧”,需要开发草木资源,倡导参与美学,采用适才适性的创意孵化法,提供轻型的童诗写作支架。如此,才能真正突破童诗教学的瓶颈,实现由直觉教学到科学教学的重要转型。

关键词:童诗教学草木童诗美感创意力

创美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更是童诗教学的第一追求。童诗之创美,需要绿色的能量。因为草木是静止的儿童,儿童是奔跑的草木。儿童与草木有着天然的联系。草木,本身就是自然的创美,有画面与音响,有美感与诗意。童诗教学,离不开草木。在小学阶段,我们需要适时推进草木童诗的创意教学。

一、 指向“感性智慧”的语文项目:草木童诗创写活动

大自然善于创美,富有灵性。童诗教学,需要走进大自然,走进田园,选择学生特别喜爱的植物作为童诗写作的对象。通过投注式观察与跨界式对话,认领型劳作与长线化观照,野趣化旅行与自主化制作,来提升草木指数,增强创美动力,来拓展创美空间。从而让田园变身为童年的游乐场,让草木生长成为诗歌,让草木童诗的写作成为一种绿色的创美项目。

(一) 草木味儿:吸引儿童创美的味道

儿童与草木,有着不解之缘。事实上,儿童对大自然中草木的味道特别敏感。品尝自然美味,是儿童一大爱好。芦穄的清甜,柿子的润甜,桑葚的柔甜,蚕豆的香甜……儿童都会被深度吸引。这舌尖上的美感是感性的、快乐的,最容易激发儿童的游戏精神和创意表达。比如,夏秋季节,汁多味甜、清爽可口的芦穄已经长成,甜蜜的风儿在田野里飘荡,学生循着甜味走进田野,走近芦穄。品尝之后,发现它就是长在田里的棒棒糖,就是绿色的超大型冷饮,于是,就“吃”出了一首诗:

夏天的田野里,长出了冷饮巨无霸,尝一口,凉凉的。

秋天的田野里,长出了大个子的棒棒糖。咬一口,甜甜的。

(二) 草木形色:启发儿童创美的样本

草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仅从形色上表现出来的生命美感与创意便大大超出人类的想象。菊花,竟然有黑色,还有七彩的;芦穄绿色的肉心里,竟然藏着红色的字母与汉字。鸟不宿的叶子,分明就是绿色的圆周率;芦穄的叶子,活脱脱就是兔子的耳朵。是的,草木自有创美,它们都是有美感、懂创新的顽童。对各种植物进行比较式的观察,就不难发现,所有的植物都想成为大自然的唯一,它们都创意十足,都不想重复别人。因此,我们需要研究草木的形色。利用中午的时间,去拜访校园里的各种树叶,学生便有了重要的发现:

桑树举着黑桃来了,构树抱着一捧梅花来了,鸟不宿全身挂着方块来了。

“红桃呢?”“能算我一个吗?”红掌红着脸问。“等一等,我才是正宗的!”乌桕树叶响起了“大喇叭”。“都是一家人!一起来吧!”

对,校园里的不少树木,是扑克发烧友。树木自己长出扑克来,要玩就是现成的。多么有创意呀!创意就在那儿,關键就看你是否有本领引导学生去读懂这些自然生长的书,从中读出神奇的美感、无限的创意,把美感与创意融化成妙趣横生的童诗。

(三) 草木组合:激发儿童创美的魔方

草木组成一个绿色的大家庭。草木之间都是亲戚,都有关联,有时候还走得比较近,形成一个无言的组合。然而,它们之间的关联,对我们是保密的。关注这些组合,努力破译它们之间的语言,或许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对草木组合的秘密做出有趣而美好的解释,就是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草木的自然组合,恰如儿童喜欢的一个个魔方,可以激发儿童的关联思维,激发儿童的创美力。

比如,秋天的时候,一棵狗尾草,紧挨着桂花树生长。狗尾草为什么要在秋天的时候紧挨着桂花树生长,要做桂花的亲密邻居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重新观察,可以找出生命的答案:

狗尾巴草,紧挨着桂花树,她要给桂花挠痒痒。挠出一树的星星,金灿灿的,香香的星星。

再比如,芦穄与丝瓜的组合。丝瓜为什么要在芦穄秆上绕上绿色的电线呢?原来,丝瓜是个出色的电工,它把粗的芦穄秆当成电线杆了:

田里长出了绿色的电线杆,丝瓜电工爬上去绕线,为即将到来的收获节供电。看,电是绿色的,灯光是甜味的。来,吃一口闪烁甜蜜的灯光吧。

在儿童的眼中,草木的组合,就是童话,就是童诗。草木组合,是最令他们惊奇的事物。自然组合的美丽与启迪,像河流一样,欢快地流淌在儿童的心中,馈赠田园的美感,馈赠诗歌的创意力。

二、 儿童参与美学:草木童诗创意教学的教育学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接近世界、探察世界的方式,都是动感的,品尝与游乐,是最常用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与世界美好地相遇,可以深度介入田园生活,可以将自己的创意与情感投注到他们感兴趣的草木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静观到参与的转变,更有利于他们与草木展开互动式的对话。审美参与,无疑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美感创意力。

(一) 初级审美参与:在全语型对话中,破译秘密花语,破译草木童诗

绿色王国,处处有秘密,时时有美好。但是所有的草木都不会轻易地透露自己的秘密,而是精心地藏在茂密的叶丛中,弯曲的枝条上,笔直的茎秆里。唯有真情的攀谈才会唤醒草木,唯有真诚的凝视才能打动草木。凝视与攀谈,就是审美参与。于是,在一个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草木敞开了那个不轻易示人的秘密。这是绿色的惊喜,绿色的发现。而属于儿童的惊喜与发现,正是绿色的童诗。

在儿童的心中,更多的时刻,花只是花。而写诗要换一种心态,把花作为同学、亲人与朋友。以生命的初心平等地对待一切,真正做到“万物一例看”。与物有宜,这才是正确的态度。为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与大自然重构良好的关系。

而攀谈,便是一种童话式的语言介入与直觉化的心灵感应。有了凝视之后的攀谈,儿童就会品出世界的味道。深秋季节,走进田野,芦穄散发着甜蜜的气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与芦穄攀谈:“芦穄芦穄,我问你,大地是什么味道?芦穄芦穄,我问你,汗水是什么味道?”“大地的味道是甜的;汗水的味道是甜的。甜蜜的溪流在大地上流淌。”只有芦穄最知道秋天大地的味道,辛勤劳作的汗水的味道。

(二) 中级审美参与:在长线化劳作中,收获神奇蔬果,收获草木童诗

学校菜园,为学生的审美参与提供了便利。利用课间,学生便可走进菜园,像农夫那样专业地培管蔬菜,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在这里,学生无论是认领还是培管,都是在与所有的蔬菜建立起一种“看得见”的“关心”关系。呵护相当于童诗的形式,而牵挂相当于童诗的内核。所有的劳动与照看,就是在种植爱心,种植审美,种植童诗。真正的收获是生长着的童诗。

有了菜园,学生就成了农夫。培土、施肥、浇水、看护,他们一有空就去菜园,即使看看菜苗也好。所以菜园里生长的不只是菜苗,还有孩子们对菜苗的情感。也可以说,学生给菜苗浇的不是水,而是愛与牵挂。

有了情感的投注,学生就进入了魔幻的世界:孙悟空爬天梯的神话,豇豆大战蚂蚁的童话,西红柿悄悄埋伏的寓言……这些故事的创生、创美,都来自学生的爱心,情感的投注。有爱才有创美;爱之苗,才能结出创美的果。

(三) 高级审美参与:在游戏化制作中,玩出绿色玩具,玩出草木童诗

最儿童化的审美参与方式,是弥漫着田园气息的童年嬉游;最高级的审美教育方式,是运用低结构绿植制作属我的玩具。玩具的制作,与童诗的创写,在游戏精神的激荡、美感创意力的激发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田园化的嬉游与制作,也是在孕育草木童诗。草木童诗是生长出来的,更是儿童玩出来的,做出来的。

比如秋天,我们把课堂搬到田野里,走进芦穄的青纱帐。学生变成了玩具设计师,芦穄园变成了玩具工厂:绿色的灯笼、可以吃的手枪和机关枪、书写甜蜜的笔、称量书的甜度的秤、最具朴素之美的插花、养眼的眼镜、绿色的太阳、柔韧的弹弓、甜味的笛子……做出芦穄玩具之后,运用“变一变、玩一玩”的策略,就能变成一首有甜味的芦穄童诗。

三、 激发创美力的策略:草木童诗教学的五种方法

写诗,就是在创美。写诗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捕捉美感,生成创意,写出惊喜的发现与发现的惊喜。创意从何而来?我们需要找寻到适合儿童的引爆创意的有效方法。

(一) “跨界法”:草木童诗创写的“交集策略”

跨界,往往会获得创意的增长点。因此,草木童诗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文教育的学科领域,而要和其他学科牵手。和音乐牵手,去倾听田园中的自然乐声;和美术牵手,去绘出田园的童话;和科学牵手,发现植物的秘密;和数学牵手,用数学表达的方式来看田园。尝试跨界,就是在尝试寻找看世界的新方式。

把芦穄掰成一节一节之后,学生一边玩一边猜:什么人特别想到芦穄田里来?这儿有什么他们特别想得到的工具与器材?学生玩着玩着,加减乘除出来了,三角形、正方形出来了……他们从数学角度来“看”芦穄,学数学的过程也变得很“甜蜜”,很“轻松”,把数学符号、数学图形“吃”下去就行了;从体育的角度来“用”芦穄,发现芦穄就是一根绿色的绳子,拔芦穄就是在和大地妈妈拔河……

(二) “对应法”:草木童诗创写的“相似策略”

世界万物之间总会存在相似性。草木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生活的世界总会存在一些对应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从草木出发,进入童年世界、学校生活,找寻到对应物、对应关系,我们就获得了一种表象的超越。对应法,体现的是一种相似的发现,关联的智慧。

比如初夏时节,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石榴树——绿叶衬托,花红似火,极富情趣。对这些闪亮于眼前的物象学生很容易发现。能否有新奇的发现呢?运用对应法就可以打开心理视窗,真正看见石榴与周围物象的对应与关联。于是,他们把石榴花和学校管乐队的喇叭对应起来,和铃铛对应起来;把花托尚未褪掉的石榴果和用于奖励的六角星对应起来,和夏天的冷饮对应起来。

再如,秋天的狗尾草,对应的是书房里的毛笔,蓝天对应的是纸张,露珠对应的是“墨汁”。于是,狗尾草就变身书法家,很有气魄的书法家:

狗尾草

长出了一支毛笔

在夜晚的时候,

蘸一蘸露珠

在天空写下

闪烁的星星

(三) “解释法”:草木童诗创写的“赋意策略”

世界的意义来自我们的解释。诗意的解释让世界获得真正的意义,让身处其中的人获得生活的实存。因为,唯有诗才是真实的存在。

好的解释秉持诗化哲学、童话哲学,采用美妙的童话方式,将需要解释的现象置于童话的框架之中。好的解释,往往把实物化作诗,从普通的事物身上发现令人惊奇的小宇宙。好的解释就是对世界的属我理解,对世间关联的合理想象。比如,根据绶草的本名,我们可以发现,绶草之花与劳动模范所披挂的绶带极为相似。在学校的花园之内,绶带最应该授予谁?顺着这样的思路去解释,学生就写出了一首诗:

秋天的菊花开了

人们只顾赏花

冬天的蜡梅开了

人们只顾吟诗

春天的桃花开了

人们只顾唱歌

夏天到了

绶草

长出了鲜红的绶带

它要为园丁们

授勋

(四) “联文法”:草木童诗创写的“影子策略”

经典文学(包括经典的动画)之所以具有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它具有潜在的开放性和永恒的价值。这种永恒的价值,就是它总是存在某些与未来世界的关联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典拥有为未来赋意的永久可能性。或者说,经典具有生长性与创美性。因此,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在表达的时候,可以连接经典,从经典中获取创美的灵感。可以从当下的世界中看到经典的“影子”,也可以从经典中探寻当下实景的“预言”。通过双向寻找,发现创美的新方向、新方式。

比如,联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白掌就有了永不言败的意蕴,白掌就是老人驾驶的帆船:

白掌

是海明威的帆船吗

整个夏季碧蓝的海上

永远扬帆永不失败

(五) “错觉法”:草木童诗创写的“神话策略”

错觉,尤其是儿童的错觉具有神话与童话的色彩,极有可能是用错误的方式发现了正确的联系。最幸运的是,儿童的错觉,具有艺术的美感、迷人的创意。化用错觉,以假当真,可以创美。

比如,铁树开花不常见,但铁树很常见。观察铁树,要看出新意来,的确比较难。春冬两个季节,铁树叶子的边缘,会发生变化。原本通体碧绿的树叶,渐渐枯黄。然而,铁树的枯黄,是美丽的,鲜艳的。如果换作一种积极的观察,这种变色就会显得更加美妙。关键是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使用什么樣的工具来撬动创意的思维。如果我们以假当真来演绎铁树的黄叶,错觉一转身就是创意与美丽,《铁树的烦恼》也是诗歌:

是哪位神仙

别变法术了

你怎么把我

变成金的了

人家会笑话我是土豪的

你是铁树

点铁成金

不找你找谁

那几缕阳光

别睡在我的头发上

你们把我装饰成金发

漂亮是漂亮

就是担心身份验证对不上号呀

你的名字太土啦

以后改名

叫金树算了

四、 导引创美的轻型工具:草木童诗创写教学的三种支架

草木童诗的写作指导,难点在于如果指导得过细,就会束缚儿童的想象;如果指导得过于粗糙、简单,学生又无从下手,找不到方向。在导与放之间,在精与粗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要解决这一困扰童诗教学多年的难题,我们可以引入教学支架。对于草木童诗的教学来说,最理想的支架是什么样子呢?一是要适合儿童,所提供的路径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容易为儿童所接受、所理解;二是导放有致,既指明方向,又留足空间。总之,要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美感创意力服务,充分体现引导力与创美力的完美统一。

(一) 浅语型支架:草木童诗创美写作的“简本支架”

好的支架,简单、实用。浅语型支架的整体设计,以浅语为体,以平实为佳。设计支架所用的词语,力求通俗易懂,又包含一定的启发性与艺术性,体现林良先生所推崇的“浅语的艺术”,真正做到让儿童听得懂,用得好。

例如,在执教童诗创作课《田里长出的甜冷饮》时,采用的支架可以是“变一变,尝一尝”。“变一变”,是想象,是超越,把芦穄变成与此相关的美好事物,儿童喜欢的事物;“尝一尝”,突出芦穄的甜味道,凉爽的味道。采用上述支架,很快就能孵化出一首具有创美味道的草木童诗:

秋天的田野里,

长出了超苗条的棒棒糖。

咬一口,很甜很甜。

秋天的田野里,

长出了大个儿的冷饮。

尝一尝,很凉很凉。

(二)  动感型支架:草木童诗创美写作的“连动支架”

写作支架有静止型的,也有动感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静止型的支架,导引力相对较弱,对学生诗性思维的拉动、牵引功能不太明显。因此,我们应该更多设计、选用动感型的写作支架。为了提升动感指数,需要选用动词来搭建支架。为了增强导引的连续动力,需要考虑动词之间的关联性与前后的衔接顺序,为诗想的流淌提供合用的“河床”。

比如,对菊花所承载的高洁文化,儿童不易理解。在此,我们需要有一种认识:最具动感的支架最具推动的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需要为儿童的创写活动提供最富导引力的动感支架。“跳一跳、推一推”的动感支架,就成为我们的首选:

菊花菊花

开了

努力努力

开平了

开出了一树的风车

金风车

在这里,“跳一跳”是为了离开原位,跃进到喻体,实现跨越式想象;而“推一推”是举起放大镜,进一步放大喻体的特点,酝酿更富妙趣的诗想。用外部的动作推动内在的诗想,动感型支架是富有实效的。

(三) 游戏型支架:草木童诗创美写作的“童质支架”

草木童诗,是儿童为童年所写。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是游戏。创写草木童诗,设计相应的支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需求与特征。常用的支架,需要适当注入游戏的元素,甚至用游戏的方式来定制童诗创写支架。

每年五月,蚕豆初成的时候,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写《青青蚕豆》儿童诗。为了增强陌生化的效果,我们可以对创写支架进行改造,转化成一种游戏型支架——“荡秋千”:

蚕豆

在铁锅的沙场上,

练习跳跃,

噼里啪啦!

练习翻跟头,

噼里啪啦!

噼里啪啦,

噼里啪啦!

蚕豆想做

蹦床运动员。

游戏,用行动写诗;童诗,用文字游戏。童诗与游戏是童年的一体两面。借用游戏项目为童诗创写搭建支架,是符合同一性原理的儿童化选择。

把创意还给语文,把美感还给儿童,这是语文教育的使命。指向“感性智慧”,搭建“创美支架”,推动草木童诗创意教学,发展儿童的自然智慧与绿色诗想,是语文教育走向未来,培养未来的人才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安·S.爱泼斯坦.创造性艺术:关键发展指标与支持性教学策略[M].霍力岩,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潘富俊.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 王大宙.风格与潮派:创意美学3×4人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朱国忠,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童诗美感草木
不识草木
寒露
童诗对对碰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童诗三百首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另一种话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