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研究

2020-08-23 07:32潘艳青
读写算 2020年22期
关键词:运算能力数感习惯

潘艳青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小学数学是人类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数学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深入挖掘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核心素养教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感;运算能力;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2-0109-02

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获得了多少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学生习惯性地运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犹如“张无忌学打太极拳”的过程,当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记忆过程中,渐渐地忘记了具体的招式,却获得了适用于一切情境的“万能钥匙”,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大多专注于一招一式的传授,而忘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抛弃以往功利性的教学模式,不能以牺牲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代价来获取短期的成绩提高,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

一、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数感

数感是指主动将客观事物与数建立起联系的直观意识。它是小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数感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数的意义,对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蕴藏的数量关系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和表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整数、分数和小数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1只鸭子表示具体的数量,1则是抽象的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创设情境、注重估算等多种教学方法巧妙地在数量和数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数感。

例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方法来认识这些数,学生在数小棒的过程中,对各个数字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各种数字,将数与生活事物建立了直观联系。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生活,发现自己家一个月的电费开支需要150元左右,月收入一共9000左右,买菜需要花费大约2000元等,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中,教师经常让学生用直尺测量100页的书有多厚,用步子测量1米到底有多长,用数数的方式体会1分钟的时长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怎样快速地判断出超市小票上的总金额是否正确?全班学生去游湖,大概需要租几条船?把50个苹果分给7个人,每人大概能分几个等等。这样,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数的理解和感知,从而促使学生的数感得以快速建立。

二、通过说算理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运算,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快速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小学生经常把+看成-,把×看成÷,明明计算对了,但是在写答案时却写错了,有的甚至抄题都能出错……发生以上情况,除了小学生粗心大意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还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多小学生知道怎样计算,也能够算出答案,但是却不知道该运用怎样的语言去准确表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训练学生的说算理能力,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从根源上杜绝学生计算出错的现象,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如,在进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知识的教学时,笔者就注重学生说算理的训练。以18-9为例,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计算出答案,也知道运用破十法来计算。但是,在说算理时却表述不清。这时,笔者就让学生仔细观察12-9=3、13-9=4、14-9=5……18-9=9这些算式被减数和差之间有何规律,并思考为什么。教师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各个算式的算理,然后再挑选几名学生来到讲台上说说这些算式之间的规律以及原因。这样一来,学生对为什么这样计算就有了深刻理解。不仅如此,学生还找到了快速计算十位数减九的巧方法,并由此推广到了十位数减八、十位数减七,促使其运算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组织自主合作探究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在课堂上实施直接教学,很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是合作交流,缺乏“静态花开”的淡定,往往误入“拔苗助长”的歧途,这样十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只有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機会,学生的思维才能常用常新,才能“不生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情境氛围,要惯用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化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得问题环环相扣,使得学生的思维连绵不断。这样,学生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同时,数学思维将会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运算定律”的知识时,教师就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营造浓郁的探究氛围,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课上,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算式8+9=17、9+8=17。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并提问:“这两个算式意义一样吗?8+9○9+8,○里边应该填什么符号?”在学生回答了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再写出几个相似的例子。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在总结出了加法交换律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换成减法、乘法或除法,这一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这样,教师通过问题来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四、多方下手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品质和素养的形成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密不可分。习惯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而且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而坏习惯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生在课上的有效注意力时长较短,经常会走神儿或做小动作,这些都是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还有的学生在审题时不认真,看到题目拿起来就做,一做就错。有的学生不习惯总结和反思、不能认真完成作业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各项行为习惯形成的初级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多方下手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延长学生的持续专注力,经常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并运用清晰、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促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同时,还会穿插提问来及时拉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真思考和回答问题,并能够对他人的回答做出质疑或补充,这样都有助于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养成。在做题时,要求学生在看到题目的第一时间要认真审题,要仔细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再列出算式。在求出答案以后,还要运用验算来检查计算是否正确,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认真读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此外,还要求学生要认真地完成课前、课后留的作业,同时,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通过练习和收集错题来查漏补缺,并对错误进行反思。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如鱼得水,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从日常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做起,努力探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养成,获得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小学数学课程核心词演变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小学数学教师,2015(11).

[2]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猜你喜欢
运算能力数感习惯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好习惯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问题及策略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巧估算 妙解题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