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金课”的建设与评估研究

2020-08-21 00:23马新新潘和平
关键词:金课教学资源评估

马新新,潘和平

(安徽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推动“金课”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是促进高校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立足点。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应倾力打造“金课”,凝炼优势、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推进地方高校“金课”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1]聚焦“金课”建设,拓展课程深度,增加课程难度,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地方高校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自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高校快速发展,数量多,招生规模大,已成为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的主体。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地方高校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落后于时代要求

传统教育以学校为主体、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个体差异,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缺乏对学生高级学习目标的引导,与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严重脱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与经济社会实际、行业发展之间不能相互关联,这也是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和工作岗位要求的重要因素。

(二)相关政策制度导向不合理

当前部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还不够巩固,相关政策制度和教学评价标准导向不合理。首先,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导致高校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职称、工资、奖金和课酬一般不与教学质量挂钩,课堂管理好坏与教师的晋升没有关系。其次,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交流不充分不深入,没有能够建立长效的专业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反映社会发展要求,课程建设不能达到毕业资格标准,毕业资格要求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需要。

(三)教学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

首先,缺乏科学的课程准入和退出制度。课程设置不成体系,课程内容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其次,教学评价是衡量教与学效果的过程,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不科学,忽视学习过程和高级教育目标的考核,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资源与条件不充分

部分高校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参加实验操作、虚拟仿真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没有能够为学生提供持续、深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地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尤为突出,制约了大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影响课程建设。

三、“金课”评估标准与模型的构建

本文研究的“金课”不是指一流课程,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概念,泛指高质量课程,是以实现学生全面、高质量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核心。“金课”评估标准是高校进行“金课”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可以分为价值评估标准和实施体系评估标准两大类,以引领、规范、督促“金课”的建设过程,是测评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维度,也是衡量学生通过“金课”实施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达成度。

(一)“金课”的价值评估标准与模型

“金课”的价值评估标准是“金课”建设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和原则,是“金课”评估标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内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全过程管理;关注学习效果;有效支持毕业要求;满足社会发展要求。“金课”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一种教学形态和教学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金课”的重要意义在于对教学起到牵引与推动作用[2]。

通过图1“四维一体”双循环“金课”的价值评估标准模型,可以准确概括出“金课”的完整内涵和“金课”建设与评估的核心。重塑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状态,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转变教学理念、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实现师生全方位、参与式互动,实施全过程管理,关注学习效果,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建构知识、能力、素质和责任体系。

“金课”的教育目标必须是高层次的,包括运用、分析、评价与创新四个维度。首先,作为教师在“金课”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责任。其次,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并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注重全过程教学与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习效果,将“金课”目标内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需求,教学相长,相互促进,以实现“金课”教育四个维度目标,全面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发展,有效支持毕业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金课”的实施体系标准与模型

“金课”的实施体系标准涉及课程的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与持续改进三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目标、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教学效果、持续改进与课程特色“8+1”评估指标要素,构建完整的“金课”教学体系,才是“金课”建设与评估的关键抓手和基本立足点。

地方高校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必须依据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实际要求,明确办学定位、凝炼自身优势与特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课堂建设为抓手,重视课程教学各环节和全要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建设“金课”客观上也是实现挤水的结果,课程一旦形成很好的结构和关联度,就会去掉冗余,挤出水分。经过整合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可以实现课程结构的“精”而“全”,以及课程的“质”变。“金课”建设与评估必须通过实施体系来衡量价值评估标准的达成度,“金课”的实施体系标准包括“8+1”评估指标要素,如图2所示。

图2 “金课”的实施体系标准模型

1.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在课程标准编制过程中处于核心与引领地位,成为引导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考核标准,也是学生学习目标的方向,实现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成为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的方向标。一般包含以下四个层次: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评价水平和创新能力。“金课”目标要明确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地位与作用,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应达到较高的要求和预期。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组织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课程教学的目标、任务、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等。“金课”大纲应该树立整体观,通过大纲可以系统了解课程的定位、内容和要求,以及师生在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与学的任务,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课程内容:教师只有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关注学科前沿和实践进步,吸收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才能适应行业、产业及社会的不断变化,才能让课程内容实起来,才利于对学生培养的启发和引导,才能使大学真正承担起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和使命。

2.课程组织与实施

教学资源条件:教学资源条件指为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所需要的相关资料与条件,包括师资力量、教材选用、教学研究、硬件设施、教研活动、学习资源等。优秀的教师、良好的教学条件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基础,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金课”应为学生提供丰富且有效的教学资源条件,并对学生如何高效使用相关资源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促进教学高级目标的顺利达成。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包括课堂上开展的各类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金课”不是满堂灌,是以学生为中心,重塑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变师生的单向传输为多向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持续关注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全过程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英国著名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说:“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真理。”[3]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形势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开放性、互动性、兴趣性的特点,因时制宜地选择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提高创新能力。

3.教学效果与持续改进

构建“金课”评估的动态监测机制,促进“金课”生态系统的循环运行。以“四维一体”双循环“金课”的价值评估标准为杠杆,通过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要素,全面反映教学的实际达成度,持续关注教学效果,以动态调整“金课”的实施体系,主动适应发展的社会需求,促成课程建设的持续优化,实现“金课”评估闭环效应。不断提高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对人力资源建设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评估一般分为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两大类,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校内督导评价;社会评价应引入多方主体,注重测评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从课程对于执业资格考试、技能竞赛、科技作品、发明创造、毕业生调查等方面来衡量。通过评估的多元评价,检测教学过程是否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能力与课程目标、社会要求的达成度,以发现问题和不足,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建”的目的。

“金课”建设与评估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动态推进的过程,需要实现教学评价与持续改进。建立有效的信息量化、整理与反馈机制,不仅是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闭环,更是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推广和良性运转的有效路径。这一过程的根本目的是持续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使课程教学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4.“金课”评估的特色要素

“金课”的建设与评估应充分尊重和体现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实行分类指导和评估,走属于自身优势的“金课”建设之路,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地方高校办学类型不同,办学实力和资源条件各有侧重,不能盲目提升办学层次,忽视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鼓励地方高校课程建设依据学校的定位与特色,摸清自身的基础和优势,根据学校是研究型、应用型、还是技能型的不同定位,体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具备灵活性和多元化,不能整齐划一。

四、地方高校“金课”建设与评估的路径

(一)转变评估理念是构建“金课”的首要问题

转变教育评估观念是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明确“金课”的科学内涵,把握“金课”的实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产出、持续改进,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来组织。

1.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建立评估标准

“金课”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关注学生持续发展,注重全过程管理和学习效果,有效支持毕业要求,满足社会发展要求。课程内容应该与社会实际相互关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科学配置教学资源,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因此,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方向[4]。

2.构建科学合理、规范可行的金课评估体系

构建“四维一体”双循环“金课”价值评估标准,科学把握金课建设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并以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要素为抓手,系统构筑评估路径,使“金课”评估的价值和要求得以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产出指标能提供大学声望和质量更为精确的评价[5],通过教学目标、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教学效果、持续改进与课程特色“8+1”评估指标要素,构建“金课”评估体系,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正确看待“金课”评估目的

评估不是“问责”,是以“加强交流,以评促建,持续改进”为目的。“金课”的建设和评估应该主动反映社会发展要求,引入多维主体参与课程评估,包括政府、高校、毕业生代表、研究机构、用人单位、第三方社会评估机构,使高校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度,在高校和社会之间建立起来一座桥梁,使高校的发展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目标。教学评估结果将再反馈于课程体系和教学,使课程教学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需要。

(二)完善相关政策,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

1.改革教学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首先,彻底改变当前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唯科研重硬件条件,把教学条件作为目标,本末倒置,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忽视人才培养的质量,没有能够把握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其次,打破高校在人才评价中重科研不重教学、唯科研主义倾向,出台有助于激励教师教书育人的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金课”的制度保障体系,让潜心育人的教师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完善高校治理制度,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保驾护航。

2.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在“双一流”战略背景之下,地方高校应借助政策的东风,因地制宜细化制度和措施,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重视教学,自觉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全身心投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培训与研讨,制定教师发展与技能培训、校企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等制度,并在政策、组织、评价、经费等各方面给予课程建设充分的政策保障,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程体系

完善教学相关管理规定,通过制定严格的课程准入和退出制度、完备的课程考核制度,借助制度的力量,规范课程建设,督促师生将每一门课程都按照“金课”的标准去打造。

1.严格的课程准入和退出制度

制定课程质量标准,树立系统的课程观,明确对课程从编制、实施到评价进行一体化规范的制度。增加行业、企业在课程设置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对课程内容的学术性、系统性和前沿性,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和探索性,课程、专业与学科的关联度,学业成绩评价的科学性和严格性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坚决杜绝因人设课,清退不合格课程。

2.合理增负,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改革单一的课程考核模式,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真正由知识为主的考核向综合素质与能力考核为主,强化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责任担当为主的评价导向。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客观上能够给学生合理增负,促进学生自觉、全面提高转变。

3.由结果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转变

严格考试纪律,取消“清考”制度,探索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对教学全过程有效覆盖,增加课堂作业、中期检测、综合素质测试等环节,由结果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转变。完善的过程性评价能够引导学生重视课程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营造奋发向上、积极有为、学真本领、练真本事的优良学风。

(四)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1.坚持德才兼修,全面发展

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科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全过程,并将课程思政纳入“金课”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同时,深入开展德育工作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结构优化的课程观

课程内容上要阐释课程与专业、课程与学科、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可以着眼全局,清晰理解课程、专业与学科的基本结构,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克服学习的盲目性。科学定位课程关联度,便于学生准确把握学习的方向,深入理解课程的内容并不断自觉地实行知识迁移与拓展,自主自愿投入高阶层学习并不断付出努力。

3.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组织者、激励者。从终身学习的理念出发,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才能淘汰“水课”,把学生真正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提升学业挑战度,引导学生向学习的高级目标转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培养高质量人才。

(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拓展课堂边界

传统课堂受时空的限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强教学资源和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加强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平台与资源,建立全过程课程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对于促进学生随时学习、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2.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程教学手段

引导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具体学习情境,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动力,积极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将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变为研究性、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去探究,去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金课教学资源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新媒体时代汉语教学资源的优化策略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