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倩 张顺生
《浮生六记》是清朝文学家沈复写于康乾盛世的经典文化典籍,全书共6个章节,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今仅存前四记。《浮生六记》记录了一对夫妇恬淡的生活,同时也记录了大量古代中国地名。对其分类后发现,这些地名包括著名景点名称(飞来峰、一线天等),典故地名(子陵钓鱼台、兰亭禹陵等),地理地名(苏州、岭南等),传统建筑名(沧浪亭、爱莲居、萧爽楼等)。翻译难点主要有以下三个:其一,成书背景为清代,与现代生活具有历史距离感,有些地名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或更改称呼,如“真州”是江苏省仪征市,很多中国读者尚且不知道这个古城,因此,译者翻译此类地名时应加注,指出地名变化,使现代英语读者可以与现实中地名联系。其二,中国古代地名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翻译时不仅要让读者知道地名,还要传达蕴含的文化意义,如“爱莲居”中的“爱莲”字面意思表示钟爱莲花的人,而在深层意义上,“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志行高洁”,以“爱莲”命名居所,则是暗示主人的意趣(王焕池 2004:106),将字面意思译出容易,把隐喻意义译出困难。其三,诸如亭台楼阁、轩榭廊坊等建筑名称,彼此是有区别的,但是在翻译时,如何凸显彼此的区别,对译者而言也是挑战。
目前,此书主要有四种译本,分别为1939年林语堂的译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199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印),汉学家雪莉·布莱克(Shirley M.Black)的译本(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1983 年白伦(Leonard Pratt)、江素惠夫妇的合译本(Six Records of a Floating Life,2006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浮生六记》的中英文对照版,英译部分作者仍为白伦和江素惠),2011年哈克特出版公司出版的加拿大汉学家格雷厄姆·桑德斯(Graham Saunders)的译本(Six Records of a Life Adrift)。研究对象为林语堂译本(以下简称“林译本”)和白伦和江素惠夫妇的合译本(以下简称“白译本”)。通过对两个译本中地名的对比分析,旨在总结两个译本在地名英译时分别采用的翻译方法,并讨论各自翻译的合理性和不足,从而为其他文化典籍中地名的英译提供借鉴,也对现代相关旅游景点的翻译提供参考。
凭借其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浮生六记》英译研究深受国内学者的青睐。近十年来,针对《浮生六记》的英译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者通过不同角度对这部典籍作品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然而,总结近年来对《浮生六记》英译的研究发现,研究内容大多为总括性述评、译者研究、翻译策略研究、译本对比研究、文化视角研究、文学视角研究、语言学视角研究(文军、邓春 2012:57),且大多围绕1939年林译本进行研究,针对其他三种译本的研究较少。
在CNKI输入“浮生六记”和“地名”检索发现,只有两篇论文单独针对《浮生六记》的地名英译进行了翻译方法归类,其中汪宝荣(2016)对此书中“浪游记快”一章的地名进行了列表统计,总结了林语堂在翻译地名时的方法:音译法(单用)、语言翻译法(单用)、音译+语言翻译法、音译+注释法及语言翻译+注释法,并分别进行举例分析,但是该研究很大程度上只是褒扬林语堂的翻译,并没有指出林语堂在翻译地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王焕池(2004:105)指出:“《浮生六记》译本中的地名基本上是音译的,其中的文化内涵丧失殆尽。即便有时候意译,西方读者一般仍难以知晓其中的意蕴。”杨春泉和周玉忠(2009)则结合中国地名罗马化,对林译本中的地名翻译方法进行了分类:威妥玛式旧式拼法、威妥玛式旧式拼法+意译、直译+意译、意译、威妥玛式旧式拼法+直译或意译注释、辅以脚注等方法。两位学者总结的翻译方法虽然较细致,但是重点关注了威妥玛式法,探究其使用原因和不合理之处,对其他翻译方法并没有很详细地阐述。
翻译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林语堂的译本距今已有80年,仍然是《浮生六记》的经典译本,但此译本中很多表达具有民国时代的特征,对现代读者而言,一些地名是陌生的,因此,在分析地名翻译方法时,也应与时俱进,挑选具有时代特色的译本,与之进行平行语料的分析,使研究更科学、完善。在其他三种译本中,汉学家雪莉·布莱克的译本(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Artist)更接近编译,因为他在翻译时调整了原书内容的顺序,以沈复和陈芸的婚礼开始,以陈芸的去世结束,并“将原著的六章改编成按时间发展的十二章”(文军、邓春 2012:56),不利于进行英汉对比研究;汉学家格雷厄姆·桑德斯的译本(Six Records of a Life Adrift)推出时间最新,也对之前译本作出了修正,但是该译本由美国哈克特公司出版,在中国该译本不易找到,也就很难对其进行研究。作为《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之一,白译本旨在用译介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与林语堂在翻译时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策略不同,白译本主要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语言与这个时代也较为接近,还加入了很多附文本:时间表、沈复游历地图、度量单位和换算方法等,较其他译本更完善,因此,选择的比较对象便为该译本。
然而,2019年12月25日,以“浮生六记”和“白伦”为摘要词输入知网发现,仅有29篇论文对白译本进行研究,而研究林译本的达456篇。其中,立足于描写翻译理论,邓燕(2010)介绍了白译本的翻译特点及翻译策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并从计量单位、语言文化翻译、社会习俗翻译三个方面举例论证白伦夫妇所采用的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及相关翻译方法,探究翻译策略的成因——社会文化背景、翻译目的及翻译理念,最终得出启示:针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一方面要考虑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读者的期待及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要保持中国特色文化的异质性(邓燕 2010:70)。该文章在对白译本进行分析时,讨论范围较广,分析并不细致,对于此译本来说,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基于白译本《浮生六记》为《大中华文库》收录,且林译本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译作,因此,比较它们有指标意义。以地名为研究角度,将其进一步分为著名景点名称、典故地名、地理地名、传统建筑名四个类别,对比分析林译本和白译本的表达,考查二者翻译的合理性和不足,最终总结在翻译中国古代典籍地名时的翻译方法,从而为翻译其他类似作品提供参考。
“地名一般由专名与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指出地理实体的类型(相当于姓名中的姓);专名用来区别地理实体中的不同个体,相当于姓名中的名。”(杨春泉、周玉忠:2009:86)
通过对两个译本中的景点地名翻译进行对比(见下页表1)发现,林语堂在翻译著名景点时,译法更多变,主要有:
第一,音译,如“虎丘”Huch’iu。第二,意译加直译,如“赤壁”the Brown Cliffs。第三,直译加注释,如“五岳”Five Sacred Mountains。第四,音译加意译,既译出景点的读音名称,又译出景点名称的文化含义,如“小有天园”the Hsiaoyut’ien Garden(Little Paradise)。小有天园是清乾隆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与南京瞻园、海宁安澜园、苏州狮子林并称为清朝的四大名园,前身为汪之萼别墅,乾隆皇帝南巡时经过这里,特别喜欢这里的景色。他觉得这里与甘肃的“小有天”很相似,于是将该园林赐名为“小有天园”。实际上,“小有天”是古代道教仙境,如西方天堂一般的地方,林语堂先用音译翻译出读音,保留文化异质性,然后加上little paradise的意译,使英语读者能够较好地理解这一景点地名的含义,白译本则采用了意译加直译法,将之翻译成Little Paradise Gardens,但Garden似乎不应用复数;第五,音译加直译法,林语堂采用了通名专名化,即“指单音节的通名,如山、河、江、湖、海、港、峡、关、岛等,按专名处理,与专名连写,构成专名整体”(连益1999:50),译者将这一个整体采用音译方法译出,然后加上被限定成分,如“石湖”the Shih-hu Lake,“锦峰”Chinfeng Peak。第六,意译法,这种方法多用于翻译景观名,如“一线天”A Ray from the Sky。“一线天”是我国名山奇峰中常见的石景,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只能将景观的意思表达出来。
白江夫妇在翻译时,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专名意译,通名直译,如“虎丘”Tiger Hill,在这一景点翻译上,白译本较好,因为单独音译这一景点就丧失了此地的文化意韵,而Tiger Hill则指出了名字的由来:“丘如蹲虎”,故名虎丘。再如,“赤壁”,其中“赤”指的是大红色,林译本译作the Brown Cliffs,现在看来the Red Cliffs更通用;“东岳”宜译作the East Sacred Mountain,林语堂在此将“岳”译为hill似有不妥,因为“东岳”并不是小山丘,它山体巨大,译为mountain更合适;“狮子林”宜译作Lion Forest/Grove Garden。第二,专名音译,通名直译。当专名无法用意思表达出来时,两位译者会使用音译,如“断桥”,字面意思上,断指的是“断裂”,断桥即出现了断裂的桥,桥不完整,中间出现断裂,林译本the Broken Bridge表达了这个意思,但其实,断桥之名的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古石桥上建有亭,冬日雪霁,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仍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断之感,得名“断桥残雪”。目前,该景点官方译法为Melting Snow at Broken Bridge,采用了林译本。白江夫妇在斟酌之后,选择了第二种说法,即断桥其实是“段桥”的谐音,所以翻译为the Tuan Bridge,可惜按现代汉语标准拼音看仍然不够规范。第三,直译加注释,如“五岳”Five Sacred Mountains。第四,意译,如“一线天”A Strip of Heaven。
表1
“典故是书面写作或口语交际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历代故事或词语。”(胡熔冰 2008:140),沈复作为清代文学家,在《浮生六记》中运用了大量典故,下面摘取其中的典故地名进行分析。典故地名同样由专名和通名组成,这些地名或包含著名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或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若直接音译,便失去了文化意蕴,无法将这些内涵传递给英语读者。因文化传播目的不同,两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译法,见下页表2。
表2
由表2可知,林语堂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意译法,如“蓬岛”some fairy region,其中“蓬岛”指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山,名字叫“蓬莱”,林语堂指出这是为仙人所在的地方,达到了理解的目的,但是此译法过于笼统,没有更深层次地介绍这个岛的信息,如名字等,在文化内涵上稍有缺失。第二,通名、专名皆直译,如“六一泉”the Six-One Spring,此泉得名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号——六一居士。宋朝时,在杭州做官的苏东坡为纪念欧阳修,在此修了“六一泉”,并写了泉铭。林语堂直译了“六一”这一号,认为在书下加注:Six-one is the fancy name of a famous man of letters,Ouyang Xiu,this spring was built in honor of him by another man of letters Su Shi使文化意译更完整。第三,专名音译,通名直译,如“子陵钓台”the Fishing Terrace of Yen Tzuling,专名“子陵”指的是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公元前39年—公元41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曾多次请他出仕,但都被他谢绝了,其淡泊名利的品质遂为后人敬仰,被许多文人墨客写在作品中传颂;在此,林语堂只指出了人物名字,若在页下加注更好。第四,专名音译,通名直译,文内加注,如“韦驼殿”the Hall of Weit’ou the Swift-footed Buddha [defender of Buddhism against devils],韦驼是如来佛的护法菩萨,在此林语堂不仅指出了他的身份,还指出了其具体职责,较好地传递了文化信息。第五,专名意译,通名直译,页下加注,如“兰亭禹陵”the Orchid Pavilion and Emperor Yu’s Tomb Made famous by Wang Hsichih’s essay,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这里写了《兰亭集序》使之闻名,而“禹陵”则是帝王禹的陵墓。
白译本不如林译本多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专名音译,通名直译,如“六一泉”Liuyi Spring,“子陵钓台”Tzu-ling’s Fishing Terrace,“韦驼殿”the Weito Hall,或许译者觉得这些典故地名不那么重要,因此没有作注释。第二,专名音译,通名直译,加注释,如“蓬岛”Penglai Island an island of Immortals,不仅译出了仙岛名字,还解释了该岛是神仙居住的岛屿,意义较林译本更加完整。第三,专名意译,通名直译,如“兰亭”the Orchid Pavilion The Orchid Pavilion lies in the Shanyin area,and was made famous in a poem by Wang Hsi-chih of the Eastern Chin Dynasty,丰富的注释使读者对兰亭的地理位置和闻名原因一目了然。
林语堂和白江夫妇在行政地理地名的翻译上都采用了威妥玛式拼音进行音译,翻译方法相似,但也有区别,见下页表3。
由表3可知,地理地名翻译方法分为三类:
第一,古今名称未发生改变,则直接进行拼音音译,如苏州译为Soochow。第二,古今地名不同,采用古今对应法,即在对原文提到的地名进行音译后,进行加注。林语堂在地名加注上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文内加注,如“真州”Chengchow[Icheng,Kiangsu];另一种则是文外加注,如“江北”Kiangpei A collective name given to such districts in Kiangsu as lie to the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Yangchow,Icheng,Taichow,Taihing,Tsingkiang,Nantungchow,etc.being among these districts,两种注释方法的不同取决于译者对于地理地名重要性的判断,即认为是次要的地理地名,用简明的文内注释;认为是重要的地理地名,则一般用文外注释(汪宝荣 2016:42),对于前者而言,“真州”是一个县级市,读者只要知道古今各自叫法就好,而“江北”则是一个区域,中国读者尚且对这个地理概念感到模糊,何况英语读者,因此,需要详细加注,告诉读者这块地方指江苏省位于长江以北的辖区,大概有扬州、仪征等地,这样读者就会对“江北”有一个大致的概念,而白江夫妇在处理古今不同地名时,都采用了音译加书后注释的方法,如“江北”The Chiangpei region Kiangsu Province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相比之下,更倾向于林语堂译法,即选择在文内进行简单加注或在页下加注,不易打断读者阅读的进度。第三,古今地名不同,直接音译目前地名,如“蜀中”Szechuen(林译本)、Szechuan(白译本)。
表3
中国古代建筑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专名,如“放鹤亭”中的“放鹤”二字;一部分是通名,如亭、台、楼、阁、轩、廊等。相似翻译时难点有以下两个:第一,建筑通名庞杂,通名之间有差别,但英语中没有对等词进行替换;第二,专名文化内涵丰富,翻译时无法将所有文化含义都译出。
表4
在表4中,两个译本都主要采用了专名意译、通名直译的方法,如“放鹤亭”Flying Stork Pavilion(林译本)、Flying Crane Pavilion(白译本),但林译本stork指的是“鹳”而非“鹤”,用词不如crane准确。两个译本有很多区别,分析如下:
林译本主要有以下几种译法:
第一,专名和通名皆直译法,如“小静室”the Little Quiet Lodge,是指一个面积狭小的安静房间,不具有深意,直译即可,白译本则选择专名意译、通名直译,翻译成Cottage of Tranquility更简洁。第二,专名音译,通名直译,如“沧浪亭”Ts’anglang Pavilion,其中“沧浪”指的是一条古老的水流的名字,取自《孟子·离娄》和《楚辞》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只音译不能让读者知晓名字的由来。第三,专名意译,通名直译,如“朝阳台”the Morning Glory Terrace,“朝阳台”在东峰绝顶,因是太阳最先照耀的地方,又是游人观赏华山日出的最佳位置,故名,译者理解为黎明光辉照耀的平台,取前意。又如“响廊”指的是春秋时吴王宫中的廊名,吴王让西施穿走过时发出响声,故名。林语堂译为the Corridor of Musical Shoes,将“响”理解成能发出悦耳声音的鞋子,与原意贴近。
白译本在翻译时主要采用三种译法:
第一,通名音译,专名直译,如“胜概楼”the Shengkai Tower,不如林译本 the Tower of Triumphal Delight意义传递得更完整;第二,专名意译,通名直译,如“响廊”the Walk of Musical Shoes,需要指出的是“廊”指的是有顶的过道,而walk表示小路、步道,指出了“廊”的作用,但是并不贴近,林译本corridor更贴近“廊”。第三,专名意译,通名直译,书后加注。如“沧浪亭”The Pavilion of Waves Originally designed in 1044,the pavilion—actually a large park—was restored in 1954.Shen Fu’s home itself has recently been relocated by Soochow municipal officials and included in a list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the city that are considered“worthy of preservation”。这一译法在理解上有一些偏差,这个亭子与波浪并没有什么关系,“沧浪”是古水的名字,注解方面,也只说了亭子的建造和修缮历史,并没有提及寓意,也较冗余。相比之下,林译本反而更胜一筹,若能增加页下注释,则更佳。
在通名的翻译上,林译本更准确,几乎每一个通名都有各自的表达,而白译本则稍稍逊色,在通名翻译上多有重复,有些用词也不够准确。
由于古代地名与当今地名存在差异,许多地名包含大量的文化意蕴,因此在翻译时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对《浮生六记》通读研究后,将文中的地名分为景点名称、典故地名、地理地名和传统建筑名四类,并分别对比林译本与白译本发现,对于地理地名,一般只有指称意义,译者采用音译方法即可,但是在古今地名出现差异时,需要加注指出差异,译者在音译时也需要注意用现代汉语拼音进行音译。林语堂所在时代通用威妥玛氏拼音法,而白伦、江素惠夫妇翻译地点在中国台湾,尽管那时大陆已经通行汉语拼音,台湾仍使用威妥玛氏拼音法,因此白译本在音译时仍旧使用了这一注音方式。此后的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采用先行通用的注音方法(如现代汉语拼音),使现代读者阅读更加流畅;对于其他三类地名,译者则可以采取意译法、直译法、专名音译,通名直译、专名(加注释)、专名意译,通名直译(加注释)。此外,译者在通名的翻译上还需要注意多样化,如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等通名彼此相互区别,在翻译时若找不到对等的词表达,应增加注释,这样才能增加翻译的准确性,从而使翻译更忠实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