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数学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了当前教学中的障碍,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都受到了影响,进而也增加了“学困生”的数量。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教师需在教学中激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困生”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进而摆脱“学困生”的名号。文章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并提出激起“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建议,希望这些方法和建议能够让“学困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兴趣;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有“学困生”出现。造成“学困生”出现原因有很多,需要逐一的进行分析和探寻,这样才可以彻底摆脱“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激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学困生”提起学习的信心,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进而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在当前,由于传统教学模式自身存在的时间较长,有很多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再加上运用的教师比较多,大部分的教学方法和思想都已经落后,这也就成了“学困生”增多的原因。对此,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更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从根本上减少“学困生”的数量,让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学习和成长。
一、 提高“学困生”学习信心
自信心的建立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学困生”来说,对于学习数学不感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这些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无法找到满足感,对于数学的学习缺乏自信造成的。从当前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来看,有一大部分“学困生”都认为自己学不会数学,在心理上无法接受数学知识,认为数学知识学习起来非常的困难,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不断的用这样消极的想法来暗示自己,思想和心理上的抵触造成了行为上的抗拒,再加上有些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时间一长的话,“学困生”在面对学习的时候就会失去信心,同时还降低了学习的热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鼓励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多叫“学困生”回答问题,给他们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和机会,对于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置,如果问题设置的难度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相符,那么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要巧妙地设置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对学习的信心,主动的进行提问和质疑,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学困生”逐渐变成学习优异的高品质学生。
二、 让“学困生”积极起来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课堂的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加之面临思维性与逻辑性极强的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时就会提不起来兴趣。教师在进行讲课的时候,不能把学生放在课堂的第一位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使得学生感受不到自身的重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和教师进行交流与互动,没有办法和教师一起加入到学习中。由于缺乏学生的反馈,教师不清楚学生的想法,使得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注意以及教学的效果等情况完全不了解。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就会下降,经常会在上课时出现走神、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发生,进而就会造成“学困生”的出现。对此,教师需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第一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这样就可以让“学困生”变的积极起来,能够全身心的加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师在进行讲解课本知识内容《分数乘法》时,可以使用小组教学方式来进行上课。首先,在上课之前,数学教师需要提前前往教室当中,要求学生每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在每一个小组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出一名小组长,这名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领导自己本组成员进行学习。在进行好一切的准备工作后,教师需要给学生设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每一名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告知小组长有效的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要让“学困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能够跟上小组一起进行学习。在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教师不要去过多的打扰,要让“學困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时候教师需要在班级内走动,当“学困生”遇到难题时教师可以给予帮助。这样一来,“学困生”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学习热情。
三、 让“学困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免会让学生出现枯燥、乏味的情况,枯燥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本来就没有吸引力,而且有些知识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时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学生无法在感兴趣的情况下进行数学的学习,这样“学困生”在学习时就会极大的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氛围也会因此而下降,成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严重阻碍。对此,在面对这种情况后,教师需要让“学困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让其能够在快乐中不断的提高自己,进而变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例如,教师在进行讲解课本知识内容《百分数》时,就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方式进行上课。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困生”开发大脑,提升自身的想象能力,让“学困生”更好的进行理解知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可以让学生看一遍课本知识内容,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到这部分知识内容,同时还可以为情境教学方式做好铺垫。其次,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语言为学生进行讲解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可以要求“学困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案例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让“学困生”和大家一同进行分享。这样一来,“学困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积极的和大家一同分享知识,进而可以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水平,慢慢的喜爱上数学知识,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四、 增强“学困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对于数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解能力的提升也能够间接地起到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作用。长时间以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来看,数学教师在进行讲解知识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输的模式,忽略了教学是双向的互动的过程。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将所学习的知识理论教给学生,并没有进行更深一层的讲解,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形式,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没有实际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困生”的数量。对此,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数学教师需要完成由“教书匠”到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反思者的角色的转化,数学教师需要寻找出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将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更新,使得教学的方式更加多元化,进而让学生能够提起对数学知识的喜爱,增强“学困生”学习的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讲解课本知识内容《多边形的面积》时,就可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进行上课,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更加直观的特点,能够将数学知识中的一些原理动态的呈现出来,能够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提高“学困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困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这样一来,“学困生”不但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的发挥,同时,还可以对数学知识充满喜爱,进而有效的摆脱“学困生”的名号。
五、 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师生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具体的学习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变化能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师要注重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运用一定的话语沟通技巧,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只有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想法才能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更好的激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困生”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能力有限,心理也会出现不自信的情况发生,所以,大多数的“学困生”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情况下都不会主动的向教师进行咨询。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就需要及时的了解“学困生”,了解“学困生”的心中所想,可以和“学困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多站在“学困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用心与他们交流,只有这样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的有效果。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一视同仁,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平等对待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不能对“学困生”过于苛刻,对于他们要多鼓励、多引导,教师要有耐心的为学生进行讲解,学会包容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六、 结语
综上所述,激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数学教师在上课时需要多关注“学困生”,找出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将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更新,让“学困生”能够找到学习的信心,进而能够喜爱上数学知识,积極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尹彩旭.怎样激起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8):168-169.
[2]陈彩琴.探讨如何提高小学中高段数学“学困生”的学习能力[J].科教文汇,2015(10):105-106.
作者简介:徐桂红,山东省青岛市,青岛西海岸新区弘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