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概念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科学探究活动对这四个领域衍生的科学概念又有什么作用呢?文章以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为线索,展开对构建科学概念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查找文献、问卷调查、因素分析法。基于一线的任教经验,用真实的案例解释科学探究活动对促进学生概念构建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概念;构建;前概念
科学探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而进行的一些探究性活动和自主性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概念的构建是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一个过程。前概念绝大部分是来源于孩子前期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常常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学习弹簧测力计引入重力概念时,生活中孩子们对秤的认识往往是用来称物体重量的,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发现并不是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地构建并且不断地完善科学概念。学生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问题解决是开展建构性认识或学习的有效途径,而科学探究实际上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科学探究是以建构主义为认识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够使学生“建构性”地学习科学知识,并且给学生大量的情境性体验和过程经验。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归纳为,科学概念是内容,科学探究是一种途径或手段,是学习和理解科学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由片面不完整的前概念向科学合理的科学概念转变。现在从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方面,分析对科学概念的构建有哪些促进作用。
一、 提出问题,打破前概念
要想让学生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首先要了解他的前概念,所以关注孩子们的前概念尤为重要,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谈话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比如“生活中,你们观察过烧开水吗?”“超市的饮料为什么都没装满?”从而知道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但对于有些错误的前概念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要想新盖一栋大楼,必须推翻旧楼,我们可以创设矛盾的情境,激发孩子提出疑问。
比如,在学习五下《沉与浮》单元时,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物体在水中有些能浮,有些会沉,但他们潜意识里认为重的、大的会沉,轻的、小的会浮,在展示了大量材料时发现胡萝卜在水中是浮的,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当现象和前概念发生冲突时,更容易引发思考,激发孩子提出问题,影响沉浮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当孩子们提出问题时,错误的前概念就被打碎了,这是后期正确概念构建的基础。
二、 作出假设,审视前概念
猜想假設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能引发思考,推动科学探究的进行。假设往往是基于孩子的前概念基础上,孩子们根据自己之前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假设,至于假设的对与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探究活动来验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假设就是前概念的一种反馈。
再比如,在教科版三上《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在将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之前,要求孩子们先进行预测。这个过程就是前概念的一种反馈,当孩子们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事实和自己的预测相反时,才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再比如,教科版五上《种子发芽实验(一)》中,提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自己的经验,他们会猜测水、空气、土壤、阳光、适宜的温度等等,只有大胆地猜想,思维才能得到锻炼,才能从其中一个猜想中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构建新的科学概念。
三、 制订计划,把握构建概念的方向
众所周知,有计划才会有方向和目标,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计划,学生通过制订计划,思维会变得更严谨,这是构建科学概念的有力保障。
在教科版五上《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中,有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计划,在设计实验中,同学们要考虑是否要设计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哪些条件要相同?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要用什么实验器材?什么装置?这都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这个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形成了概念的前期条件。为后面概念的构建把握了方向。
四、 实验验证,初步构建科学概念
验证猜想的唯一办法就是实验,周密的实验计划,规范的实验操作,才能获得有力的证据来构建科学概念。
比如五上中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状况的关系时,不改变的条件是重量、弹簧测力计、运动轨迹,改变的条件的接触面状况,实验组接触面是桌面,相对光滑,对照组接触面是毛巾,相对粗糙。结果显示,在桌面上的摩擦力小,毛巾上的摩擦力大。为了避免误差,我们又重复了三次实验,结果相同。通过对比实验,学生们初步得到感知,形成最初的科学概念: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五、 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形成科学概念
实验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验证,加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要经过不断分析处理信息,才能通过现象逐渐构建抽象的科学概念。
比如四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中,在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时,我们选用了食盐、沙子、面粉为材料,生活的经验很容易让他们猜想出沙子是不溶于水的,而食盐溶于水,但面粉存在较大争议。经过探究活动,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从能否看见颗粒、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沉淀出现角度比较,同学们很容易得出沙子是不溶于水,食盐和高锰酸钾一样,溶于水中。但是面粉,很多同学误认为也是溶于水。最后,我们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发现面粉和沙子一样,能被分离出来,而且如果静置时间足够长,面粉在水中是有沉淀的。同学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分析处理,再分析再处理,才能真正区别溶解和不溶解的区别,最终构建出科学概念:溶解是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静置后没有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六、 表达交流,运用科学概念
经过科学探究活动后,新课标要求学生还要能够简要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在生活中运用科学概念是我们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检验学生们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也加深了学生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运用科学概念,才能真正地掌握科学概念,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还会暴露出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比如在四下的《食物》单元,学生们学习《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时,首先,笔者带来了生活中同学们喜欢的食物,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学习的概念来自生活,那就让学生们真实地走进生活,而不只是在课堂;其次,笔者让学生们寻找食物包装上都有哪些信息,找到并记录下来;然后,对一些感兴趣和不明白的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的亮点就是学以致用环节,模拟超市购物,准备一些三无食品和过期食品,让学生上来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在学以致用环节,同学们很积极踊跃,通过科学概念的学习,他们在购物中会注意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在询问购买的理由时,他们知道选择健康的、合格的产品。科学概念在应用的过程中已经变成了他们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这就是构建科学概念的目的。
七、 成果与反馈
采用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有哪些促进的作用呢?笔者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南平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在调查“你更喜欢哪种方式来评价你的综合素养”时,83.7%的学生喜欢通过“探究及创新”和“实验操作能力”方面来评价;81.84%的同学在探究实验中能提出科学问题;88.62%的同学能在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学期的科学探究活动,71.27%的同学认为,获得的科学知识有很多;90.51%的同学实验动手能力有所增强;96.21%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科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
研究发现,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概念的构建有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能在科学概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同时也是构建科学概念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汤晓鹏,梁芳.小学科学构建科学概念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255-266.
[2]徐学福.模拟视角下的探究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
[3]殷蕊.对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學,2008.
[4]戴婷婷,程琳.小学科学概念构建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26-27.
作者简介:陈慧,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