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人文底蕴修养,挖掘区域特色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国家认同度,加强国际理解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此目标为导向,以“爱我家乡”为主线,深挖本地区适合课程发展的资源,如“咸水歌文化、家乡名人、农家习俗、地名传说、革命老区历史、种养植技术”等本土资源,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补充,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本土资源;课程资源;资源开发;资源利用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以此课程规划为导向,我校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深挖本土资源,从“我与自然”“我与文化”“我与社会”“认识自我”四大领域开发设计“爱我家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让学生在触手可及的学习环境和开放的教育时空中通过亲身参与,从而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提高对家乡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一、 立足地域特色,深挖课程资源
(一)开发“爱我家乡”课程资源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学校文化植根于地域文化。学校由五所村级小学校合并而成,位于大沙田地区,是咸水所到之处,是沙民聚居之所。并于2006年正式命名,既保留着原来村级小学的纯朴,又具有新时代的朝气。“如心”教育文化理念的提出来自“咸水歌”非遗文化,自2007年起,学校组建了“咸水歌说唱社团”,“咸水歌”的主要特征是“见人唱人,见物咏物,托物寄意,见景生情、歌由心生,寓意如心”。学校受本土文化的影响,一直把“沙田民俗文化”作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通过对“咸水歌”的系列探究活动,深刻领悟了“咸水歌”的精神内核,体悟到“如心”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并将“如心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出源自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适合学校文化底蕴的深拓,而地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本土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补充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如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学校地处大沙田地区,拥有丰富的地域资源,咸水歌、历史名人、民间风俗等优秀的地域资源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
(三)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有助于课程发展
学校地处大沙田地区,是音乐家冼星海故乡,周边的人文资源,社区资源丰富,经过合理的开发和科学规划有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
1. 资源开发遵循区域性和实践性原则
丰富的区域资源为我校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贵的素材。突出区域性就是利用了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优势,深入社区,实践探究,开发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从教学资源中获取有益的知识信息,提高学科學习兴趣和学科学习能力。例如:在“咸水歌”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当地了解咸水歌知识,通过调查采访、说唱学习、资料收集等方法,把咸水歌相关知识整理成完整的主题活动资料,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又一有效补充。又如在开发粉葛种植知识时,可让学生在通过观察粉葛的种植及收获的过程后,发现粉葛喜旱,不能被水淹,一旦遇淹,会大面积枯死,而传统的种植方法是起垄,一垄垄在地种植,但遇到特大的雨水也会被浸,影响收成,能不能在低畦地也能种粉葛呢?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进行种植实验,这样“环保袋装”种植粉葛的技术诞生了。由此可见知识和资源的获得以师生的亲身参与为主,更能提高师生对本土资源价值的认同感。
2. 资源选择遵循合理性和适用性原则
经过提炼的区域文化可以成为珍贵的课程资源。在区域资源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材料的准确性、合理性、知识性和适用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新时代的小学生,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的新一代。过去一些陈旧的思想和做法已不能作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复验证、严格审核、合理增删后的资源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例如本地很多的“风土习俗”存在着一些封建主义的陋习和恶习,必须删除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另外,教学资源的选择还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既注重内部联系又适合个性发展,把课程资源以主题形式呈现,分列到不同年级中供学生学习。
3. 资源利用遵循创造性和共享性原则
本土资源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由于开发主体是教师,学校更应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资源类别创造性地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整理为适合自身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如在“种养植文化”资源中,科学教师可以深挖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材料,把“四大家鱼”的养殖技术作为学生学习鱼类知识的补充材料,使本土资源更直观更立体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经过二次开发和整理后的课程资源可以作为教师互相学习促进的教学材料,在同年级或同学科组实现共享可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培养教师团结协助的精神和树立大课程的观念。
二、 丰富资源,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
(一)本土资源课程化
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课程资源包从内容来分为六大板块:家乡的历史、家乡的名人、家乡的种养、家乡的习俗、家乡的咸水歌和家乡的发展,涉及“我与自然”“我与文化”“我与社会”“认识自我”四大领域,从实施途径来分为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社会服务四大类。经过提炼的本土资源以具体的文字图表为载体出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它独特的方式走进学生的课堂,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二)课程内容主题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把“爱我家乡”课程内容分成不同年段、不同领域的主题活动,以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爱我家乡”主题内容从四大领域六大板块出发,共设计了30多个子课题。一年级“我与自然”领域设计以“认识生活中的标志”“认识天气”“亲亲校园里的植物”等活动为主题,“认识自我”领域设计了“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等主题活动,通过考察探究、设计制作和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对自然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六年级的包括“家乡特产推介”“环保酵素的制作与研究”“我是尊老爱幼好少年”“我的创客梦”等活动主题,着重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三)主题实施校本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以课程设置为突破口,学校成立课程研究中心,在人员、课时、经费等方面保障课程的落实。
1. 优化课程设置,在原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上增加“爱我家乡”课程资源包学习课时,弹性安排课程时长。
2. 组建课程研究小组,以研代培,组建骨干教师队伍。
3. 跨学科的资源整合有利于主题活动的落实。首先,同一资源在不同学科中有机渗透有利于推进课程建设,成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最大的助推力;其次,各年级的主题轮换能使课程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再次,主题实施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优化评价机制,促进特色课程的形成
实施“爱我家乡”课程资源包,应与教师的工作量挂钩,与教学评价挂钩,与评定职称挂钩。教师采用“爱我家乡”课程资源包教学,或把自己的课堂改造为特色课堂,都应该科研项目给予补贴或专门资助;在“评优评先”活动中也可把他(她)是否使用了“爱我家乡”课程资源包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在评定职称时,使用“爱我家乡”课程资源包教学也可视为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表现。
四、 整合资源,帮助学校特色发展
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包的作用,把课程资源与德育教育、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有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爱我家乡”资源包开发有助于德育活动主题化和特色化发展
学校根据“爱我家乡”课程资源包内容按主题教育的方式渗透到德育活动当中,把“我与社会”和“认识自我”两大领域的主题作为德育活动主要内容,主要开展以“革命老区的故事”“红领巾的一天”“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生在深入社区进行学习考察、服务体验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提高综合能力,在社会和家长中产生非常好的正面影响作用。
(二)整合学科知识,促进大课程的形成
“我与自然”“我与文化”两大资源板块主要与学科教学整合,如在开展“认识天气标识”“我是小小养殖员”“制作环保酵素”等综合实践活动时整合科学、医药、气象等知识,进一步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学生综合運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加强,参加上级举办的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竞赛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课程资源包的有效运用深化了“如心”教育文化的内涵
在“如心”教育文化理念的指引下,“爱我家乡”课程资源成为学校最具亮点的特色课程,它的利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最适合的资源,也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如心”教育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颁发了《关于在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深入推进STEM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穗教研院[2017]19号.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
作者简介:冯丽萍,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南沙区北斗小学。